上古多溪、泉、涧,而汇流成水者,以出处、途经地名之者,条目繁多。谷水,也作榖水、瀔水,汉字简化后统作“谷水”,实因来源大众,各地有之,以洛阳尤为著名。

谷水,发源于渑池县崤山以东的马头山谷,经新安,向东汇入洛,全长90公里,名载史册。古籍《山海经》载,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

北魏郦道元对谷水沿线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极为推崇,在《水经注》不惜笔墨,解释最多。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1)

谷水

“谷、洛斗”是历史上频繁出现的词汇,绝非神使鬼差,乃一自然天象。

平时,谷水、洛水尚能互相包容,相安无事,好得跟一河似的;汛期,二者则脾气看涨,个性突出,都是想惹事的主,再遇见就会拳脚相向,大打出手:双方激烈冲撞,浊浪排空,随处潇洒横溢,淹洛阳,“将毁王宫”,斗的难分难解,让人伤透脑筋。

《禹贡》记载洛阳河流,谓“伊、洛、瀍、涧”,而无谷水之目;今人言洛阳城内河,亦必曰伊、洛、瀍、涧,但不提谷水,何也?有知名学者曾解之,曰涧河古称谷水,一言蔽之,到省去了些许繁琐。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2)

“谷、洛斗”法图

其实,涧河、谷水后合一流不假,发源不论,走向怎么地都是两条独立的河:涧河至东涧沟南折,经王城公园,从瞿家屯入洛河;谷水,一路向东,经“王城西北”,过“金墉城”,最后才“注于洛水”。

由于记载混乱,涧河、谷水历史上就是一笔糊涂账。是以,二水会合后,互为通称,或称谷水,或曰涧水,一如伊河洛河交汇后,有称伊洛河的,也有直称洛河的。

涧河,又名涧水,全长一百多公里,也是一条古河,出处多有争议。《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言是水也。《山海经》曰:娄涿山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涧水出焉,北流注于谷。《山海经》又曰:白石之山,世谓是山曰广阳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涧。《汉书·地理志》说涧水出新安县,东南入洛。西汉官员孔安国则认为涧水出渑池山,经新安东南融入谷水。民国廿八年《新安县志》认为渑池广阳山,亦名白石山,与新安的白石山非同一地望。百度百科更载涧河发源于陕县观音堂。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3)

涧河、王祥河、孝水流域古图

今有考古认为,古新安县城址当在义马,历史上辖区有无变迁、变迁多大,也真未可知。过去小溪流太多,蜿蜒曲折,纵横交错,互融互合,从属地角度看法不同,叫法随意,导致纠葛谬误并存,主流支流分不清的也不鲜见。

虽然涧河源说不一,但与谷水汇流后,合二为一,“乱流”不在,名则通称无疑。其有小支流,短短几公里,却鼎鼎大名。《水经·谷水注》:“谷水又东,俞随之水注之。…世谓之孝水也”。孝水,古名俞随水。《清一统志·河南府一》:孝水“后周于此筑孝水戍,俗谓之王祥河,盖因近祥墓而名”。

其实,王祥河在涧西西马沟村,孝水在新安老井、孝水村附近,虽毗邻,但是两河,概因都与王祥有关,藕断丝连,是否孝名之下被混为一谈了呢?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4)

涧河、王祥河、孝水流域示意图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5)

王祥河

人说,孝水村因水而名。

新安不仅有孝水,还有慈水,长慈幼孝,以河喻世,老幼互及,传统教化意味浓厚。作为支流,慈水与涧河交汇的地方,人称"慈涧"。后因岸出磁石,就改慈为磁了。一字之改,大相径庭。

大帅哥潘安貌美冠古今,亦有孝名,当年侥幸躲过杀身之祸,又履新长安县令,有了第二次政治生命,时从洛阳赴任途中,思绪万千,状物怀古,即兴作《西征赋》,辞藻华美。潘安认为孝水名大美,洗之可超凡脱俗。赋中有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实潜恸乎余慈。”当时,潘的幼子不幸夭折,也就地埋葬新安。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6)

孝水

老井村也临孝水,有王氏祠堂,祠堂有一古碑,高1.26米,宽0.6米,厚0.27米,阳面刻"晋太保孝王祥之碑"八个大字,还有文字说明,言石碑刻于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五月,并河南府地方官员署名立石撰书。阴面有一古诗:"为母卧冰稀世有,龙天遗鲤感精诚。寄言天下为人子,永继王祥万古名"。

王氏祠堂另有一方“移建晋王太保祠碑”,载祠堂原在今西马沟一带,民国时因匪乱被占、拆毁,王祥后人遂在老井村重新建房三间,将祠堂迁此。立碑时间为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

谷水附近,围绕王祥,西马沟、王祥河、孝水、老井村,关系紧密,渊源一体。知名学者“牧马人”老家就是西马沟的,对洛阳地方志多有研究,他认为王祥河就指孝水,新安先有孝水村,后有孝水,水以村而名,历史不足三百年。“牧马人”说,新安还有寒鸦村,村中党姓是党项人后代,当年有个老太太还是党项公主,私下教过其长孙说党项话。小时一起玩耍,曾觉得说党项话的长孙(其时已三十岁了)穿着打扮都很不正常。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7)

元代王祥碑

王祥(184年~268年),字休征,山东琅琊(今临沂)人,东汉末年隐居20年,曹魏封睢陵(今徐州市睢宁县)侯,仕晋官至太尉、太保,系“书圣”王羲之曾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因"卧冰求鲤"名闻遐迩,列《二十四孝》之首。

王祥奉母尽孝的事,东晋史学家孙盛的《晋阳秋》记载最早“母患,方盛寒冰冻,母欲生鱼,祥解衣将剖冰求之,会有处冰小解,鱼出。”后孙盛意犹未尽,又在《异同杂语》进一步渲染王祥孝行感天“祥脱衣将剖冰求之,少顷,坚冰解,下有鱼跃出”。

东晋文学家干宝,精史学,好易学,传世有志怪小说《搜神记》,其卷十一也记载了王祥的孝行,而且更加丰富生动:(王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8)

王祥画像

有了孙盛、干宝故事的蓝本,王祥孝感后母的事迹,后世《世说新语》《孝子传》《晋书》等多有辑录,经逐步发掘,发扬光大,由最初“剖冰求鱼”而“黄雀入幕”“抱树守柰”成系列。

古人认为年有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顺乎自然,向以二十四为大吉之数,二十四孝乃高度概括,极而言之。二十四孝故事宋金时已盛行,主人翁或有取舍微调,但王祥一直受追捧。及元,由郭巨敬戡定,撰文配诗,故事定型,后人尊之为孝典。

无论破冰、卧冰,王祥孝行不虚,孝心可鉴,当之无愧。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9)

洛阳是王祥长期就职生活之地,有王祥河、孝水、王祥幕、碑等遗存,还有众多后裔扎根落户,之于"求鱼"地,绝非浪得虚名;此外,山东临沂、日照,江苏盐城和驻马店遂平等,也有王祥卧冰处,都说自己是原创发生地。

由于与王祥祖籍、履历关联,每一地都言之凿凿,其中山东临沂更信誓旦旦,言卧冰求鲤之事,只能发生在王祥少时乡里,而洛阳王祥河、孝水等,系其功成名就影响所及。岂不知老家就一定是出生、少时生活地吗?而且洛阳孝水更古,有文献记载至少不晚于西晋,东汉、魏、西晋都城都在洛阳,目前尚没有证据说明王祥出仕前,洛阳不是其少时生活和隐居地。

其实,卧冰求鲤本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善事孝行没有地域,在确凿史料出现前,大家还是应先摒弃门户成见,全力发掘、共同弘扬孝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孝故事。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10)

谷水作为一河流,名或有所隐,但衍生的地名却沿用至今。谷水出新安县,进入市区,沿岸人丁逐渐兴旺,形成了约三里一长街,俗称谷水街,后人来客往,商贩如云,庙会集市方兴未艾,比肩关林,风行一时,遂成洛阳名镇。

解放后,时兴初级社、高级社,谷水规模所致,自成一社,后改隶属工农公社,一分为二,时称谷东大队、谷西大队,再后来是村、社区,但万变不离其宗。

谷水地处县区、城乡结合部,社员过去多种蔬菜,供应市区,已经比单一的粮农活套多了。后国家推行一五计划,十大厂矿迁洛,时有矿山、河柴两大厂落户谷水,占地工近水楼台,富裕程度再上台阶。随着城区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谷水成了“都市村庄”,但商业气息一直十分浓厚,经商办企业蔚然成风。当年谷水的社办变压器厂颇有名气,1960年代,曾跟父亲撘车去给单位拉过变压器,只感觉谷水很远。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11)

谷水镇碑在谷水街转盘处伫立,诉说过去,见证未来。

“渔夫”是最早接触的谷水人,家境殷实,生活考究,怎么看都不像是农家子弟。说起过往,“渔夫”难掩自豪。“渔夫”说,谷水之名,传说由“苦水”或“哭水”演化而来,当地流传一故事,与朱买臣“马前泼水”有关。

朱买臣是西汉名臣,位列九卿,但发达前家里很穷,没有产业,常以打柴为生。彼时,朱买臣发奋读书,期望博取功名,改变命运。由于没人保举,朱买臣虽满腹经纶,四十岁了仍是一落魄儒生。朱妻对此十分不满,常常借题发挥与其吵闹。朱买臣除了好言相劝,依然我行我素。朱妻一气之下,自讨休书,离他而去。

汉武帝时,朱买臣经人介绍,到会稽郡当差,不久就公差京城。出差期间,朱买臣偶然在长安街头邂逅同乡严助,二人相谈甚欢。严助时官居中大夫,深受武帝赏识,对朱买臣的才学也格外赏识,遂向武帝力推。武帝召朱买臣来见,听谈《春秋》,讲《楚辞》,龙颜大悦,留用身边。后朱买臣因出谋划策有功,被封会稽郡太守,衣锦还乡。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12)

“马前泼水”成语图片

朱买臣做官的事,前妻也有耳闻,就想找他再续前缘,破镜重圆。当朱前妻一路风尘仆仆走到谷水街时,正好遇见朱买臣骑着高头大马经过,就直接拦上去,声情并茂地说着往日的回忆。朱买臣明白原委,令人将一盆水泼洒于地,言如能把覆水收起,就和好如初。

前妻望水兴叹,心里叫苦,只能“哭水”了。后前妻羞愤交加,自寻短见。覆水难收后成一典故。

朱买臣休妻后还被搬上了戏剧舞台,传唱一时。但故事版本不一,地点、情节多样,都未见的真。还有说主人翁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的。南宋王楙考经史百家,著有《野客丛书》三十卷,卷二八云:“姜太公妻马氏,不堪其贫而去,及太公既贵,再来。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之。乃语‘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凡此种种,大家姑妄听之,信不信由你。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13)

朱买臣休妻剧照

朱买臣与谷水确乎是有关系的,当年矿山厂基建,据信曾发掘到朱买臣的墓,可惜没有更多实物证据。对此,“牧马人”不以为然,他说墓肯定被盗过,但朱妻的墓碑他见过,还真是谷水人。当地有朱买臣是谷水女婿的传说,也有几分道理。“牧马人”说,谷水还出土过唐诗人王之涣妻子墓志,载明王妻姓李,葬于“河南县孝水里”。

“牧马人”还说,谷水曾经是民族交流融合的地方,蒙元入主中原后,除了党项后代有落户寒鸦村的,蒙古人成群结队赶着羊群过谷水街的情况时有发生。今西马沟、尤家沟(尤东尤西前身)过去分别叫兴龙湾、雁门屯,两村人因羊群糟蹋庄稼,还与蒙人发生过冲突,杀了蒙人的羊,是为传说的“万羊群”事件。后来上边怪罪下来,地方政府令两村改名避祸。

谷水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莫过于谷水会了。过去,没有占道经营概念,谷水的庙会集市规模大,频次多,品种全,内容丰富多彩:什么家具电器、服装鞋帽、日用百货,什么农产品、副食品、风味小吃,什么说书唱戏、杂耍卖艺…推车担担,肩扛手提,一街两行,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赶会的、看热闹的,起五更搭黄昏,赤日炎炎,十冬腊月,乐此不彼,热情不减;逢会,你来我往,摩肩擦背,人如潮涌;讨价还价,左顾右盼,评头论足,面红耳赤,相视成交,谷水街几乎水泄不通。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14)

谷水会老照片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15)

过去谷水会在中州路

随着城市发展,管理规范化,后来谷水会范围被限制,再也不能随心所欲了。

物质丰富以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交易的多元化,谷水会雄风不再,萎缩衰败已是必然。

如今,谷水会依然存在。每月农历逢四赶集日,依旧吸引着怀旧的、看新奇的不同受众。

图16巴图,余图来自网络

图编辑及文字原创:过 客

洛阳地名典故五女冢(洛阳地名故事之谷水)(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