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大部分地方进入烧烤模式的当下,贵阳气候却凉爽宜人,以至于有人说贵阳这个名字取得好,真是太阳很贵。当然了,我们知道这只是个玩笑。那么,我们生活的贵阳究竟因何得名呢?贵阳这座城市在遥远的过去是什么模样?在“筑城记忆”系列片的第一集中,显然这两个问题应该是我们首先带着大家要去探究的话题。
记者出镜
我现在是在黔灵山路上的黔灵湖大桥上。大家看到我身后那座非常挺拔的山就是关刀岩,也称贵山,或者贵人峰。之所以这座山取名关刀岩,是因为山上的悬崖形似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而得名。说到其贵人峰的别称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当时生活在此的彝族同胞觉得这座山的山形酷似他们的首领头戴毡笠,身披毡衣的伟岸形象,而彝族人通常称他们的首领为“贵人”,贵人峰便由此得名。贵阳的老城区就在这座山的南面。咱们中国人向来有“山南水北为阳”的传统说法,因此我们这座位于贵山之阳的城市就得名——贵阳。
历史记载的贵阳 ▶ 贵山绕前 富水拥后 沃野中启 复岭四塞
历史上对贵山早有记载。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引旧志记载:“贵山绕前,富水拥后,沃野中启,复岭四塞”。在这段对贵阳不乏赞誉的描述中就提到了贵山。清康熙二十三年,举人吴旦作的《贵山耸秀》一诗中对贵山有过更详尽的描述:“山能特立方称贵,人必孤行始足传。纵使岱山高万丈,若无孔子亦徒然。”
贵阳因在贵山之阳而得名,这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不过,对于贵山是否就是关刀岩,以及“贵人峰”究竟是哪座山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贵山位于茶店。还有一种说法,贵山位于小关。
明弘治十四年版《贵州图经新志》记载:“贵山在治城北二里”,“白崖山在贵山之麓”,“白崖山在治城北二里”。《名胜志》记载:“城北二里有贵山,蜀道所经,一名贵人峰”。此乃贵山即关刀岩的历史依据。然而,康熙三十一年的《贵州通志》却注明贵山为城北五里,同时期的地图标注也是如此。1697年编纂的《新补康熙贵州通志》也记载,贵山在城北五里。此外,《贵阳乡土地理》也记载:“凤凰山之南,茶店之北,一锐峰插霄,曰贵山”。此乃贵山位于茶店的依据。
今年80岁的谭佛佑老人退休前系贵州文史研究馆的工作人员。谭老经多年研究认为,“贵人峰”其实是位于茶店北面鹿冲关的一座山。因为只有这座山位于贵阳的正北方,从方位上最符合史料对贵山的记载,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
原贵州文史研究馆馆员 谭佛佑:孔子高足弟子颜回,颜渊的77代孙,叫颜嗣徽。这个人有一部重要的诗文集,可以说是贵州有名的文化遗产。其中有一首就写贵山诗,这首贵山诗非常有名。1960年周恩来总理来贵阳的时候,有关方面的人士就跟周总理解释贵阳是贵山之阳。那么贵山是哪个呢?他们就用颜嗣徽的这首诗给总理来讲述贵山的这个故事。它左边托相宝山,右边黔灵山,所以它正在贵阳市的正北面。
可清朝道光年间的《贵阳府志》则对贵山的位置又有了新的标注:“去城十二里,锐峰岌嶫 ,秀插层霄,山腹有洞,麓有九十九泉。相传贵州得名以此。”此乃贵山位于小关的依据。
镜头中正在查阅资料的是谢红生老师,现任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几年前他还在任贵阳市民政局局长时,为推动地名文化建设,曾和同事们一起查阅了大量史料,走访了许多专家和知情人,并主编出版了一套《贵阳地名故事》系列书籍,对贵阳的地名文化可谓颇有研究。那么,对于贵山之争的三种说法,谢红生老师是怎么看的呢?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谢红生:在地名的认定上,我的观点是,以最早的史籍记载为准,这个也是很多史书也都记载了的,贵山就应该是现在省政府白崖山后面的这座关刀崖。
记者出镜
其实啊,无论贵山之争的结论如何,对这一问题探究的本身就是对贵阳历史的一次挖掘和了解。说到历史,你知道贵阳这座城最早修建于何时吗?早期的贵阳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现在所在的这条小巷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这就是位于中华中路上的勇烈路。但它过去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王家巷。说起王家巷的历史,在这里做穿耳洞生意的老人是再熟悉不过了。从老人口中得知,当年的王家巷是多么的热闹、繁华,可您知道吗,在贵阳刚刚建城之时,王家巷这个位置还只是在城边上。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谢红生:这个地方就是宋朝北门的位置所在,到了明朝修建了石头城以后,明朝才迁到现在的喷水池贵州省燃气公司河边那里,是后来的北门。
这里是贵阳有名的地点——喷水池,地处贵阳现代老城区的中心位置,曾因有一座巨大的标志性人造喷水建筑而得名。每年阴历的四月八号,贵阳一带的苗族同胞都会在这里载歌载舞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纪念苗族的古代英雄亚努。那么您知道为什么这项纪念活动要在喷水池进行吗?
原贵州文史研究馆馆员 谭佛佑:当苗族进入贵州过后,来到贵阳这片地区,当时这一带还是深山老箐,所以这一带又称黑羊箐。后来也是传说,说苗王带领苗族在这里因为保卫自己家园,牺牲过后就葬在这个地方。以后每年的四月八,贵阳周边的苗族同胞都要来这里跳场也好,吹芦笙歌舞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对先人、先祖的敬畏、崇奉。黑羊箐现在不存在了,但是我们苗族同胞每年的四月八对于祖先的纪念活动仍然一直保留到现在。
说起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贵阳肯定不在其列。因而很多人认为贵阳城的历史很短,但实际上,这是对贵阳的历史不了解所致。现在,对贵阳建城的时间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公元1279年元代将贵州更名为顺元城开始。《八番顺元宣慰司题名碑记》曰:“八番顺元,相传为夜郎、牂牁之表,殆古鬼方之境欤?蛮僚种落杂处,叛服不常,我国大军徇其地,更贵州为顺元,屯驻城中。”另一种看法是,贵阳城建成以明朝洪武五年,即1372年筑石头城开始。以这两种算法,贵阳建城的历史大约为六、七百年。但谢红生老师却认为,贵阳城的历史至少有千年以上。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谢红生:那么说贵阳何时有城,从现在的记载来说,相关的文字很少。但是可以确认的文字有宋朝公元960年,《安顺.府志》记载(罗甸王)政炬州的时候,(毁)其城,这个文字就明确无误地记载,在那个时候贵阳是一定有城的。所以说从现有的文字记载来说,至少贵阳的历史在千年以上是没有问题的。
▶ 炬州就是今天的贵州
实际上,矩州就是今天的贵州。据《二十五史·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矩州,武德四年(621年)置。”宋朝初年,居住在今贵阳一带的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北宋朝廷。普贵操着一口南方话向赵匡胤报告自己来自矩州,因土语"矩"、"贵"同音,皇帝没听明白,便在《赐普贵敕》中写下了:"惟尔贵州,远在要荒……"的话,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而当时的贵州仅限于今天的贵阳一带。清道光《贵阳府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述:"矩州治今贵阳府城,贵州为矩州之音转。"这段记述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八番顺元宣慰司题名碑记》中提到了“鬼方”。“鬼方”是殷商至西周时期的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关于“鬼方”所在的位置,一种说法是在西北和北方的边疆,一种说法是在今天的湖北一带,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西南贵州一带。谢红生老师认为,“鬼方”应该就是指今天的贵州一带。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谢红生:词源里面是这样说的,“鬼方,古地名,今贵州地。”在明清时期的所有书也都确认了贵州是鬼方之地的说法。“鬼国”也因此演变为“鬼州”,这个在元代的典籍里面就有记载。
早期的贵阳城小如弹丸。直到元代的顺元城时,贵阳仍是一座土城,面积仅为1. 25平方公里。当时的贵阳城,南临南明河,东到老东门,西抵大西门,北至王家巷。明朝对贵阳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造,最终形成了贵阳城市的格局。第一次是明洪武五年,贵阳土城被改建为石头城。城区北面由王家巷拓展至北门桥河边,也就是今天的喷水池一带,共有五个城门。第二次是明朝天启年间,随着城中居民不断增加,筑城显得日渐狭小。朝廷决定修筑贵阳外城。新增了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和新东门四座城门。至此,贵阳便形成了流传至今的“九门”之说。此时贵阳城区的规模较原来的土城已扩大了一倍。
记者出镜
说起贵阳历史上这“九门”的名称其实都有其历史渊源。比如威清门是因为从这个门可到达威清卫而得名。而它又被称为威西门也是由于其位于贵阳城西面,可直达镇西卫得名。六广门是因为其可通往修文六广河而得名。洪边门以通往洪边州和水东“洪边十二马头”得名,洪字因谐音后来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红色的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在冷兵器时代起到防御功能的城门其防御作用已逐渐消失。到了抗战时期,为躲避日军空袭方便城内居民疏散,贵阳的城墙、城门被陆续拆除,但大西门、六广门、威西门、老东门、红边门等一些地名仍保留至今。
大家都说这样的母亲太可怕了,目光短浅,唯一的生活信仰就是“一切向钱看”……但是你不知道她还有这样的一面:如果从元代建顺元土城算起,历经670年,大约平均100年才增加城市面积1平方公里。
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时期,贵阳也曾有过一时的繁华。当时的喷水池可不叫喷水池,而叫另一个名字——铜像台。因为在那儿竖了一尊铜像。那么立的人物塑像是谁呢?他就是时任贵州省省长周西成。
贵阳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 罗林:周西成在贵州主政时期,他做了一些实事。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一个是他引进了贵阳市第一盏电灯,修了第一条在城区通车的道路,引进了第一辆雪佛来汽车。然后周西成在镇宁和云南军阀李晓炎打仗,战死以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竖了一个他的铜像。
这尊铜像在解放后被拆除。在整个抗战期间,贵阳城还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劫难。1939年2月4日,日寇出去10多架飞机飞临贵阳上空,对贵阳进行了一次惨无人道的轰炸。贵阳城顿时成了一片火海,人员死伤惨重,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原贵州文史研究馆馆员 谭佛佑:大十字这附近就是重灾区。从东南边,那边现在是智诚百货大楼,原来下边主要有三家大药店。一个就是贵阳的老字号“德昌祥”,一个就是爱国华侨胡文虎、胡文豹(开的药店),当时的“永安堂”,再过去一家就是“亚洲大药房”,是上海迁来的在贵州的第一家西药厂。结果这一带一片火海。
新中国成立后 ▶ 贵阳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贵阳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至上世纪70年代末,贵阳中心区的建成面积已达到36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完成的建设面积超过了历史记录的100倍。同时,沿着盆地四周,按组团式结构布局,形成了以贵阳旧城为中心,按中心区、市区、郊区小城镇三个层次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的总格局。
改革开放及进入新世纪以来,贵阳城市的发展更是步入了快车道。1996年,三县一市划归贵阳后,市委、市政府重新制定发展规划。决心彻底解决过去贵阳经济总量小、城市规模小、发展空间小等制约贵阳发展的难题,下一盘大棋。以环境立市为目标,实施三轮驱动发展战略。即新区建设、老城区综合治理、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步进行。
记者出镜
如果说,过去的700余年,贵阳城市建设基本上是在盆地里进行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那么,新世纪贵阳的发展,则是跳出盆地的局限,以拓展空间为特征,进行一个超越自我、再铸自我,向现代化都市迅速迈进的新时期。
以金阳新区开发为标志,贵阳开始冲出重围。 “三环十六射”更为贵阳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在地下不断延伸的管道、光缆、电缆高速传送着信息流和资金流。漫步贵阳街头,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交相辉映,广场、道路各具风采。花圃、草坪、绿树、公园、湿地保护区生机盎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加之四季如春的气候,使贵阳成为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城市。
记者出镜
截止到2017年,贵阳市建成区面积已经由建国初的6.8平方公里发展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50万。近年来,高铁的开通,大数据的落户使得贵阳的优势剧增,展现出强大的后发超越之势。爽爽贵阳正以独特的气候优势和发展潜力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
上千年的建城历史,数十年的跨越之路,贵阳这座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如今更加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筑城记忆带您穿越时光,感悟历史,下期请继续关注!
编辑:湾弯 责编:刘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