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中原的商丘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多少历史风云在这里激荡,无数历史人物在这里纵横,其中就有这样一群人,因为种种原因从外地来到商丘,在这里谋生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还有一些人在这里积蓄力量,走向了更大的舞台。而商丘,则成了他们内心收获安静祥和的地方。

公元前1036年,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被周朝封于商丘,并取国号为“宋”,宋国成了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

微子启作为商纣王的哥哥,当年是有机会继承商朝王位的,然而大位却传给了弟弟。弟弟纣王残暴凶狠的统治引得天怒人怨,并在牧野之战中被西边的周部落打败,纣王最终也在城楼自焚而死。坐拥近600年天下的商朝就此灭亡,西周成为新的天下共主。

为了安定人心,周朝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了王畿之地安阳,怀有国仇家恨的武庚很快就展开了对周朝的复仇,但很快就失败了,武庚也在战争中丢了性命。周朝继续实行之前的怀柔政策,重新选择了纣王庶兄微子继承殷祀,在商族的发源地宋(今河南商丘)建国,史称宋国。

作为商朝遗脉的新首领,微子启会怎样做呢?是率领商族民众和周朝死磕到底,还是开创出一个新天地?

我相信微子启面对这道选择题,内心肯定有过巨大的挣扎。国亡了,家破了,自己怎么做才能上不负先祖下不愧黎民?他也许像后世的屈原那样曾发出过天问,但他最终把答案写在了商丘这块土地上。相比起战争的生灵涂炭和人民的颠沛流离,自己对周朝耿耿于怀的心结又算得了什么?他一边拥护周王室的领导地位,一边广施仁政,带领商人在祖先曾经生息的商丘大地上筚路蓝缕,为商族遗民开拓了一片生存的沃土,让亡国的人们重新回归生活的日常,让迷茫的心灵找到了栖息之地。商丘,成为了他们新的故土,也给予了他们新的辉煌,日益强盛起来的宋国还一度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

家乡风物志商丘 网商社科此心安处是商丘(1)

在今天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的地表下,有微子启时期建造的最早的商丘古城,我们把它称为“宋国故城”。最浅处离地面约一米左右,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2900米,南墙长3550米,西墙长3010米,北墙长3252米,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这是微子启带领民众开创美好生活的见证,也是宋国750多年历史的见证,还是后世商丘古城墙的模板。

微子启的选择,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商族一脉,让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在商丘大地上演绎,如草木葱茏,如百花绽放,生生不息。

八百多年后的公元前168年,汉景帝的弟弟刘武被封为梁王,封地睢阳以商丘为中心,东西纵横几百里,南北跨越黄河两岸,可谓居天下膏腴之地。可即便如此,刘武也并不开心。

因为,本来他也可以当皇帝的。他和哥哥景帝一样,文武双全,智勇兼备,而且在七国之乱中率兵抵挡叛军,为大汉江山立下了赫赫之功。他的母亲还非常喜欢他,常常想着把他也扶到皇位上。就连哥哥景帝,都在酒宴上公开宣称将来可以传位于他。可惜兄终弟即的方式不符合传统,遭到了众多朝臣的反对。在景帝立刘彻为太子后,他当皇帝的希望就彻底破灭了。

刘武有过不甘,有过怨恨,还甚至搞过小动作,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当皇帝的念头。他把对政治的兴趣转变为对山水园林的衷爱,在自己治下的睢阳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这就是著名的梁园。《史记》记载梁园“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平台三十里”。这是一个集离宫、亭台、山水、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陵园为一体的超大园林,具有游玩、出猎、娱乐等多种功能。尤其是冬日雪后太阳初升,银装素裹的园林全部涂上了一层浅淡的金黄,形成“梁园雪霁”的美景,令天下人不胜向往。

家乡风物志商丘 网商社科此心安处是商丘(2)

如果刘武就此风花雪月声色犬马,像许许多多的皇公贵族那样也挺好。可他偏偏不,他以梁园的大千美景和自身的优雅气度,吸引了当时最负盛名的文人学者的到来,他们有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等,其中就有司马相如这样的大名家。这些人流连于梁园,醉心于梁园,并把最美的华章献给了梁园,让梁园不仅仅只是一座园林,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地,让以后两千多年的后人对它念念不忘,对它心向往之。

刘武没有成为帝王,却在商丘干了比做帝王同样有意义的事。这是刘武的幸运,也是商丘的幸运。

公元744年大诗人李白来到了商丘,和他一起来的还有杜甫和高适两位诗人。他们三人结伴同游,来这里寻觅千年前的梁园胜景。

其时的李白刚刚被唐玄宗赐金还山而远离了朝廷。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他四处游历,结交名士,为的就是能够进入朝廷为官为相,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但他和朝中乌烟瘴气的氛围格格不入,而唐玄宗也只是把他当做一个舞文弄墨的文人,这让他感到巨大的失望。这次远离京城,也意味着他政治梦想的彻底破灭。幸好在东去的路上遇到了杜甫和高适,他们狂歌痛饮把酒言欢,李白一口气写出了《梁园吟》这样的千古名篇,并当场挥毫泼墨书写在了一堵白墙上。这首诗被一位宗姓的大家小姐看到了,她无比喜爱,担心字被人抹去,就索性把这堵墙买了下来。

家乡风物志商丘 网商社科此心安处是商丘(3)

这一年李白43岁,他的夫人已去世多年。长年的游历让他几乎成为了一个流浪汉,连山东朋友介绍给他的寡妇都嫌弃他。而这位商丘女子却对他充满了敬意和仰慕,在两位友人的撮合下,李白和这位宗氏女子成家了。宗氏不但衷情李白,她和李白对于道教游仙有着共同的爱好,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他们相互扶携,不但游遍了睢阳名胜,写下了大量诗篇,还以睢阳为圆心,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这应该是李白生平最惬意的一段时光了。在事业和爱情的低落期,李白在商丘收获了他的幸福,这给晚年的他带来了巨大的慰藉。即使后来他身陷囹圄,宗氏仍拼尽全力把他救了出来。

安史之乱爆发的公元755年,李白携宗氏离开了商丘,在他们走后不仅,就发生了由张巡、许远领导的惨烈的睢阳保卫战。我想,在李白余生的岁月里,每当他吟起自己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他记忆里的月光,一定有一份属于商丘。

时间来到公元1011年的宋朝,这一年一个叫朱悦的学子到商丘应天书院求学,他是带着悲愤的心情过来的。就在不久前他得知自己根本不姓朱,只因父亲早亡母亲改嫁才不得不跟了继父的姓,就连继父家的兄弟也揶揄他:我朱家钱财自与你无关!他顿生寄人篱下之感,毅然辞别了母亲到商丘当时的应天书院求学。

他很快在商丘安顿了下来,愤懑的心绪渐渐转变为“感奋自立”的信念。他每天熬煮小米粥,待粥凝结后划成4块,拌着腌菜早晚各吃2块,在书院里日夜苦读。有同窗给他送来美食,却被他婉言谢绝:“我已习惯划粥割齑的生活,如果享受了佳肴美味,恐怕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真宗皇帝途径应天府,学子们争先恐后跑去一睹龙颜。朱说却不为所动,坚定地说道:“将来再见也不晚。”然后,继续埋头苦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后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也实现了他“日后面圣”的豪言壮语。他在商丘购田置地,并把母亲接过来侍养,随后恢复了自己原本的姓氏,改名范仲淹。又几年后,他娶了商丘李姓女子为妻。商丘在他最痛苦无助的时候接纳了他,还成了他安家立业的福地,更成了他走向更大政治舞台的根据地。

家乡风物志商丘 网商社科此心安处是商丘(4)

公元1027年,范母病逝,范仲淹回当时的应天府守制丁忧。应天知府晏殊邀请范仲淹执掌应天书院。他上任后勤学恭谨,以身先之,应天书院很快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首,成了天下学子心目中的求学圣地。他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学子要德才兼备,培养了一大批有经世之才的人才。在此期间,他还向宰相府呈写万言《上执政书》,阐述了他对于时弊的见解和解决之道,这也是他“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体现,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此时也已孕育成熟,并如白虹贯日一般永远横跨在中国的历史天空。公元1041年范仲淹带兵与西夏征战,抱有牺牲性命决心的他在赴边之前,把四个孩子全部安置在了商丘。

范仲淹从一介寒门子弟,到成为安邦定国的不世人才,再到成为立功立德立言的千古圣贤,是商丘这片土地给了他最初的力量,并在他之后的漫漫人生中,成了他最眷恋坚实的精神家园,这是范仲淹之幸,也是商丘之幸。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的婚约被嫌贫爱富的崔母当成一张废纸,扬言“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二人后来有情人终成眷属,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张生高中状元的基础上的,如果张生依旧一介贫寒书生,估计就不会有圆满的结局了。

清朝初年,年仅14岁的陈宗石在哥哥的带领下从江苏宜兴出发,到千里之外的商丘履行婚约。婚约是由男方的父亲陈贞慧和女方的父亲侯方域在明朝末年约定的,那时候他们都是名满天下的才子,两家也都是地方上的名门望族。改朝换代后的清朝,侯家在商丘依然是大户人家,而陈家早已家道中落,且双方的约定人都已过逝。侯家还会履约吗?侯夫人会是另一个崔母吗?陈氏两兄弟是忐忑不安的,因为他们不仅仅是来履行婚约,更有糊口艰难前来投靠的意思。

出乎意料的是,侯方域夫人不仅没有嫌弃他们,反而热情地收留了他们,如约让自家女儿和陈宗石完婚,还把侯家的东园让出来给他们居住,甚至请了侯方域的好友做陈宗石的老师,对他悉心教导认真培养。流浪了许久的陈宗石就此在商丘定居下来,他不用再为一日三餐而愁,为朝不保夕而虑,反而在侯家的帮助下,奋发努力开基创业,开启了陈家绵延几百年的兴旺发达历史。陈宗石后来中了进士还做了京官,而他的两个儿子被称为“兄弟御史”,孙子重孙一辈也是人才辈出,被称为“一门五翰林,四代词馆家”。陈家不但成了官宦之家,还成了财富大户,商丘曾有陈家“双千顷”土地的说法。商丘城里历来有“八大家七大户”之说,而陈家就是“七大户”之首。

家乡风物志商丘 网商社科此心安处是商丘(5)

回望当初那个带着满脸迷惘踽踽而来的风尘仆仆少年,老年的陈宗石一定在内心里念叨过这句话:此心安处是归德(商丘)。

侯家让给陈宗石的东园,经过陈家后人的不断扩展,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陈家大院,现在它成为商丘古城里最重要的景点之一。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它见证了一个外来人在商丘扎根生长,再到根深叶茂的全过程,也是商丘海纳百川人杰地灵的生动写照。

历史上的商丘始终处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和江淮文化的交集处,它还是中国南北文化碰撞的一个桥头堡,这让它从来都以开放的胸怀迎接四方游子,以包容的胸襟吐纳万千气象,让无数的流浪者和外乡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生存的土壤,收获心灵上的栖息与安宁。这是商丘成就了他们,也是他们成就了商丘。

今天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商丘市,正以其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欢迎四海宾朋的莅临,它会成为更多人兴家乐业的热土。

文章来源:刘庆伟 网信商丘/重新发现商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