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定都开封(宋朝一直想迁都洛阳)(1)

最近一段时间,影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这部影视剧,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北宋仁宗朝的历史。在影视剧中,吕夷简和范仲淹关于宋朝的首都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争论。其实在北宋历史上,关于宋朝的首都问题,从太祖朝一直争论到了仁宗朝。宋朝一直计划迁都洛阳,但首都又必须留在开封。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宋朝为何定都开封(宋朝一直想迁都洛阳)(2)

首先,我们聊聊西安、洛阳、开封三大城市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安城一直是最合适的首都地点。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腹地,关中平原的粮食产量,足以保证基本开支。在关中平原的外围,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定都西安之后,可以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京城内通常会聚集几十万到上百万的非劳动人口。依靠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已经无法满足京城人口的需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原王朝从西安迁都洛阳,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洛阳位于中原地带,交通便利,周围的地形复杂,同样适合战略防御。因此,在古代历史上,西安和洛阳都是十三朝古都,出现了“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的说法。在秦汉时代,中原王朝的经济中心在北方,可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混乱局面以后,我国的经济中心已经明显向南方转移。隋朝再次统一全国以后,为了解决京城对北方地区造成的压力,同时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隋炀帝倾国之力开凿了著名的大运河。

宋朝为何定都开封(宋朝一直想迁都洛阳)(3)

大运河的中心为洛阳,无论是北方的战马、武器,还是南方的粮食、瓷器、茶叶,都能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到了唐朝统治时期,虽然唐朝的首都在长安,但唐朝的皇帝们经常居住在洛阳,就是为了方便获得各地运来的生活物资,减轻关中地区的巨大压力。进入唐朝统治的中后期,唐朝先后经历了宦官乱政、农民军起义、藩镇混战等一系列阶段。公元907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动荡局面开始,出现了“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的说法。

在五代十国阶段,由于各路军阀混战严重,长安、洛阳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唐末诗人韦庄在《秦妇吟》中,记录了唐朝首都长安的破败景象:“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与此同时,洛阳的情况与长安非常相似,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体系开始崩溃。其实从唐朝统治的后期开始,从开封前往洛阳的水路运输网络已经积重难返。

宋朝为何定都开封(宋朝一直想迁都洛阳)(4)

由于洛阳已经破败不堪,除了后唐政权以后,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都是以开封为首都。开封原本是洛阳以东的水陆运输中心,有点类似于现在郑州市铁路枢纽的地位。长安、洛阳屡遭战火涂炭以后,开封的优势地位逐步显现,因此,先后成为了八个王朝的首都。请注意,开封的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只不过在动荡的年代,各个政权都没有迁都的经历。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了兵变,取代了后周朝廷,自己建立了宋朝。宋朝建立以后,在1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平定了后蜀、荆南、湖南、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统一了中原王朝的主体部分。对于首都确立在开封,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并不满意。开封位于豫东平原之上,早在后周时期,朝廷已经把开封城周围的蔡河、五丈河与汴河沟连接到了一起,建立了以开封为核心的水路运输体系。到了宋朝建立以后,进一步完善了金水河、运粮河等工程,当时的开封城号称“四水绕城。”这是开封最大的优势,也是宋朝定都开封的核心原因。

宋朝为何定都开封(宋朝一直想迁都洛阳)(5)

但是,开封周围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根本就无险可守。宋朝建立以后,一直面对北方辽国的巨大威胁。如果辽国骑兵军团大举南下,首都开封连一点节节抵抗的能力都没有。因此,赵匡胤在位的末期,曾经计划迁都洛阳。不过在迁都之前,赵匡胤进行了一轮试探。按照宋朝的规矩,皇帝每年需要行南郊之礼。赵匡胤每年都是在开封举行仪式,开宝九年,赵匡胤宣布前往洛阳行南郊之礼。

宋朝的官员们立刻明白了皇帝想干什么,起居郎李符随后上书,历数洛阳城市与宫室之破败颓废,供给困难。但是,赵匡胤并不在意,命令亲家公焦继勋负责修缮洛阳的宫殿,并且加封为彰德军节度使。对于赵匡胤执意迁都的行动,宋朝的武将们也表示反对,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进谏,直接说:“开封漕运便利,供馈无阙,若留在洛阳,谁会想和官家一块挨饿?”由此可见,李怀忠主要考虑了开封的水陆运输优势。毕竟如果迁都洛阳,各地的物资通过水路运往开封以后,只能通过陆路向洛阳转运。

宋朝为何定都开封(宋朝一直想迁都洛阳)(6)

其实,除了开封地理优势便利之外,宋朝官员们还有私心。由于开封曾经是好几个王朝的首都,宋朝取代后周基本上属于不流血的政变。官员们在开封的利益盘根错节,一旦迁都,对于官员们影响巨大,尤其是对于晋王赵光义。为了反对赵匡胤迁都,赵光义说出了“在德不在险”这句预言。后来的事实证明,赵光义的这句话几乎葬送了宋朝。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引王禹偁《建隆遗事》记载:“太祖语左右曰:晋王之言故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鉴于反对强烈,赵匡胤放弃了迁都计划。

公元976年冬天,赵匡胤去世,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宋朝迁都洛阳的计划暂时告终。赵光义消灭了北汉政权以后,为了夺取至关重要的幽云十六州地区,先后两次主动进攻辽国,但均以惨败收场,从而掀开了宋辽两国长达30多年的大战。公元1004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御驾亲征,20万辽国军队南下。辽国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大军已经抵达了黄河北岸的澶州。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重臣王钦若建议迁都南京,另一位重臣陈尧叟建议迁都成都。

宋朝为何定都开封(宋朝一直想迁都洛阳)(7)

在寇准的强烈坚持下,宋真宗才勉为其难抵达澶州,并且与辽国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真宗朝的迁都争议告一段落以后,到了宋仁宗在位时期,迁都之事再次被提上了日程。关于是否迁都的问题,宋朝重臣范仲淹认为:太平盛世可留在开封,战乱时期则迁都洛阳。范仲淹的建议遭到了宰相吕夷简的强烈抨击,甚至上演了仁宗朝的朋党之争。

鉴于物资转运困难、开封各方面利益盘根错节等原因,虽然迁都洛阳的呼声屡屡出现,宋朝也一直有迁都洛阳的计划,但截至宋朝灭亡,首都仍留在开封。到了宋神宗在位时期,开封到洛阳的河道曾经被短暂疏通了一段时间。由于此时的宋朝已经定都开封将近100时间,木已成舟,即使皇帝有迁都的想法,也根本无法推行。言而总之,宋朝一直计划迁都洛阳,主要是洛阳的地质结构便于军事防御。但一直没有迁都,主要是因为离不开开封便利的运输网络,并且各级官员均出现了“故土难离”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