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说到某一个人办事不利,出洋相,或者有些“傻的”,我们常常会用“二百五”来评价这个人。

那么这个俗语的由来,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这里有很多说法,今天就一一道来!

说法一

在春秋时期,晋献公非常宠爱骊姬。但是骊姬阴险,骊姬勾结献公所宠幸的梁五和东关憵五,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史称骊姬之乱。

后来晋国人嘲弄梁五和东关憵五为“二五耦”,这里指他们两个人狼狈为奸。暗指两个人为骊姬卖力,最后得不到好的结果,最后身败名裂。

现代人讽刺人的“二百五”,就是这么演变过来的。

二百五的由来和典故(二百五的历史由来)(1)

说法二

战国时期,拥有六国相印的苏秦被暗杀了,齐国的君主很是愤怒。决定要替苏秦报仇,思考一番,就用了一个计策。

苏秦是个内奸,杀他的人有大功劳,赏银1000两。结果悬赏一公布,就有四个人前来领赏,说是自己杀了苏秦!

可是,齐王很为难,问他们1000两,你们4个人怎么分呢?其中有人说道,很简单,一人250两即可。

齐王大怒,把这四个250拖出去斩了,于是乎,民间就有了250的俗语,用来形容人的愚蠢!

二百五的由来和典故(二百五的历史由来)(2)

说法三

到了唐朝时期,在长安有个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

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加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

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二百五的由来和典故(二百五的历史由来)(3)

说法四

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有点像我们把硬币包一包,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以后人们也城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二百五的由来和典故(二百五的历史由来)(4)

说法五

从前有一个傻瓜,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八两金子很多的,笨蛋。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二百五的由来和典故(二百五的历史由来)(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