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友丽红,兄弟姐妹三男两女共五人,其中四个子女或经商,或从政,都事业有成,先后都跳出了农村,分别在市里和县城里安了家。只有最小的弟弟因小时候一场重病导致智力有些受损,虽然丽红她们这些做哥哥姐姐的,也一心想让这个最小的弟弟和他们一样跳出农门,但无奈因为弟弟本身的原因,她们多方努力也没能取得如期的效果,最后大家只得放弃这一念想,共同出资帮这个弟弟在老家盖了新房娶了亲,做了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

最开始的几年,丽红的老父亲身康体健,拒绝了其他四个子女让他去城里安享晚年的提议,随小儿子夫妇在老家生活。

平日里,老人帮小儿子夫妇俩照看家和孩子,农忙时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逐渐不如从前,照看自己都觉得吃力,于是无奈进了城,在四个子女家轮流居住。

为什么父亲总是偏心瞧不起我(让我说你什么才好)(1)

姐弟四个不但对老人极尽孝道,对老家的弟弟不管钱上还是物质上也都接济不少。四个人对这个弟弟已经情义至此了,可是老人似乎还不满意,总会私底下把子女给他的零用钱再偷偷塞一些给小儿子。

丽红说,他们姐弟四人知道弟弟生活境况的窘迫,对老父亲的举动也便睁只眼闭只眼,可是老父亲一次又一次的拿着子女给他用的花费去帮衬小儿子,终于还是让四个人有了微词。

对于子女关于他太偏心的抱怨与不满,丽红的老父亲也不做辩解,只管我行我素,该给小儿子的钱还是照样一分不少。

没办法,丽红姐弟只得自我劝慰,反正大家也不缺那几个小钱,给就给吧。丽红说,要是老人只是这么着也就算了,可是他还有一个固执得让丽红姐弟颇为头疼的毛病,那就是逢年过节,他必须要回老家去过。而且,节日这些天他恰好轮到谁的家里居住,这个儿子或者闺女无论有多忙有多么的不情愿,也必须得陪着他呆在老家过节。

其他的节日也就罢了,可是春节正处于寒冬腊月,老家又阴又冷,哪比得上城里的暖气房?因为这个,四个人轮着番地游说老人,可是好话说尽,老人就是不为所动,甚至不惜以绝食来逼迫子女答应他的要求。

丽红说,孝顺孝顺,想想这“孝顺”两个字最根本的还是一个“顺”字,为了老人高兴,他们姐弟几个最后还是选择了顺从老父亲的意愿,无论心里再多么的不情愿,过节那几天也都给忍了。

为什么父亲总是偏心瞧不起我(让我说你什么才好)(2)

这种状况一持续便是多年。那些年里,丽红姐弟一直想要知道老人为什么一定坚持在老家过节,但无论他们怎么问怎么旁敲侧击,他们的老父亲就是不开口。老人家不开口,大家也便无从揣测到真正的答案,于是这个问题在大家心里悬了好多年,直到去年年底,老人生病去世的前两天,才算揭开了谜底。

老人对围在床前的五个子女说出了深埋在心底的话:“爹知道自己偏心,可爹这心不得不偏啊。你们能力强,日子过得富裕,让爹一百个放心。可你们这个兄弟不一样,他日子过得紧巴,看他受苦遭罪,我这心里揪得慌啊。孩子们,你们可别怪爹啊。”

闻言,丽红他们姐弟都齐齐摇头:“不怪不怪。”尔后大家又问出了心里多年的疑惑:“那爹这么多年,为啥非得要在老家过年过节?”

丽红的老父亲悠悠叹了一口气:“鸡鸭鱼肉的,年节需要的东西,有咱们在老家,你兄弟不是就不用花那些置办的钱了?等过完节咱们走了,这没吃完用完的就落给了你们兄弟,就够他们吃上几天了。还有,爹在老家,亲戚邻居们送的礼品最后不也能留给你们兄弟吗?”

老人的一番话说完,病床前围着的五个子女互相对视一眼,心里都打翻了五味瓶,实在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一时间都沉默了。

丽红对我讲完这些,半晌才摇摇头说了句:“唉,天下父母心啊!咱们做子女的能说啥。”

“是啊,天下父母心!”听丽红说完,我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只能附和丽红感慨了这么一句。

为什么父亲总是偏心瞧不起我(让我说你什么才好)(3)

过后想想,其实手心手背都是肉,身为子女,哪个不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下长大成人?又有哪个不是父母呵护在手心里的珍宝呢?做为父母,他们希望的是每一个子女都能生活得富足幸福而快乐,可是千人千命,一母同胞也存有差距,天长日久,兄弟姐妹之间便也有了穷富贵贱之分。可是无论岁月如何的流转,无论子女的人生与生活如何的变化,在父母心底,他们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所付出的关爱一点都没有变少。只不过是子女里面,相较起来生活条件最差或日子过得最不如意的那个,总是最惹父母心疼挂念而已,可也许正是如此,便衍生出了“偏心”二字。

生活赋予了每个人多种的社会角色,如若可能,当某一天我们也年华老去,站到了老人这个位置时,是不是也将会是儿女眼中那一个“偏心”的父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