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记忆 何建才,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我们不要忘记那十年作者是谁?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不要忘记那十年作者是谁(抹不去的记忆作者)

我们不要忘记那十年作者是谁

抹不去的记忆

何建才

时任空军高炮第十五师政治部宣传队班长

每当京剧《沙家浜》军民鱼水情“朝霞映在阳澄湖上……”选段响起时,我的思绪便随着那唱段又回到了老挝战场……

那是1970年的9月,我在四十三团二营六连。一天晚上,“叮铃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只听到连长高金星说:“好,好。”连长放下电话,喊道:

“何建才!

“到。”

“你现在就去准备,明天吃了早饭下山,团里派人接你去团里报到。”

“是!”

连长叫司务长给我准备粮票和钱。我和司务长一同出了连部,来到司务长宿舍。司务长边给我取粮票和钱边说:“你这是去接兵回来提干呀。”我立马回到宿舍做出发前的准备。

第二天一早我背上背包下山,坐车来到新兵连。报了到,我被分配到新兵二连一排。中午吃饭时碰上了团长,团长指示说:“招兵时注意多招几个文艺特长兵。”午休起来后突然团参谋长找我,告诉我师部要调我,团里顶不住,让我立即回连队,明天去师里报到。带兵的任务连队马上派人接替我。接命令后,我返回宿舍将行装打理好。下午同连里接替我的山东兵交接完毕,团参谋长派车把我送回连队。第二天早饭后,高连长、袁指导员及文书等人送我下山。我背上背包慢慢走下山去,不时回头看看连长、指导员,他们恋恋不舍地站在那里。我不住地回头张望,眼泪禁不住地流了下来。我在周家沟六连山上整整待了一年,离开连队后再也没回去,回想起来,觉得连队给予我很多的帮助,连队是我成长的基石。

到了师部后才知道,金波已先期到师里,负责组建宣传队。全波经政治部同意,先调我协助他组建宣传队,经过两三天的讨论,上报政治部同意。按拟定的宣传队需要人员名单,我同金波马不停地打电话,下连队,与各单位协商、协调,先将部分原师宣传队员(1968年兵)调进来。在金波的组织下,不几天师部文艺宣传队就初步组建起来了。

在组建过程中,金波跟我说,部队要出国打仗,说师长已到北京接受任务,让我保密。我听到后非常兴奋,但不知去哪个国家。

终于“一一·一八”入寮轮战命令下来了,是去老挝。这时,上级为了更好地组建一支精干的师部战地文艺宣传队,又拟在重庆特招一些文艺兵。一开始金波带着我等人,在重庆的相关单位选拔文艺人才,后来部队要出征,让金波带队将已报到的、招来的和成指(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派回来的褚燕、王二维、原福牛、徐国成等人,深夜随同政治部坐上闷罐列车向昆明奔驰而去。列车上人员有金波、马泽伟、杨洪亮、景世沧、马德英、樊德瑞、石钢增、王存大及成指回来的王二维、原福牛、徐国成,女兵有褚燕、张雷。贺忠庭、王喜留在重庆招兵。

火车经过贵阳,最终到达昆明步校集结。于12月下旬,我们千里摩托化行军,在边城勐腊县换装宣誓,12月31日晚上10点左右到达磨憨边境口岸等待入寮。整个大部队在口岸排成很长的列阵,很壮观。我们宣传队两辆车跟随政治部队伍,在等待入寮的时间,看见一支护送队伍。他们穿着老挝军服排成行军队伍,沿着路边向前行进。据说,他们负责我师入寮地面安全保卫。我们还看到八一电影厂的工作人员,扛着摄影机在不断地摄影,在我们车前也拍摄了一会。他们共三个人,其中一个人拿枪警戒。终于等到入寮的出发时间,那是1970年12月31日晚12点。经过一夜的行军,天刚亮,部队到达预定的营区。这营区四面环山,森林茂密,有一些可能是先期其他兄弟部队留下的营房。房子里蜘蛛网布满整个屋顶,蜘蛛如大拇指那么大。我们点着火把,将蜘蛛烧死赶跑后,把铺板在房屋铺好,就抓紧睡觉了。

1971年元旦是在老挝度过的。进入老挝,要求水要烧开喝,而且洗衣服也要用开水。每人发放一瓶“防蚊油”。因老挝原始森林密布,蚂蟥蚊虫横行,外出裸露的皮肤必须涂抹“防蚊油”。尽管如此,也是防不胜防!我晚上睡觉被子钻进了蚂蟥,早上一看叮在腿部膝盖旁,抹上“防蚊油”,蚂蟥掉了,但至今留个小疤。女兵宿舍甚至钻进去过蛇!

宣传队人员到齐后,根据上级指示要排演现代京剧《沙家浜》。宣传队分成了队部和四个班。一班为乐器班,班长是王二维,由杨洪亮、景世沧、樊德瑞、王喜、陈伟文、王夫、刘锋、廖昌平、李经华、王存大、赵金生组成;二班是男演班,班长何建才,由马泽伟、马德英、石钢增、郭洪庆、曹明忠、周铭仲、王守华、甘炳新、凌正富、杨志忠、朱文林组成;三班是灯光班(舞美),班长张曙光,由刘佩光、谭贵、翟大勇、薛继山、许延林、刘庆林、唐方利、胡果、原福牛,胡志和、陈怀礼组成;女班班长张雷,由褚燕、夏维学、郑辉、李慧群、向阳、王秀碧医生组成;队部由队长徐国成、指导员赵恩元、副指导员贺中庭、排长金波和技师李本玉组成。

很快投入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排练。由我扮演郭建光,宣传队给了我一部磁带小录音机,我每天跟着录音机一字一句学唱郭建光的唱段。说实话,自己敢接这个角色,一是凭自己嗓音条件好,二是凭自己年轻好强的心态。但当时并不了解京剧的唱腔、板眼,什么“二黄” “西皮” “导板”等等,只能认真模仿郭建光的每一唱段。紧接着宣传队的演员开始学练基本功。由郑辉和向阳(入伍前重庆川剧团专业演员)带领我们演员,每天压腿、踢腿、走圆场;王二维和马德英二位同志负责抄把演员的戏曲技巧翻跟头、旋子飞脚等功夫。一天一天地练,直练得腰酸腿疼,走路脱衣都困难的程度。毕竟都是20岁左右的人,专业团体的演艺人员练得了童子功,我们宣传队这些初学者为了演好《沙家浜》,真是“豁出去了!”咬紧牙,使劲练,硬是在短时间练出了专业化的戏曲动作。向阳、郑辉很认真地教大家,比如戏曲中的“云手” “拉三膀” “跑圆场” “台步”,这些是戏曲演员的基本功。在京剧中,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以及规定情景的差别,特别是台步各有不同,如云步、蹉步、碎步、跑步等等,要掌握它必须每天反复练,不怕大太阳晒,不怕流汗水,大伙儿硬坚持下来。熟悉它,掌握它,直到运用自如。

宣传队演的《沙家浜》被各界评价为“水平专业”,这与郑辉和向阳的严格教导和训练、与各角色、各行当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刘峰和李经华是1971年由重庆特招入伍的新兵(他俩入伍前是重庆市木偶剧团的专业乐手),刘峰担任司鼓(板鼓),李经华操京胡。在他们的引领下,打击乐和乐队练得有声有色;景世沧是1968年的兵,从广西到老挝都是宣传队扬琴高手,不仅打扬琴,还要吹巴松,还得上台演日本鬼子龟田;杨洪亮,王存达除了完成本职器乐外,还得上场演匪兵,演得有声有色;乐队的陈伟文是专业团体拉二胡的,为了演好《沙家浜》他苦练京胡,将自己的手指练得受了伤,至今未能好转。

灯光班每天认真熟悉灯光投影保证舞台的效果不出差错。女兵班夏维学是新招的1971年的兵,年龄15岁,演沙老太,无论唱腔和扮相都很到位的;李慧群也是重庆1971年的兵,主演阿庆嫂,个头形象都不错。嗓子条件好,是女高音,人物扮相都好,唱得有板有眼。

我演郭建光与她俩相比有差距,但自己有决心演好郭建光。虽说是业余的不懂戏曲。但只有在排演中不断摸索,提高自己。在音乐合练中,刘峰几次告诚我,唱腔中的“板眼”要拿准,练唱中一出差错就及时纠正。在大伙的帮助下,我逐步渡过难关,走向成熟。

老挝驻地条件差,但在宣传队大伙非常团结。重庆兵郭洪庆、杨志忠,凌正富为了改善伙食去挖野山药。野山药一根有二三米长,犹如胳膊那么粗,他们洗干净,切成块,用铝锅放水煮熟了,放上白糖让大伙吃,真是美味无比,其乐无穷。乐队李经华经常背枪拿上一瓶水,到小礼堂外靠近原始森林处练胡琴。有一次他脸煞白跑回来,大伙急问他怎么了?他吓得说不出话,最后吐出“豹子”两个字。大伙问“在哪儿?”他说“小礼堂那里。”有人拿上枪去了小礼堂,回来说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支冲锋枪在那儿。这时李经华平静下来讲,他在那练京胡,突然,离他有一米多远跳出一只豹子,他一下愣在那儿。由于心情紧张,无意中不知怎么拨弄了一下京胡的弦,“滋”的一声,惊走了豹子,他撒腿跑回来,枪也顾不上拿。这老挝的原始森林什么动物都存在,每晚站岗都能听到动物叫声。

经过一个月的勤学苦练,进入整场《沙家浜》的排练阶段。在整场排练中得到了二十二分部宣传队扮演郭建光的同志精心指导。他是原云南省花灯剧团的演员,参军到了二十二分部宣传队。他非常认真,每一场的排练走台都讲得非常细,尤其对郭建光这个人物的理解把握到位,使自己受益匪浅。因此整场大约一个礼拜包括合乐全部完成。

在师部新的大礼堂进行的彩排演出取得成功,应该感谢二十二分部宣传队的大力支持。从那以后《沙家浜》在东西两线团以上单位,包括友邻部队、医院都进行了演出,并取得空前的效果,获得赞誉。除了演出外,还经常开展迎来送往,接待老挝爱国战线党文工团、杂技团以及当地政府慰问演出的活动。在师王四号(王连顺副政委)的带领下,我们与孟赛省的群众共庆泼水节,并演出《沙家浜》片段及小节目。我们也向当地群众学习老挝歌曲《占巴花》《救国歌》及老挝舞蹈,为中老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记得在北本前线演出时,在师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欢送缅甸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副主席去北京,在晚上12点左右为他们演出。

宣传队在战场要起到别人起不到的作用,“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多少年后,那场戏的情景还不时在脑海浮现。宣传队那些演员:王二维、石钢增、朱文林、郭洪庆、杨志忠、甘炳新、凌正富、谭贵、张雷、曹明忠、王守华……他们的音容笑貌像过电影似的总呈现在眼前!

《军民鱼水情》中沙老太(夏维学饰)演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革命老太太,与我扮演的郭建光共同演唱出一场难以忘怀的军民鱼水情;阿庆嫂(李慧群饰)、胡司令(马泽伟饰)和刁德一(徐国成饰)演唱的《智斗》也给战场上的战友们留下不可忘却的印象。

那时宣传队演出非常艰苦,大部分演出没有礼堂,选个空地,铺上汽车上的大帆布篷子就演出了。大伙没有叫苦的,这才是战地黄花分外香! “五·一四”战斗后,宣传队立即驱车到了阵地上。看到阵地上血迹等作战留下的痕迹,又到连队进行慰问,后来宣传队编写了一些歌颂王可武烈士的英雄事迹的节目,在连队进行宣传演出。

迎接中央慰问团,我们演出了《沙家浜》和小节目,受到中央慰问团的好评。“五·一四”战斗总结会由总参组织,在思茅军分区召开。宣传队受师首长委托,前往思茅军分区进行汇报演出。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整个在老挝部队(工程兵、陆军、野战医院等)团以上干部回国学习,宣传队又奉命去汇报演出。我们住在傣族村庄的傣族人家中,傣族人每天都给我放上甜酸角等吃的,使我们深受感动,那真是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在老挝的两年时间里,我因在《沙家浜》中扮演郭建光而受到肯定,上级给我立了三等功。红花还需绿叶配,没有战友们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是不行的,当然也与自己的努力分不开的。

50年了,战场硝烟已散去。在老挝战场上,十五师宣传队似永放的战地黄花,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分外艳丽而芳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