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慧骐前不久,高邮一批汪迷迎汪老之子汪朗返乡,参加汪曾祺纪念馆的筹建仪式其间有心者特地精心准备,开出了一爿“汪小馆”,适时推出“汪曾祺笔下高邮美食宴品鉴”,邀汪公子等逐一品尝我有幸获得一份这场品鉴宴的菜单,发现这里面几乎每一道菜都曾在汪老的作品里出现过,诸如药芹拌茶干、王记蒲包肉、老法醉虾、油条塞砧肉、油渣鸭血汪豆腐、大咸菜茨菇汤等等,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十句关于乡愁的句子?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十句关于乡愁的句子(繁星且以乡物慰乡愁)

十句关于乡愁的句子

文/王慧骐

前不久,高邮一批汪迷迎汪老之子汪朗返乡,参加汪曾祺纪念馆的筹建仪式。其间有心者特地精心准备,开出了一爿“汪小馆”,适时推出“汪曾祺笔下高邮美食宴品鉴”,邀汪公子等逐一品尝。我有幸获得一份这场品鉴宴的菜单,发现这里面几乎每一道菜都曾在汪老的作品里出现过,诸如药芹拌茶干、王记蒲包肉、老法醉虾、油条塞砧肉、油渣鸭血汪豆腐、大咸菜茨菇汤等等。

汪老为万千读者所推崇,可能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不绝如缕的故乡情结,和对故乡风物活色生香的精细描述。1939年的夏天,十九岁的汪曾祺,从运河码头搭船离开高邮,前往昆明求学,这一去便是整整四十二年,待到返乡之时,已是满头白发,尝尽人间悲欢。想来这漫长岁月里他一定无数次涌动过思乡之愁,返乡之念,或许在更深夜静时,他曾一遍遍地循着来时路,寻觅那条与其生命相连的根。十九岁以前所有的美好,以及与故土相关的山川景物人情世故,甚或极普通的一道菜肴,都成了他情感之舟抛锚的港湾。

由汪老我还想到了新近看到的一部电视记录片,讲一位当年生活在眷村的台湾老兵,因思乡心切而萌发了制作家乡火腿的念头(这位老兵来自浙江东阳),但台湾亚热带的气候却给这个想法当头一棒。后来想到了峰高林密的阿里山,心犹不甘的他在山中转了一圈,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已被弃用的冷库,其温度可调控到腌制火腿所必须的零下2度。喜出望外的老兵很快找到了冷库的主人并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这以后,台湾的第一批金华火腿便诞生在阿里山中——完全按照在家乡时向父辈学来的手法,严格进行整修、腌制、洗晒、整形、发酵、堆叠、分级等八十多道工序,历时十个月,他们在海峡彼岸终于尝到了正宗的家乡风味。老兵过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承继父业,一直从事金华火腿的产销;两岸开放以后,他们第一时间回到父亲的出生之地,不只寻根问祖,还与同行交流切磋,甚至把在台湾生产的火腿卖到了它的发源地金华东阳来。

对于长年离乡者,常会以乡物慰藉乡愁。而乡愁在有些人的身上则又化作了一股神奇的力量,并催生出别样的创造之花。这花里,无疑凝聚着忧伤的泪滴,却也赢得了让世人记取的那份光荣。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张晨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