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南(1901—1969年),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克思经济学巨著《资本论》全三卷的首译者之一王亚南一生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以博专精深的方法、锲而不舍的精神、明辨是非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持之以恒就有收获?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持之以恒就有收获(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

持之以恒就有收获

王亚南(1901—1969年),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克思经济学巨著《资本论》全三卷的首译者之一。王亚南一生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以博专精深的方法、锲而不舍的精神、明辨是非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孜孜不倦

王亚南从小就喜欢读书,并养成了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从少年时爬到屋顶上借着月光读书,到念中学时把自己睡的木板床变成“三脚床”,翻身醒来继续读书;从上大学后在宿舍门口贴上“来客接谈十分钟,超过时间恕不奉陪”,到乘坐邮轮经西印度洋赴欧洲途中把自己绑在餐厅柱子上聚精会神读书,贯穿始终的是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为了读书,他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没钱买书,他就抄书;没钱上学,他就勤工俭学;出国留学,交不起学费,他就自学。一边读书,一边翻译;一边学习语言,一边接触社会。通过海外游学,他先后考察了“脱亚入欧”的东方近邻日本、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英国,走访了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通过读书、教书、译书,通过留学、自学、游学,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但使自己摆脱了窘境,而且学习了日语、德语,更掌握了经济科学理论。

为了掌握科学知识,他不仅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而且活到老、学到老。他说,“知识的获得,绝非朝夕之功”,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出任厦门大学校长时,他已年近半百,尽管校务繁忙,他仍不放松学习。通常在夏天清晨四点多、冬天五点多就起床,利用清早这段时间抓紧读书、写作。即使到外地出差,他也常带上一两本外语书或小说,以便劳逸结合。他平常除了偶尔看看电影、戏剧,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研究和工作上。甚至在晚年生病卧床时,仍坚持每天读书半小时,以免精神松懈。

博专精深

“博专精深”是王亚南几十年读书、学习、研究的经验之谈,也是他一以贯之的治学之道。

所谓“博”,指广博、渊博,即广泛涉猎各门学科知识。只有知识面广、基础打得宽,才能不断扩大眼界、提高水平。“专”指专长、专攻,即“术业有专攻”。王亚南认为“漫读则劳而无功”,因此在博的基础上一定要专。“精”指精细、精确,即精益求精。不博就难以专,不专则难以精,因此对各种丰富的思想材料,要懂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加工提炼。“深”指深入、透彻,即不能浅尝辄止,而要鞭辟入里、融会贯通。

王亚南在大学时期就博览群书,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都有涉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海阔天空”。但只是博览群书,是难以成为真正的学者的。王亚南从自己的经历中,深知“专”的重要。他说:“一直乱读没有归宿也不行。基础知识必须通过专门学科的学习与运用,加以巩固和提高,否则,基础打得再好也只是基础而已。”

王亚南十分注意阅读的重点和目的性,对与本学科有关的各种知识,学得更加广泛和深入。而在研究中,他则善于调动各方面知识来为研究服务。如在写作《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时,他就广泛运用自己学习的许多经典、古籍,包括儒家思想、官制、门阀制度、两税制、科举制的材料等,对中国官僚政治及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进行了经济的、历史的剖析,使研究成果更加全面、系统而深刻。

锲而不舍

无论读书还是搞研究,王亚南都要求做到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针对有些青年朋友学习热情很高但不能持久,或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王亚南语重心长地告诫,“搞学术,绝不能三心两意”,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不懈,一辈子坚持下去;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要把学术工作停下来。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从1928年他与郭大力在西子湖畔一起盟誓翻译《资本论》,到1938年《资本论》三大卷中译本出齐,他们花了整整十年时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为了《资本论》的传播、教学和研究,两人几乎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但他们始终无怨无悔,乐在其中。

在科学研究中,王亚南历来主张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对一知半解、人云亦云、浅尝辄止、敷衍了事的不良学风,对不经过独立思考的“依样画葫芦”十分反感。他反复强调,科学研究既要尊重常识,又不能满足于常识,只有突破常识,才能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才能创造新知识和发展科学。

明辨是非

王亚南主张搞研究、做学问,“要有定见,但不要有成见”。所谓“要有定见”,就是对自己经过研究、认为正确的学术观点要坚定不移,不为外界的因素而轻易改变。不人云亦云,不做随风倒的“墙头草”。而“不要有成见”,就是对某一事物或学术观点不要带有偏见,或“认死理”。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定见”,就没有“定力”和主心骨,就站不稳脚跟和立场;而凡事抱有“成见”,则听不进不同意见,容易以偏概全,保守、僵化,从而跟不上时代发展,影响自己的成长和学术进步。

在科学理论研究中,王亚南既敢于坚持真理、明辨是非,也勇于修正错误。早年间他曾把马克思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解为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推论有误,于是作了“自行检讨”,纠正了原有提法。《资本论》全译本出版后,有位读者发现第三卷级差地租部分的个别数字有误,王亚南得知后仔细进行了校读,证实读者的计算是正确的,于是专门回信向他表示感谢。王亚南这种实事求是、明辨是非的科学态度,不仅为广大师生所称颂,也为国内外学者所钦佩。

辛勤译著传马列,不倦教诲育桃李。王亚南的一生,与翻译《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厦门大学的发展壮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治学之道和励志故事,至今仍在学界广泛流传,激励着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