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认的十大音乐名曲(感动名曲世上最完美的曲子)(1)

当Leonard Cohen被要求对Bob Dylan获得诺贝尔奖做个评论时,他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佛头着粪」。与迪伦并驱为流行音乐带来纯文学诗歌气息革新的Cohen突然去逝,他在20世纪在世上留下的10部作品也被补充发行。崇尚神灵,崇尚女性,他的精神世界庸俗但神圣,这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从出道作品『Leonard Cohen的歌』(67年)到『未来』(92年)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入听者的心底。以惊人的洞察力直击现代社会有着各种各样问题的我们。本文中详细介绍的含有「哈利路亚」的「悲哀的舞蹈」(SONY SICP5178)也是具有非常浓厚宗教色彩的一部作品,用非常冷酷的实现暴露赤裸裸的问题,是表现Cohen音乐静谧与美丽的名盘。


2016年秋天,Leonard Cohen推出了第14张录音室作品『You Want It Darker』,很难相信82岁高龄的他还能创作出如此作品,为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一个新的巅峰。不,准确来说应该正是因为82岁才能有如此创作,大气沉着的低音带来压倒性的讯息,例如科恩对于这张深沉专辑主题曲的评价「主啊,我已做好觉悟」措辞严肃。和以往一样安稳坐在观众席上远远看着他们歌唱生死的我,能够感受到从中有讣告传来。

作为艺术家的潜力与能量没有丝毫的衰减,不断传达出张力的崇高作品中延续着Leonard Cohen的存在感,并且不断扩大。2016年是大众音乐节巨星陨落最多的一年,然而他的离世却对我造成了格外打击,彷佛一直以来支撑着我对音乐的强烈信念消失了一样,空虚无力,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34年出生在蒙特利尔一个犹太家庭的Cohen 17岁成立Country & Western乐队,22岁首次出版诗集集『神话比较』,之后写过小说,画过画,可以说多才多艺。众所周知,他沉迷于烟酒美色,但对于艺术创作却又是一副禁欲的姿态,过程非常奇特。据科恩本人说,他的灵感并不是从天而降的,首先是勾勒出一个简单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进一步框架,反复操作校验正误。即是自身创作也是体力劳动,更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劳动就可以完成的。而他也说100%的劳动给他带来了无线的喜悦。只有花费了充分的时间才能让歌曲有所突破。

我对这「歌曲的突破」非常感兴趣,在咖啡店里用纸巾随手写下的歌曲草稿整理成册以后有几十本之多,这份耕耘和苦战换来的是乐曲「锐利的迫切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不达到叛逆就不能演唱。加拿大作家欧文·莱顿曾对他作出过高度评价「Leonard的想象力不会被任何一个想法污染」,也就是说Leonard Cohen超群的细腻敏感的个性被充分酿造,所以才会有这样普遍的坚韧的诉求力吧。

于是,在贯穿了那种完美的作品群中有一首被U2的Bono评价为超过了自己作品的「世界上最完美的乐曲」。它就是Cohen 84年的专辑『悲伤的舞蹈』中收录的「哈利路亚」。早逝的Jeff Buckley透彻至极的叙事曲厚重悠然,故事起源于旧约圣书,古代以色列的第二任国王大卫,是有名的竖琴演奏者,音色可以驱魔。甚至还引用了大卫让部下的妻子发疯,怪力士师为娼妇所陷等故事,用Cohen的方式将好色之徒的暗喻以及错中复杂的关系呈现出来,用词非常难解。

这首歌曲完成的时候Cohen已经构建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哥伦比亚公司断定专辑封面过于朴素,对于『悲伤的舞蹈』在美国国内的销售预测并不看好,因此「哈利路亚」在一开始也没有受到很大关注。但是,独具慧眼的Bob Dylan首先注意到了它,进行了大胆的摇滚编排,在88年巡回演唱上感动上演。之后以约翰·卡莱的钢琴演奏为契机成名的Jeff Buckley又用深入灵魂的表演引起了很大轰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录制「哈利路亚」。更有同乡的K.D.Lang在温哥华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压轴演唱,让这首歌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但是原版的基调过于压抑,过于简朴(≒低廉)的合成演奏背景加上Cohen朦胧木的演唱,抹杀了歌曲原有的潜力。但是Cohen自认自暴自弃,在投入创作的那段时间里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到禅寺里修行努力集中精力,不达到从乐曲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叛逆的效果就不进行录音。迪伦曾经问过「写「哈利路亚」大概花费了多少时间?」,实际上花费了不止5年的时间,但是Cohen为了面子只回答到「2年」。而当Cohen反问迪伦当时的最新作品『Infidels』中,他最喜欢的「I And I」花费多久时,得到的答案是「大概15分钟左右吧」。和天才迪伦不同,完美主义者的Cohen花费5年完成的最佳作品为什么会表现地如此茫然沉着呢。

「哈利路亚」在希伯来语中是「赞美主」的意思。因此引用旧约圣经故事的本曲也是对神灵的感谢,或者说是祈求神灵的救赎,在第4章总结的有一句「当遭遇逆境时,就让我们吟唱赞美耶稣吧!」一直到歌曲结束都在不断重复着「哈利路亚」。那样的沉静的虔诚与宗教教义无关,而是通过吟唱「哈利路亚」来鼓舞自己,赦免他人,警示自己,更是赞美人世间的尊严。我觉得Cohen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巧妙地用尽全力向他人宣扬这种信念。这中欲扬先抑也许就是Cohen所说的「歌曲的迫切感」吧。跟甚者说,那中难解的展开(≒事情的复杂)的经过在最后让人松一口气,坚定地吟唱「哈利路亚」。这首歌曲教会我们的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不是柔韧,包容多样。虽然在本栏里接触不多,但也希望白宫的新主人请务必要听一下,思考一下为人处世的崇高名曲。

本文发表于STEREO SOUND中文版第2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