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吉林市虽地处塞外边地,旧时过中秋却一点也不含糊。中华传统民俗大多为农业文明产物,流传下来的节日大多与农事渊源极深,中秋亦然。就吉林市而言,端午过后插秧,中秋之后开镰割地,设农历八月十五为节日,一则为天赐丰收难掩喜悦,二则为蓄力凝势以备秋收大忙。民间流传的农谚说“七月十五看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若八月十五当夜,朗月悬空,皎辉漫散,人们就说这是预示今年必是人泰年丰的好光景。

所谓“人泰”在“年丰”之前,在于中秋节有团圆的意味。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借月圆喻团圆,祈望家事和美圆满,因此中秋节也有了团圆节的别称。于是中秋这天,无论是在外打短工的男子,还是回娘家的媳妇,都要赶回自家吃团圆饭——正所谓“宁留一秋,不留过中秋”。至于这团圆饭的内容,各家各户因家境而定,却大多少不了两样高热量吃食:鲜果和月饼。

食用鲜果和月饼的风俗,民国版《永吉县志-礼俗志》专有记载:“中秋节鲜果列市,皆贩自奉天医巫闾山(医巫闾山,满语意为翠绿的山,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以供月。戚友以月饼等物相馈。是日合族聚食不出外,曰过团圆节”。民国时期过中秋,正值秋季鲜果上市:外销而来的白梨、苹果、西瓜、石榴、葡萄、柿子、海棠、李子、栗子(地产水果出现得比较晚),本地山里出产的山葡萄、山梨、软枣子、山里红等,品种极为丰富。当时在吉林城西大街东头通往江沿的胡同是水果市场(今时吉林市尚有果市胡同之名),摊位鳞次栉比,摊床上干鲜果品琳琅满目,大批市民鱼贯而来,共造了中秋期间市场的熙攘。

至于月饼,旧时的吉林城自有佳品。吉林城是满族发源地之一,满族人喜欢吃各式饽饽,清朝开始,城市中便有了生产糕点的店铺。老旗人嘴刁,非关里来的大师傅制作出京式糕点方为最爱。在吉林城,这种糕点铺不叫饽饽铺,饽饽铺是卖馒头、花卷、烧饼、发面饼的铺子;这种糕点铺也不叫点心铺,受汉族文化影响,千刀万剐的凌迟之刑之最后一刀叫做“点心”,万万不可用于店铺称呼;这种糕点铺更不叫“果子楼”,果子楼是吉林将军下辖的特殊衙署口儿。

在吉林城坊间,这种生产添油加糖面食的糕点铺,自有约定俗成的叫法——馃香铺。吉林城最有名的馃香铺当属北大街的江源永和河南街的福源馆。两家店铺均是前店后场,以生产各类京式糕点、满汉“细饽饽”威名远播。另外,为迎节庆,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凉糕、中秋节的月饼也应时推出。现如今,江源永已经销声匿迹于历史,福源馆还依旧门庭若市。在各式月饼中,吉林人长期把那种饼皮略松散、表面粗糙、厚而敦实的广式月饼叫做“翻毛月饼”,这种叫法直到如今还有人在用。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的往昔,中秋节当天,绝大多数吉林城百姓并不能实现“水果自由”和“月饼自由”。这一天的干鲜果品是为了“供月”之用,西瓜要切成小“丫”,月饼也切成小“丫”,皆等到月挂柳枝时才能享用。“供月”的仪式比较简单,普通人家只是扫净庭院,晚饭后把炕桌放到院中央当作供桌,摆上几盘干鲜果品和月饼(富裕之家会摆七具或九具专用磁盘),另外还要摆上一些毛豆——这是给月宫玉兔的供品。月亮升起来后,女人焚香三柱,插入供桌上的香炉碗,“拜月”仪式原则上就算完结。接下来就是全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分享供品的时候了。

之所以由女主焚香,是因为传统习俗注重阴阳之说。传说中月亮为太阴星,月圆之夜,主阴气盛,男人属“阳”,主持供月会“犯说道”。于是,由女人主持中秋夜晚的仪式,也成就出“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句俗语。吉林民间认为:月宫的嫦娥、吴刚、玉兔法力有限,并不是多重要的神明,因此供月仪式只焚香摆供,并不磕头礼拜,仪式流程颇为简洁。更没有买卖兔爷儿玩偶的习俗。这些神明只是在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中,才能令人兴趣盎然。

皓月当空时,融融泄泄的一家人围坐供桌四周,手捧切好的一“丫”西瓜或一“丫”月饼,开始了供月之后的赏月。讲故事是赏月的保留内容:一边细品节日特有食品的味道,一边听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遨游月宫等神话,以及朱元璋用月饼传递消息,相约八月十五起义“杀鞑子”的传说。这些故事年年都费老人的口舌,可孩子们哪怕一晚听上几遍也往往不会觉得厌烦。

中秋之夜,最美的月色并非银盘孤悬。有彩云追逐,让月光时不时有轻纱遮面的感觉,似乎才是赏月人最期待的意境。说到意境,这夜晚总有一些“读书”人家,乐意在赏月时吟诵描写月色的古诗词。一会儿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会儿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会儿又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除耳熟能详的外,“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等诗句也轮番吟哦。大多数古诗词或赞美月光,或咏怀世事,皆为清丽优雅之意境,断然不会有贾雨村“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民仰头看!”那般轻佻嚣张的诗句。可惜并非所有的中秋夜都能一享赏月的乐趣,俗语有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一旦遭遇阴雨,见不到明月,人们心中便只能任郁闷与风雨共萦回了。

时光飞逝,如今的中秋节,尽管物价不断上行,但大多数吉林百姓还是有实现“水果自由”和“月饼自由”的能力。可惜相较不断增多的“财神”祭祀日,以及为财神们庆生的慷慨,供月的习俗却几乎淡出了历史。这使得中秋夜是否能看到月亮,中秋节是否能全家团圆变得不再重要——物质追求似乎已超越了文化内涵,成为中秋以及一切周而复始的日子里,人们最看重的核心要义了。

让传统真正回归,仅有倡导显然是不够的。自然而然的时机,才会让回归更彻底。至于这个时机,往往因人而异,一切不必强求,只需安静等待——人们不是常说:守得云开,才见月明吗。

吉林省中秋节风俗(吉林中秋节旧俗不止吃月饼)(1)

西大街东侧的水果市场,取自《吉林旧影》

吉林省中秋节风俗(吉林中秋节旧俗不止吃月饼)(2)

富贵之家的拜月供桌,取自《吉林旧影》

吉林省中秋节风俗(吉林中秋节旧俗不止吃月饼)(3)

吉林产“翻毛月饼”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