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过后的第七年,一封道歉信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写信的人是记者吴聪灵,她道歉的对象是十年前在地震中扔下学生,独自逃跑的老师范美忠。
信中一句话是这样写道:
“所以,当你从地震中迷活下来,却有句话不中听时,你的生命存在,也被否定。逃生,也成偷生。”
范美忠是个北大历史系毕业的高材生。地震发生时,他正在都江堰市光亚学校任教。地震发生后,网友针对他作为教师却抛下学生,独自逃跑的行为给他起了个更出名的名字——“范跑跑”。
曾经因师德问题而遭到了口诛笔伐,甚至被网曝的范美忠,在收到道歉时并没有表现出沉冤昭雪的快感。他只是在朋友圈中发了一段话,言辞温和,表示自己已经收到道歉。
和在被报道后为自己的行为极力辩解的态度不同,现在的范美忠看起来并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事情已经过去14年,依然有疑问困扰着我们:身为人师的范跑跑为什么会选择抛下学生逃生?当年被口诛笔伐的他,又为什么会收到媒体的道歉?他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了吗?
2008年5月12日,这震惊世界的一天是故事的开始。
本能5月12日下午,范美忠和往常一样,夹着书来到教室里上课。这时候的他没有想到,这稀疏平常的一天,会成为包括他在内许多人生命的转折点。
课上到一半,他正在引导学生分析《红楼梦》中“托梦”的表现手法时,地面突然颤动了一下。起初他并没有在意,顺势笑着跟学生科普有关地震的相关知识,安抚他们遇事不要惊慌。
话音未落,窗外传来拖拉机般的轰鸣,整个教学楼开始剧烈摇晃。桌椅、板凳瞬间移位,头顶的吊灯相互碰撞。在强烈的震动中,范美忠立马反应过来,这不是和以前一样的小地震!这是一场大地震!
求生的本能驱使着他不顾周围的一切,疯狂得向楼梯口跑去。此时的范美忠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逃命!现在应该逃命!
由于惊慌,加上地面又在不停得晃动。跑到楼梯口时,范美忠摔了一跤,脑袋上破了个口子。他来不及喊痛,连滚带爬地跑向足球场中央。
还没等到他喘口气,地面又传来一阵剧烈的晃动,足球场旁边的围墙瞬间坍塌。范美忠惊魂未定,喘着气看着四周。他意识到,在灾难面前,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轻而易举得被摧毁。
等到老师学生们陆陆续续地集中到足球场,脱离了危险后的范美忠这时候才发现,他跑的时候没有带着学生一起跑。
好在教学楼较为坚固,抗住了八级地震的摧残,光亚学校的师生无一人伤亡。范美忠在他的学生跑出来后奇怪地问他们:
“你们怎么这么迟才出来?”
他的学生们心很大,拍着他的肩膀说:
“有几个跟你跑了,但我们还没反应过来,只有钻到桌子底下,等不震了再跑。”
过了会儿,学生又问:“嘿!你当时怎么不带着我们跑啊?”
范美忠耸耸肩:“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最惜命,上次半夜火灾我也是最先跑的。”
学生们和他平时关系很好,也没有放在心上,嘲笑几声事情就算过去了。
不多时老师们就开始安抚学生,组织转移,把他们一个一个送到家长手上。
都江堰是地震重灾区,离震中的距离甚至比汶川县还要近,且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发生余震。范美忠的家住在成都,是个比都江堰安全了很多的地方。
按理说来,经历了灾难之后的范美忠,按照本能反应应该归家心切,迅速逃离都江堰这个危险的地带。
但后来,光亚学校的校长卿光亚回忆起地震后的事情时表示,范美忠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老师。
在此期间,他一直和其他老师一起护送着学生回到家人的怀抱中。直到晚上九点过,他才搭乘学生家长的便车返回成都。
回到成都后的十天里,范美忠一直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屋外的风吹草动,都在地震留下的后遗症下被放大,他无时不刻都处在心惊胆战之中。
逃生成了那段时间,他最重要的人生课题。于是他提起笔,写下了他在最初那场地震中的逃生经历。
在文章中,他这样写道:
“后来我告诉对我感到一定失望的学生说: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
”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他就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漩涡里。
道德与责任这篇名叫《那一刻地动山摇》的文章,详细地叙写了范美忠在地震时的心路历程。
他提到,地震时的逃跑对他来说是本能反应,他也不可能为了救学生而做出无谓的牺牲。作为老师和长者的范美忠认为,在生死关头抛下责任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范美忠的言论一出,就立马遭到了诘责。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范美忠对于自己逃跑的辩护,挑动了人们内心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前线的报道中,有无数老师在地震发生时,组织学生疏散逃离。还有老师为了保护学生而受伤,甚至牺牲。和他们相对比,范美忠的临阵脱逃,不顾学生死活的行为高下立见。
有人认为他的言行是在挑战道德底线,在灾难时降低人们的道德追求;
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行为,这是面对灾难时人的本能,但不能理解他在地震后还宣扬自己抛下学生的思想;
有人说他追求的自由和公正抛弃了人应该有的道德,他在骂伪君子的同时,也是在说自己是真小人……
一时间,所有的谴责都涌向范美忠。一位网友还专门在文章里给他起了个带有明确讽刺和侮辱意味的名字——“范跑跑”。
很多名人提笔撰文来评价“范跑跑”,批判他在地震中逃跑行为。连他的母校北京大学也曾说:“以有范跑跑这样的毕业生而感到耻辱。”
后来,他的部分同事和部分家长也站出来,要求光亚学校开除范美忠。他们认为,在地震中逃跑,地震后口出狂言的人不配成为教师。
面对网络的抨击和现实的反对,一贯以来都特立独行,坚持自己言论的范美忠前所未有地迷茫了。在复课前,他跑去问卿校长,自己当时真的不应该跑吗?
卿校长没有做明确的答复,而是将问题留给了他,让他在日后寻找答案。卿校长还提点了他一句,生死面前,跑是本能,但是其他的行为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在地震中,不仅有谭千秋等令人尊敬的人民教师。还有无数的,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
他们在灾难到来之前没有受过任何培训。面对灾难时,他们也是彷徨无助的普通人。
求生,是普通人唯一的,也是最真实的反应。范美忠也是普通人的一员,但他和普通人不同的是:他把事情讲了出来,并以“自由”为名为自己辩护。
范美忠认为“教师”是一个拔高了的词汇,他认为教师没有牺牲自己去救学生的职业道德。奉献和牺牲都不是他所追求的品格,他所追求的是自由和公正。
人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任何人的任何选择都应该被公平对待。所以他认为他的逃跑是人性的选择,是在危险面前的一种很正常的做法,他的行为和言论也不应该受到千夫所指。
这和中国民族传统的道德观是相悖的,在《孟子·告子上》中提出的“舍生取义”道德被他所鄙弃。以自由论自由,这是范美忠遭到谴责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范美忠反击传统的言论,探究其童年经历可见踪迹。
1977年,范美忠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农村人收入少,一年到头只能靠卖猪的两三百块钱过活,买些最基本的柴米油盐。
他的母亲软弱,父亲好赌。常常刚杀完猪,他的父亲就拿着钱去喝酒去赌博。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又不敢和父亲理论,让他把钱拿出来生活。
兄妹5人里,只有最小的范美忠敢站出来指责父亲,他希望父亲能够讲道理把钱拿出来。而每次等着他的,是父亲坚硬的拳头和无休止的谩骂。
对父权的挑战让他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慢慢地,在父亲的打骂之下,范美忠习惯于防备,并且质疑任何规定和权威。
上高中后,他的成绩并不突出。范美忠认为,所有老师都是在照本宣科,没有能力教导学生。
他常常不顾校规,逃课去看外面的世界,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日子就在他反抗父亲,和质疑老师中慢慢过去。如果他便这样沉沦下去,那四川可能会多一个农夫,而少一个读书人。
但是某一天,范美忠突然发现,他会和父亲兄长一起被困在这片让他讨厌的土地上。而读书,是他逃离这片土地唯一的道路。
能听进去的知识,他就跟着老师走一遍,然后自己钻研。听不进去的知识,他就自学。可叹他天资聪颖,凭着自己的努力,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在这所中国最高的学府中,他以为能够获得自己想学的知识,拓展眼界。但是,长期以来的质疑和批判已经使他习惯于藐视一切。
很快,他就不满足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认为他们的观点也不过如此。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他也就懈怠了下来。
课看着上,考试应付着过,其余时间全部花在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等到大学毕业,他拿到了毕业证后,还写下了当年红极一时的《点评北大历史系诸先生》,把不喜欢的老师骂了个遍。
出了社会,讲究的就是人情世故。那时候的北大毕业生还是凤毛麟角,无论到哪儿都很受欢迎,但范美忠就偏偏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他想起这些年来受到的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就是僵化保守,于是他决定去当一名老师改变现状。
他回到四川,在自贡市曙光中学教历史。痛恨应试教育的范美忠,没有按照教科书的知识讲课。
他常常讲天南海北的故事,并想要从这些故事里面启发学生思维,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也对老教师的教案不屑一顾,说了很多不中听的话,让人颇为头疼。
学生要高考,但老师不讲课本。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很多家长的投诉,校长和教导主任也常常制约他上课的内容。不过一个学期,他就负气出走,连辞职信都没有留下。
此后他又去深圳等地面试,当过编辑、写手,但都不了了之。2004年四处碰壁之下,他又返回四川,进入到了媒体行业。
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论时政。可惜刚有起色,就因为痛骂一位教育家,刊物被迫解散。
天地之间,竟没有一片容身之所吗?颠沛流离之间,天生反骨的范美忠对现实感到了失望。他把热情寄托给了鲁迅,又把生命寄托给了自由主义,期待着有一天能够获得真正的伯乐和栖息之地。
没等多久,他的朋友就将他推荐给了都江堰市光亚学校。这是一所私立学校,学校里的学生不用参加高考,也没有固定教材。范美忠的任务,就是教学生文学评论和论文写作。
范美忠信奉的教育模式,在这里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用约束自己的观点,有什么意见都可以发表。如果觉得这门课没有用,可以在寝室睡觉,不来上课。
一切都是自由且无拘无束的,他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所有观点,不用担心突然被举报或者被投诉。
他常常去都江堰水利工程看水,在内外两江喝茶。暴烈的灵魂在这里得到了抚慰,虽然发表的观点也时有偏激,但很少有人会来反驳。
范美忠和学生的关系也很不错,常常以兄弟互称。在光亚学校的3年里,他结婚生子。甚至会在某一瞬间觉得,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也很不错。但谁也没想到,2008年,一切都会被打破。
现如今,谁也不知道范美忠当初为什么要发表那篇备受争议的文章。而不可否认的是,范美忠因为这篇文章,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重新审视2008年,在社会舆论影响下,都江堰市教育局吊销了范美忠的教师资格证。
对此,范美忠并不服气,他还是秉持着“教师没有义务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来救学生”的观点。在地震过后,他多次以综艺节目为平台,输出自己的看法。
面对“在地震中,教师应不应该抛下学生”的争议,在节目中他坦言:《那一刻地动山摇》里的有一部分内容,是他刻意去虚构和夸张化了的表达。
他当时是借此篇文章为目的,去叙写灾难前的人性,去质疑“崇高”和“宣扬牺牲”的价值。
2008年以前,范美忠是以鲁迅为偶像。以笔为刃,去质疑自己在社会中面对的问题。他所倡导的价值观,也是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中所产生的个人意志和价值的展现。
鲁迅
在为自己的辩护中,他将师德与生命的关联无限拔高,把遵守师德等同于牺牲生命。他以此为由,来讽刺主流社会里提倡的“英雄”价值,可他忽略了极为重要的一点。
在他所论述的“自由”里,所有人都是以我为先的,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人的本性。
他的成长过程让他无法相信世界上会有无私的奉献。他在讲趋利避害是人性的同时,也忘了人类和动物除了生理构造的不同,还有人性和兽性的不同。
一个人如果不自私,那就是在作伪。把兽性等同于人性,是利己者宣扬的观点。
因他的固守己见,“范跑跑”之名成了他一直未能摘下的帽子。
2015年初春,范美忠向光亚学校的卿校长提出了辞职。
卿校长知道,对范美忠来说,光亚学校是避难所也是遇难所。几年过去,原本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范美忠,还是没有从2008年那场文章风波中走出,不断质疑着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观念。
虽然范美忠提离职时情绪是不稳定的,但卿校长还是批了他的辞职信。路总是需要自己去走的,范美忠或许有一天能够大彻大悟。
此次辞职后,范美忠便向开始向中古哲学领域深耕,希望寻找出路。
时过境迁,2015年,范美忠收到了当年报道他的记者吴聪灵的道歉。此时的他已在《庄子》里变得相对平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他已经不在意社会会不会道歉。相比于道歉,他认为人和自己的对话更重要。
他也从旁人的视角,谈了他们对“范跑跑”一事的看法。这个自傲的人不好意思明说,旁敲侧击地表示自己对曾经的言行感到了一些后悔。
同时,他也还在坚持着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对教师职责的态度。他和妻子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办了一所开放式的学校。以废弃的农家乐为教室,给不愿意去学校的学生提供另外的学习场所。
范美忠还是在讲文学,他从古今中外挑选出适合的作品,带领不同年龄的学生品味赏析。闲暇之余,他也在网络上进行讲课,讲曾经对他影响颇大的鲁迅和庄子。虽然听的人也没几个,但他还是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足。
从采访他的视频评论和弹幕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他的观点,依然抱有不同的见解。但总体来说,对他的评价都温和了许多。
大部分虽不认同他的做法,但都选择了听一听的他的观点。还有一部分,在思考范美忠对现行教育和道德的批判。社会在包容范美忠的同时,也在反省对范美忠一味的指责。
2022年,我们再回头来看范美忠事件,就会发现不论思想高低,行为评判。从性格来说,他是一个很真实的人,也是一个很执拗的人。
年少轻狂时,面对抨击和网曝,他不断写文章、上电视来输出和维护自己的观点。如今他寻寻觅觅,从西方文化回到了曾经所鄙弃的传统文化的怀抱,在早年那个浮躁的思想基础上,更深刻了一步。
从范美忠到“范跑跑”,又从“范跑跑”到范美忠。舆论施加在他身上的符号,随着一篇道歉复归于零,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当时他的“逃跑”行为在国难背景下是值得提倡或者拿出来宣扬的。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在我们的社会里,从来不缺为了他人和理想而献身的人。
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可以为了所坚守的正义从容赴死;法国大革命的自由主义者,可以为了他人的自由牺牲自己;五四运动里的年轻人,用鲜血警醒了国民,震动了当局;更不用说在抗日战场上的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抗日战争
“牺牲”和“奉献”,从来都不是一种被拔高了的美德,它存在在我们每个人对美好的追求里。
只不过在数年的文化包容下,如今的社会群众已经开始能够接受了不完美和不理性的人性,愿意在这思潮激荡的社会中尝试着听取各方观点,在认清自己的前提下去做对的美好的事情。
这是一种在清醒认识到人性不够完美的前提下,仍选择直面自己的怯懦,追寻美好品德的勇气。
对此,各位读者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