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是古罗马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作品,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此时此刻对你的人生感悟?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此时此刻对你的人生感悟(想要同生活和解)

此时此刻对你的人生感悟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作品。

(马可·奥勒留骑马雕塑像)

作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皇帝,他的一生经历罗马-安息战争、马科曼尼人战争、多瑙河冰封之战等欧洲史上惨烈的战争,战场上的鲜血与呐喊让他的内心更加渴望自由与和平。

罗素评价他说:“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想要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在硝烟与战火的缝隙中,一部以马可·奥勒留人生感悟和生命思考的哲学著作《沉思录》问世了。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沉思录》是影响他一生最大的一部书籍。

前总理温家宝说这本书(《沉思录》)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何怀宏说:“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作为普通人的我,虽然名家对它推崇至高,但一听到哲学二字就觉得它一定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哲理,只好对它敬而远之。尽管书架上有它,但主要是装点门面罢了。

刚好这几天闲赋在家,无事之下翻了已经落了灰的《沉思录》。

有人说马可·奥勒留在这本书中表达了普爱思想的宇宙观,阐述了内圣外王之道,讨论了命定论与自由的辩证关系。读完之后,在我浅薄的眼里,它是一部告诉人类如何活得更加轻松快乐、坦然豁达的行为建议。行文风格带有文学色彩,时而朴实无华的举例论证,时而一浪推向一浪的层层递进,不能说引人入胜,但也平易近人。

在阅读过程,摘抄了其中引发共鸣的8句,与大家一起分享下:

1、绝不要去猜测别人心里在想什么,琢磨别人心思的人从来都不是幸福的人。

“我命由我不由天。”很多人都曾在朋友圈发过,以宣泄个人孤傲自由的处世观。多少人在离开朋友圈界面后立即发一个留言:“张总,我入手了一款很不错的大红袍,什么时候有空带过去给您尝尝。”然后盯着微信留言框焦急等待着张总的回复。

高素质的交际手均有一本小册子,记录着身边关键人物基本信息、兴趣爱好,他们整日思考着怎么投其所好,怎么拉近关系,想着借助关键人物的肩膀,一步一步往上爬。可是向上生长的力量是日积月累的能量所赋予,不是靠人情钻研顶上来。

拔苗助长的故事耳熟能详,琢磨别人心思的人是被助长的苗,他人心思是那只大手,手看似在帮苗,苗也看似长高了,但离枯萎已经不远。

2、让自己挤出时间来学习积极向上的新鲜事物吧,不要在解不开的心结里越陷越深了。

生而为人,并无超能力,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掌控。比如在一家公司勤勤恳恳工作十年,突然接到辞退通知;为赴一场约会,精心打扮一番之后欢喜出门,结果路上遇到堵车还没相见,就已接到对方提出分手的信息;在养了一条金鱼,喂食、换水按照教程严格执行,一个月后鱼缸已束之高阁。

付出不一定有结果,是芸芸众生无法逃脱的宿命。即便如此,马可·奥勒留没有陷入苦情的悲伤中,而是正能量地建议我们,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从执着的事情中释放出来,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习新鲜事物。

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上帝把我们的门关闭了,那就去积极寻找另一扇窗吧。

3、但可以绝对肯定的是,生死荣辱、苦乐甘甜等各种事情都会平等地发生在好人与坏人身上,却不一定会让我们潜心向善或者自甘堕落。

芸芸众生相,浮生千人面。我们是地球人,不是三体人,隐藏内心想法是每个人的生存法则,好人如此,坏人也是一样。正如《杀人回忆》的结尾:

当已经转业的探警宋康昊故地重游,遇到一个小女孩,小女孩告诉他,前几天也有一个人回来过(某案发现场)。宋激动地追问那人长什么模样,小女孩撇撇嘴道:很普通的,就是很平常的长相。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平等地承受着各种荣辱苦乐的众生相是恶还是善需要用时间去相处,辨别。相处过程请遵从一个原则:不要去看他说了什么,而要去看他做了多少。言语是具有迷惑性,但行动是一个的内心体现,总能有迹可循。

4、我们应当认识到:因为我们的生命之火时刻在燃烧着,所以剩下的部分会越来越少,去珍惜,去热爱,去学习,不要浪费。

朱熹的《劝学诗》写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关于生命流逝,时间的宝贵,中西方的哲学家们在不同的时间维度用不同语言,表达相同的建议。也许践行者太少了,他们恨铁不成钢地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谏。

大多数的我们平凡而普通,家里没矿、又没人脉,还不懂说话,是谁给你的勇气躺平呢?请不要跟随躺平之风做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自己的世界里进行葛优躺。珍惜在有限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去热爱生活,认真磨砺,不要妄负了这大好青春年华。

5、生命如成熟麦穗的收割一般。一个人诞生,另外一个人死亡。

生与死是每个人必经的生命进程。在我们国度里,大多数人,谈生时,欢声笑语,谈死时,摇头躲避。好像只要这些字眼不从我嘴里出来,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死亡,是自然界生存法则,如果这个世界只有死,没有死,地球母亲会超载,会失控。只有在生与死交替中,个体、社会、文明才会焕发出无限可能。

死亡,是不可避免,是为生存空间减负,是前进的燃料。一个人只有懂得死的真谛,才能从容地向生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