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杰的故事(朱文杰寿龄渊源趣谈)(1)

朱文杰的故事(朱文杰寿龄渊源趣谈)(2)

自古以来,人们统称60岁以上的人为耆年。对人的寿年大体上分为上、中、下“三寿”:上寿指90岁以上;中寿指80岁以上;下寿指70岁以上,也有指60岁以上的。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有:“人之寿百年而死。”《尚书·洪范篇》则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进一步为之补充,提出不同的“三寿”:“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岁。”中国的这些最早关于人类寿命推测的历史记载,与今天科学预测竟然基本相同,让人们不由不感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伟大与深邃。

当人们进入要开始为自己祝寿的六十岁时,这一年就被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又称还乡之年。

花甲之年的花甲,来自于旧时用天干、地支相互配合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耳顺之年”,即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还乡之年”是说给当官的听的,因为到了明清时期六十岁就要退休,告老还乡了。明太祖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令致仕。”清朝文官,也是六十岁令致仕。

耳顺之年之典故来自孔子的《论语》,孔子曰:“六十而耳顺。”意思是人活到这个年龄就“言至心通,无所违逆” “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又 “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

六十六岁过寿,是寿俗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因为年龄中占两个六字,中国人讲究“六六大顺”,自然格外受重视。从六十耳顺而到六十六大顺,真如河川贯通,至为通顺。一顺百顺,事事皆顺。

其实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在讲“顺”。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也指法度。意思是人活七十岁时,顺从 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七十岁也称“古稀之年”,此说源于唐代诗人杜甫在帝都京兆长安写的《曲江二首》中第二首的:“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七十岁之雅称,还有几样,例如 “杖国之年”。这源于《礼记·王制》:“七十杖于国。”是说七十岁老人可以拄杖行走出入于都邑国府,但其中多指曾经有仕宦经历的退休官员。

再就是“悬车之年”。《礼记·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仕。”致仕即退休,返老还乡。《白虎通致仕》解释为:“臣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所以长廉远耻也。”意思是七十岁已经是老而衰,耳目不聪,已不便奔走于朝堂官场了。

关于寿龄称呼,还有不少说法。七十七又称“喜寿”,因为喜字的简写连笔草书拆开看就是七十七;八十八又称作“米寿”,这也是拆字的说法,因为米字可以分成八十八三个字。这些都表现了人们一种渴望长寿的愿望。多一种说法也就多了一次阖家团圆让老人高兴的机会。

孔子享年73岁,孟子享年84岁。所以国人对这两个年龄相当重视,能够活到圣人的年龄就心满意足了。但是后来把这两个年龄说成生命中的一个“槛”,说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或说成“阎王叫你商量事”。其实一般人到了这个年龄段,在古代更是已经大大的超出了平均寿命,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性。而科学家们对“七十三八十四”这种现象进行过反复的研究,发现人的生命有一个周期性的规律,大致是7~8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周期的始末为低潮,低潮称健康减弱年龄,人的免疫能力较弱,去世的人相对较多。所以有专家认为“七十三八十四”这个周期为一生之中的“魔鬼时刻”,称为“槛”是有道理的。当然不少人也认为这句俗话不过是庸人自扰,没有丝毫的科学依据。

在中国自古以来,不少老人还是很忌讳的,真正到了七十三、八十四,别人问起也不承认,说个虚岁应付一下,甚至虚上二三岁。而明知老人是这个年龄,你就千万不要问,问了就会碰钉子,就是大不敬。这时反而应该替老人隐瞒打掩护。这时一些老人都会比较紧张,说自己活天天呢?即活一天是一天。而临近这一天之时不少老人都会交待后事,立遗嘱,安排分遗产。旧时儿女们会提前给老人添寿衣、买寿棺、选寿穴,购买的寿棺,还要抬回家中。据说买了寿棺,反而会冲破这一关口。儿孙辈到结婚年龄,也要加紧办,以喜事冲一下也是好的选项。当然这都是老皇历啦!

再有,一些北方农村还讲究,儿女在父母临近这个门槛过寿时,要买整条活鲤鱼蒸了让老人吃,这鲤鱼应该是黄河鲤鱼,因为鲤鱼善窜,能逆水朝上跃,鲤鱼能跳龙门嘛!自然这一跃就过关口了,老人也会平安无事。其他门道还有不少,例如要想法蒙混阎王爷,让阎王点卯时缺额,使老人继续活在阳间。具体办法很丰富,就不一一介绍了。

一般男的过寿,讲究过单不过双,七十大寿,六十九岁过,即虚一岁过。这把十月怀胎,生命已产生都算进来,看来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寓意也好,九谐音为久,贺九即寿久也。

朱文杰的故事(朱文杰寿龄渊源趣谈)(3)

朱文杰的故事(朱文杰寿龄渊源趣谈)(4)

再有,七十至九十岁的老人算是已进入“耄耋之年”了。其实 “耄耋之年”一般是泛指。这来自于《礼记·曲礼》中的:“八十九十曰耄。”《诗·秦风·车邻》中的:“逝者其耋。”朱注:“八十曰耋。”《易·离》中的:“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马注:“七十曰耋。”

中国人在这些方面下的工夫深,西安周至县路晓春和户县乔彩芹创作有剪纸作品《猫蝶图》,应该是给七十至九十岁的高寿老人祝寿用的,取的就是“猫蝶”与“耄耋”谐音。还有猫蝶与牡丹组合图案,寓意“耄耋富贵”。

八十又称“杖朝之年”。拄着拐仗出入朝堂,在皇帝面前招遥而过,这是何等的尊荣?当然不是随便哪一位八十岁老人了。

九十岁被尊称为“眉寿” “九龄”。这源于《诗经》和《礼记注疏》,《诗·豳风·七月》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周颂·潜》:“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诗·周颂·载见》:“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枯。”《礼记》郑玄注:“年天气也。齿人寿之数也。九龄,九十年之祥也。”

其中“豳”,即今陕西彬县;《周颂》则是反映西周宗庙之乐歌。西周宗庙在陕西周原一带,包括岐山、扶风等县。看来寿眉一说也源自陕西。

诗中的“眉”,自古及今都解释为“豪眉” “秀眉”,以为人老了眉中会长出长毛,从而云“眉”。 毛《传》:“眉寿,豪眉也。”孔《疏》对此进一步解释:“人年老者必有豪毛秀出者,故知眉谓豪眉也。”郑《笺》:“眉寿,秀眉,亦寿徵。”朱熹注云:“眉寿者,颂祷之辞也。”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金文中已常见“眉寿无疆”。西周孝王辟方时代的青铜器“舀壶” 铭文,就是“万年眉寿,永命多福”

而九十九岁被称为“白寿”,百字取掉上边一横为白字,一横代表一年,少一年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如此称之堪称绝妙。

一百岁为期颐之年,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待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意思是这时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了。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宋代大诗人苏轼《次韵子由三首》有:“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人活到一百零八岁称“茶寿”,茶字的草字头当成二十,下面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为一百零八,故指一百零八岁。中国人似乎对一百零八这个数字情有独钟:水泊梁山是一百单八将,附会于道教认为的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还真惹人关注,蛮抢眼球的。

朱文杰的故事(朱文杰寿龄渊源趣谈)(5)

朱文杰:1948年生于西安,西安市文史馆馆员、“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系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出版诗集《哭泉》《灵石》《梦石》《朱文杰诗集》(上、下卷);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散文集《清平乐》《拾穗集》 《长安回望》《吉祥陕西》(上、下卷),《邮票上的美丽陕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