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为什么走向了灭亡(一文搞懂明朝为何灭亡)(1)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爷们!”这是很多人对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国运的一个总体看法,所以网上历来“明粉”众多。但这样一个彪悍的王朝,为何会被只有几十万大军的清朝所灭亡呢?

最表面的原因是打不过,打不过农民起义军,打不过八旗劲旅,只能一步步往南跑,直到亡国。

但为什么打不过呢?关宁铁骑不强吗?再深思一层是因为没有钱,财政崩溃。部队本质上都是用钱堆出来的,越有钱,越豪横,不信你看看美国大兵与伊拉克民兵战力对比。

那财政为什么会在崇祯朝崩溃呢?制度性缺陷、党争误国、土地兼并。这些都不错,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时运不佳,名称正好赶上小冰期,水旱灾害频发。

明朝末年就陷入了这样一个负循环中:清朝入侵要打仗——军队战斗力不行——扩军备战要钱——为了弄到钱加税——但水旱灾害频发——居民没钱交税、政府没钱赈灾——群众活不下去只能造反——需要更多的军队镇压——再加税——更多人活不下去只能造反,直至最后崩溃。

下面,咱们具体从军事、经济、政治、环境四方面来简要聊聊大明是怎样灭亡的。

明朝末期为什么走向了灭亡(一文搞懂明朝为何灭亡)(2)

1.军事力量的衰败

当时明军常年保持二百万部队,为什么还打不过二三十万的清军呢?首先,明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分驻各地,可用机动兵力其实并不多。

而且明军大多数是卫所军,大家战时打仗,闲时屯田,经过二百多年的消磨,大部分与农夫无异,战斗力低下。以至于到戚继光抗倭时期就开始请求用国家经费募“兵”,既领军饷的职业军人,职业军人战斗力自然更强,但是却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此外,明朝军队以步兵为主,在野外与清朝骑兵对战毫无优势,虽然彪悍的关宁铁骑战斗力至少能和大清比肩,但是国家财政无力大规模扩张,没钱自然就没有骄兵悍将。

所以,大明确定了依靠坚城利炮进行防守,通过对峙利用强大国力拖死清朝的国策。这本来是当时困局的最优解,但谁知恰逢国库空虚、又遇上了小冰期,没有耗死大清,反而在国内耗出了一堆农民起义军。

李自成之流农民军,在国内四处流窜,动摇国本,客观上和清朝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里应外合,彻底葬送了朱家王朝。

明朝末期为什么走向了灭亡(一文搞懂明朝为何灭亡)(3)

2,白银短缺导致经济危机

明朝军事上的连连失利,不仅在于兵将素质不如人,底层逻辑是因为国家经济崩溃。那么,大明的经济为什么会崩溃呢?微观上可能是因为万历时期,明朝进行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几乎掏空大明的国库,后期一直国力不济。但在宏观层面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明朝的经济已经深度嵌入到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系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国内白银短缺严重,爆发了一场严重经济危机。

早在十六世纪后期,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就在美洲发现了巨大的银矿山,使得白银产量大增,随后他们以菲律宾为基地,用海量的白银来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欧洲人在美洲搞到了大量白银,这些白银又通过贸易流入中国。据统计,在17世纪的前30多年中,每年从美洲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至26.5万公斤。这么多白银的流入,极大地推高了物价,表面上让国家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但事实上却是将国家的金融命脉寄予他人之手。

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明帝国就得不到充足的白银,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而在明朝末年,欧洲正好陷入了宗教战争之中,很多国家都被卷进去,足足打了30年,即所谓“三十年战争”,自然无暇与中国继续贸易。美洲通向中国的白银通道阻断,导致明朝的白银进口量大幅度跌落。

白银输入的减少意味着什么?这就要从明朝的官员薪资讲起。明代的官员俸禄主要是白银。而明代后期大量流入的美洲白银,快速推高了物价。在这种情况下,白银流入又忽然锐减,造成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物价已经涨上去了,生活成本全面提高了,但工资没有变,怎么办?作为官员个体只能搞贪污腐败,行政效率严重降低。

但国库没钱了怎么办呢?无外乎“开源”“节流”,开源是加税,节流是各方面压缩经费,裁撤冗员,虽然解了一部分燃眉之急,但也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比如,当时曾经裁撤了一部分驿站,一批从业者下岗,而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的闯王李自成。这种局面在明朝后期一直在恶化,到明朝危亡前夕,国库只有区区4200两白银,守北京的官军甚至一年领不到饷银,哪里还有丝毫战斗力。

明朝末期为什么走向了灭亡(一文搞懂明朝为何灭亡)(4)

3,天灾频繁

明朝灭亡,除了经济崩溃、资金断流,还有一个雪上加霜的原因,就是明末恰好进入了小冰期时代。现代的气象学研究表明,明朝末年,全球气温下降,水旱灾害频发,人口大量死亡,而这在当时的卫生条件下,有很容易导致大规模瘟疫。从1626年至1640年,明帝国发生了连续性的自然灾害和瘟疫,人口大量减少。

相关历史统计资料显示,明朝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一直到崇祯的十三年的期间,明朝中几乎年年都有自然灾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总而言之,普通老百姓感觉自己活不下去了,怎么办?造反。当时陕西灾情最为严重,所以明末动乱自陕西始。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即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

当然你可能会疑问:气候环境是一种全球性的灾难,为什么清朝不仅没受影响,反而还不断强大起来?一个解释是:小冰河期气候,虽然也对东北的农作物生产造成了影响,但农作物不是女真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游牧民族主要靠畜牧、渔猎为生,受的影响相对也小。至于瘟疫,东北地区的严寒气候阻止其扩散,所以受影响较小。

明朝末期为什么走向了灭亡(一文搞懂明朝为何灭亡)(5)

4.党争误国

中国传统语境中的“党”,跟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完全是两回事。他们没有明确的组织、纲领、政策,主要是基于师生、宗族、籍贯等联系形成的利益小集团,只顾抱团发展,谋求更大利益。

明末的党争起源于17世纪初期。当时江南著名学者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曾经的讲学旧址上修复了东林书院,一帮文人为国家建言献策,相互提携,逐步发展为后期的东林党人。

东林党人进入朝堂是在万历后期,其当时的主要对手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当时阉党得势,党同伐异,残酷迫害东林党人。1627年崇祯皇帝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快就铲除了权臣魏忠贤,阉党垮台。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清除了魏忠贤,自然只能重用跟阉党敌对的东林党之类清流,然而几番来往,发现这帮文人只会夸夸其谈,却不干实事,而且也习惯党同伐异,同样的靠不住。

于是1634 年以后,崇祯为了防止大臣结党营私,开始了频繁的换人。崇祯朝17年入阁的多达50人,其中还有4人被处死,这么频繁的换人,党争倒是没有了,但崇祯也受到了文官集团的集体消极抵制,没有人真正愿意帮皇帝卖命,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

这在南迁一件事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李自成向北京进军时,崇祯本想南迁,在南京建立临时中央重组军队。1644年3月6日,他暗示翰林学士李明睿等人提议南迁,结果多数大臣激烈反对,南迁之议作废。4月初,崇祯再次就南迁廷议,依旧没有获得支持。因为换一个王朝大臣一般还是大臣,不能投降的不过只有薄情的皇帝罢了,但如果同意南迁,那岂不是做了无胆鼠辈?

这里,聊聊明末东林党人带出的一个朝堂恶习,既喜欢把政治层面的问题跟道德问题混为一谈,从道德角度指责对手。比如明末的议和及迁都等问题,明明都是务实可行的策略,但是很容易受到道德指责,谁提议和谁就是汉奸,谁提迁都谁就是胆小鬼,大家自然不敢随便提议了,因为换一个王朝大臣一般还是大臣,不能投降的不过只有薄情的皇帝罢了。

最后,再说一个尾声吧。崇祯皇帝“君王死社稷”一向被称道,但是其实走近看,每个人都是凡人。据说,大顺军兵临城下后,崇祯曾想乔装打扮想混在太监堆里溜出京城,没想却失败了,最终走投无路才在煤山自缢。

以上,关于明朝灭亡的一点简单梳理。材料主要收集自网络,以及最近在读的《洪业》一书。

你认为明朝灭亡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