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家训总结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1)

司马光雕塑

司 马 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20岁中进士,历仕四朝。荣升京官后,先后任知谏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士、资政殿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

司马光一生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便是历经十九年编纂而成的《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1362年间16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及其经验教训,长达294卷。司马光一生著作宏富,如果说《资治通鉴》打造了一面“历史之鉴”,那么,他写的《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则是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恢弘至道,堪称“轨范”。

其中,《训俭示康》共千余字,是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的家训。全文以“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开篇,紧紧围绕“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通过正反两面的案例对比,进一步阐明“俭能立名、奢必自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深刻道理,对儿子进行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

司马光自己曾说,《温公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温公家范》洋洋数万言,全书10卷共19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伦理关系、治家方法、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道理。全书引证《易经》《诗经》《大学》等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兼以大量历代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得出“家正而天下定,礼为治家之本”的中心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对家庭成员提出了详细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家庭需要的道德要求,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堪称家训集大成者。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如果说《资治通鉴》是提供历史借鉴的治国宝典,那么,《训俭示康》《温公家范》则是可供参考的治家轨范,它们一道构成了传统儒家家齐国治的思想理念进路,折射着中华传统文化之光。

司马光家训总结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2)

涑水书院

司马光家规

正家道

【原文】

彖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司马光《家范·卷一》

【译文】

彖辞说:“一个家庭有尊严的家长,即父亲和母亲。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兄长要像个兄长,弟弟要像个弟弟,丈夫要像个丈夫,妻子要像个妻子,这样家道就端正了。如果都能正其家,天下也就安定了。”

【原文】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司马光《家范·卷一》

【译文】

《大学》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将提高自己的修养作为根本。本乱而末治,那是不可能的。该重视的不重视,不该重视的重视,这种不分先后、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就想理家治国,是不可能的!”这才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这才是最高的知识和智慧。所谓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意思是说,连家都管理不好,而想去治理国家,这是不可能的。

司马光家训总结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3)

温公祠堂

轻遗财

【原文】

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数十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虐之也。——司马光《家范·祖》

【译文】

做长辈的没有不希望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可是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却很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今为后代谋利益的那些人,只懂得多积钱财留给后代子孙,田地连阡陌,商铺遍布街巷,粮食堆满了仓库,财物塞满了箱子,仍然觉得不够,还在苦心谋求。这样他们心里就怡然自得,自以为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享用不尽了,而不知道用道义训诫子孙,用礼法治理家庭。他们自己几十年辛勤劳作所积累的财富,却被纨绔子孙们在短时间内就挥霍殆尽。子孙们反过来讥笑祖辈们愚蠢不会享受,还埋怨祖辈吝啬小气,对自己没有恩惠,反而虐待了自己。

【原文】

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使其子孙果贤耶,岂蔬粝布褐不能自营,至死于道路乎?若其不贤耶,虽积金满堂,奚益哉?多藏以遗子孙,吾见其愚之甚也。然则贤圣皆不顾子孙之匮乏耶?曰:何为其然也?昔者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司马光《家范·祖》

【译文】

人所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固然不可缺少,但不要过分贪求,过多就会成为牵累。假如子孙真的贤能,难道他们连粗粮粗布都不能自己求得,以至于冻死饿死在路边吗?假如子孙不贤能,即使满屋堆满了黄金,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储藏过多财物而留给子孙的人,我觉得他太愚蠢了。难道古代那些先贤都不管子孙的贫困了吗?有人说:他们为什么不给后代留下很多财产呢?(那是因为)古代圣人懂得留给子孙后代高尚的品德与严格的礼法熏陶,贤人们传给子孙的是廉洁的品质和简朴的作风。

司马光家训总结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4)

司马温公祠鸟瞰图

明俭奢

【原文】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文】

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填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表示与一般人不同求得名誉,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荣耀,在我的心目中却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原文】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文】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最大的罪恶。”“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会节制欲望,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可以按照正道行事;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所以说:“节俭是各种优质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老百姓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司马光家训总结 司马光训俭醒一人(5)

司马温公祠神道

【原文】

近故张文节公为宰相,所居堂室,不蔽风雨;服用饮膳,与始为河阳书记时无异。其所亲或规之曰:“公月入俸禄几何,而自奉俭薄如此。外人不以公清俭为美,反以为有公孙布被之诈。”文节叹曰:“以吾今日之禄,虽侯服王食,何忧不足?然人情由俭入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此禄安能常恃,一旦失之,家人既习于奢,不能顿俭,必至失所,曷若无失其常!吾虽违世,家人犹如今日乎!”闻者服其远虑。此皆以德业遗子孙者也,所得顾不多乎?——司马光《家范·祖》

【译文】

新近去世的张文节公身为宰相,居住的房屋破旧到不能遮蔽风雨;衣服和膳食也跟他担任河阳节度判官时没有什么两样。他的亲戚规劝他说:“你一个月的俸禄那么多,日常生活竟至如此俭朴。外人不但不把你的清廉俭朴看作美德,相反还以为你像公孙弘一样在沽名钓誉呢!”文节感叹地说:“凭我现在的俸禄,即使要穿王侯的衣服,吃美味佳肴,何愁没有钱?可是人的性情一般都是由俭朴转向奢侈容易,由奢侈转为俭朴就难以适应。我现在的俸禄怎会永远保有?一旦失去俸禄,家里的人已经习惯了奢侈的生活,不能马上转向俭朴,那时候一定会导致失去存身之地,不如就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呢!这样,即便我离开人世,我的家人也还能像现在一样愉快地生活下去。”听者都佩服他的深谋远虑。这些例子都是长辈们把德行和功业留给子孙后代的典范,他们所得到的难道不多吗?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