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时,耳勺在耳壁上游走,那股触电般的快感,让人欲罢不能,尤其是当掏出一大块耳屎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耳朵经常自己掏还会有耳屎吗(耳朵别再掏掏掏了)(1)

耳屎,这个听起来略显恶心的东西,在医学上还有个很文艺的名字——耵聍。这是由外耳道里一种叫“耵聍腺”的东西产生出来的,就像汗水是由“汗腺”产生一个道理。也就是说,耵聍是掏不完的,而且掏得越频繁,耵聍产生得越快、越多。

“耳屎”可以保护耳朵

清远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陈翠芳介绍,耵聍腺分泌出耵聍后,在空气中干燥后呈干性薄片状;而有的耵聍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一般干性耳耵聍易脱落,油性易积留在耳道里。

到底有没有必要频繁掏耳?陈翠芳表示,其实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如尘埃、小虫等)的作用,平时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大多数人耳朵里的耵聍可以自行排出,不需要经常掏耳。

“只有极少数人的耵聍会聚集成块,有的可能堵塞外耳道,出现疼痛、听力下降或者耳鸣,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去医院就诊。”陈翠芳说,耵聍凝聚成团,阻塞于外耳道内,即称耵聍栓塞。

导致耵聍栓塞的原因主要是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因为外耳道炎、湿疹、在灰尘较多的空气中工作、频繁挖耳等会促使局部受刺激,致耵聍分泌过多。而外耳道狭窄、瘢痕、肿瘤、异物存留等则可阻碍耵聍排出。

根据耵聍栓塞的程度及所在的位置,表现的症状会有所不同。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数无症状;完全阻塞者则表现听力减退。当耵聍压迫鼓膜可引起眩晕、耳鸣等;如果耵聍压迫外耳道后壁皮肤,可因刺激迷走神经耳支而引起反射性咳嗽;若遇水膨胀时可致听力骤降。

不建议自行清理

50岁的李大叔因为倒车时听不见雷达声响,就去维修店修理。但是修好后,李大叔仍然听不见雷达声响,就跑去维修店理论,直到店员表示已经完全修好后,李大叔意识到可能是自己的听力出现了问题,就赶紧到医院就诊。

到医院后,陈翠芳给李大叔检查发现,原来是“耳屎”堵住了外耳道,导致听力下降。

“因为耵聍栓塞闹笑话的患者并不少见。”陈翠芳提到,一些患者发现自己听力下降后,就会很紧张,担心是不是中耳炎,甚至是耳聋。她提醒,发现自己听力下降后,先到医院就诊,不用过于焦虑,因为可能只是最简单的耵聍栓塞。

如果耵聍栓塞引起症状时,不建议自行清理,尤其是儿童,家长更不要自己去动手,那样很容易损伤孩子的耳朵。

陈翠芳介绍,患者来到医院后,医生会给患者做耳内镜检查,确诊是耵聍栓塞了,就需要进行处理了。如果耵聍是松软的,直接行外耳道冲洗,或者医生在外耳内窥镜直视下取出即可。如果耵聍很硬,和外耳道黏得很紧,这个时候需要先回家给外耳道滴药水2—3天,软化耵聍后再来医院冲洗。

慎用挖耳勺

“临床中,常有不当掏耳引发外耳道炎、外伤性鼓膜穿孔等,甚至还有家长把小孩的听小骨掏出的情况。”陈翠芳特别提醒,用挖耳勺清除耵聍,既有造成感染的可能,又容易破坏外耳道内环境,造成感染。

陈翠芳强调,不需要频繁掏耳。健康的外耳道是有自洁功能的,耵聍会通过耳道缓慢地移向耳道口,当耳屎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通过咀嚼食物的下颌关节运动,或在睡觉时扭动头颅,都有助于脱落排出耳朵外。

如果感觉耵聍比较多,要谨慎使用挖耳勺,避免伤到耳道。她建议,每天晚上洗头和洗澡后用干净、干燥的棉签或者毛巾把外耳道的水吸干,保持外耳道干燥即可,也可以用无噪音的吹风机吹干外耳道。

注意不要到非专业机构采耳,这些地方的采耳工具无法像医院一样实施彻底的消毒处理,很容易将真菌或霉菌带入耳道内。

【采写】陈之瑜 刘秋宜

【通讯员】彭可明

【作者】 刘秋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