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生价值理想(儒家的理想人格)(1)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协同发展、各民族文化共同融合而形成的文化。

它非常丰富而复杂,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需要具体分析后继承、运用,不可一概而论。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潮流,在几百年间,诸子百家都表达了各自的社会主张以及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多元的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现代中华民族多民族的共同的文化。

多元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道家和佛教文化为主干;这三者各有特点,既相互竞争,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应当说,儒家、道家、佛教禅家的思想特征和人格理想是鲜明的。但是,中华民族的人格精神,却主要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型人格精神。

我们经常讲的“外儒内道”或“内儒外道”就是中国文人的复合型人格的表现。

在具体的历史人物身上,表现为儒、释、道各家对他影响的深浅或侧重的不同。

儒家人生价值理想(儒家的理想人格)(2)

什么叫做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的部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和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的人格精神;人格则决定了一个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任何一个社会制度、任何一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都有它所追求的理想的人格精神。

理想人格即向内寻求自己的声音,与自己的心灵,大脑和平相处。而在无数人经过苦苦思考,挣扎,终于在漫漫历史长河的血与泪洗礼中探索出理想人格,即向外为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行为方式。

中国儒家的理想人格精神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信奉“济世哲学”的思想流派。以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为代表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圣贤人格”。

这些思想者的大佬们为我们设定思想的路线,其实也是理想中每个人的人生路线。因为你人生的路径,就是你思想的轨迹。虽然大佬们统一了我们的理想人格标准,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不同的人的特点与具体情况,每个人的理想人格仍然是多元的,命运轨迹也驶向不同方向。但这一点,儒家文化是包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