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是自印度古时期的婆罗门教转化而来,直接原因就是沙门思潮的兴起和佛教及耆那教等教派的冲击。

约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后,带进了吠陀文化,公元前15-前10世纪,称为前吠陀时期,公元前10-前6世纪称为后吠陀时期,婆罗门教在后吠陀时期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此后进入公元前6世纪印度次大陆沙门思潮兴起,佛教和耆那教异军突起,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和吠陀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其中尤以佛教为最。

此时婆罗门教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在整个印度次大陆,婆罗门教仍然是最大的宗教,不过此时的婆罗门教也开始悄悄地进行着变革,在婆罗门教内部逐渐出现了不同的思想和学说,由此便产生了众多不同的派别。

事实上,在沙门思潮和佛教耆那教兴起之前,婆罗门教内部已经有不同的宗教哲学产生,当沙门思潮和佛教兴起后,婆罗门教内部的这些不同哲学派别也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完善的学说体系,这其中有六大宗派被称为正宗六派,分别是数论派、瑜珈论派、胜论派、正理论派、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

这其中吠檀多派影响力相对较大,也是印度最重要的哲学派别,后期在8世纪吠檀多派在商羯罗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下,使其学说成为印度教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直至今日吠檀多派思想仍然是印度教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

以上是婆罗门教在转化为印度教过程中的一些思想理论方面的转变,除此之外婆罗门教在向印度教转化和过渡中也有一些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形式上的变化对宗教转变的作用更为直接,也更加易于被社会大众接受。

比如在神灵崇拜方面,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在印度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被进一步强化,此时期民间对毗湿奴和湿婆的崇拜更加热衷,进而逐渐形成了毗湿奴派和湿婆派两大神灵崇拜派别,他们各自都有自己较为流行的区域。两大派别在宣传上都极力宣扬自己崇拜的神是至高无上的神,并且他们崇拜的神还有许多化身,所化之身无所不有,甚至连佛陀都是他们最高神的一个化身。这种学说包容性很强迷惑性也很强,很多原先的佛教信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揽进了印度教。

其次,在针对解脱方面,印度教不再像婆罗门教那样依靠祭祀寻求解脱,他们依据《薄伽梵歌》的学说,给出解脱的三条道路,1.业道;2.证悟;3.虔信,简单说就是遵守自己的本分严格持戒不造业,通过不断地修持证得梵我同一,内心虔诚的信神与皈依神便可接近神从而得到神的指引。这样,通过此三条解脱道路使印度教从婆罗门教繁琐的祭祀仪式中解脱出来,转身走向了偶像崇拜,由此印度教一改以往婆罗门教没有神庙的状态在印度次大陆上开始广泛建造神庙。

另外,原先婆罗门教不允许首陀罗阶层信教,此时期受佛教和耆那教等的冲击,印度教改进了首陀罗的宗教地位,允许他们听诵经典并允许他们参加宗教仪式,这样许多首陀罗阶层的民众便从其它教派又转而回到了印度教内。

印度教是印度第一大宗教吗(躲过覆灭逆袭为印度最大宗教)(1)

印度教之所以能够崛起,除了以上所说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源自印度教内部提出的一些新的主张,这些新的主张对社会大众极具吸引力,它们也是促使印度教形成、发展以及兴盛的原因之一。

在印度教形成之后内部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说主张,这其中有三个派别影响力较大,一是性力派,二是虔诚派,三是林伽派。这三个派别严格地说并不是印度教形成之后才产生的,实际上在婆罗门教转化为印度教的过程中就已经存在,只是在早期没有表现出它的作用和威力。在印度教基本形成之后,这三个派别在吸引和收揽教众方面渐渐表现出极大的杀伤力。佛教在转化为密教时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它们的一些思想和教义包括仪轨仪式等。

我们来说说这三个派别的各自主张和学说。

性力派,反对种姓区分和歧视妇女,性力派认为人不分性别不分种姓都可以信神敬神,性力派反对婆罗门教将首陀罗排除在宗教之外。性力派崇拜印度三大神中的湿婆神,主张女神的性力是最高神或最高实在,男神与女神结合所产生出来的能量是宇宙万物创造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因此性力派宣扬男女结合便可产生神秘的能量和力量。性力派有很多神秘的仪式,这些仪式后期被佛教中的密教派别吸收过去并逐渐形成一套体系。

虔诚派,强调对神的信仰和完全的崇敬与皈依。虔诚派宣传,人只要全身心的敬神和皈依神,不分男女和贵贱都能得到神的保佑。虔诚派在其发展过程中颇有建树,所到之处,虔诚派僧侣都会不遗余力地宣传他们的思想和主张,每到一地都会用当地的方言进行传教宣传,颇受当地人热爱,他们在一地一地的宣传中总能将大量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众吸引到他们的教众中,从而无形中增加了印度教的教众和影响力。

林伽派,“林伽”梵语लliṅgaṃ是指男性生殖器,这派也是崇敬湿婆神。在种姓制度上林伽派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意识,不仅如此,林伽派还反对歧视妇女,反对斋戒、朝香、祭祀,在这方面相对于其它派别,林伽派反对的非常鲜明和彻底,林伽派对低种姓民众有较强的吸引力。

这三个派别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对印度教的重新崛起产生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印度教是印度第一大宗教吗(躲过覆灭逆袭为印度最大宗教)(2)

今天,我们所说的"印度教"其实是对印度次大陆上的宗教、哲学、文化、人文社会、风俗习俗、观念、礼仪、道德、伦理等等的综合称谓,确切的说,印度教的崇拜、信仰、宗教哲学、伦理观点等及其复杂多样,充满着相互矛盾的思想与教义,但在印度社会,无论你处于哪种信仰和文化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哲学,这使得印度教内的各种学说虽然充满着矛盾但仍能非常融洽的相互共存,这不仅体现了印度教的包容性也体现了印度民族的包容特性。

至今从未有人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给出过公认和明确的定义。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毗湿奴化身)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可以说印度教囊括了一神论、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所有宗教形态。

今天,印度教仍以它奇葩的形态开着绚烂多姿的花朵。

印度教是印度第一大宗教吗(躲过覆灭逆袭为印度最大宗教)(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