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网络上的佛道之争,可以说有愈演愈烈之势了。很多人都产生了疑问,这种状况的出现,正常吗?其实是很正常的。对于汉传佛教的历史来说,从来就是争斗与融合并存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个问题呢?西游记的作者其实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

《西游记》既非崇佛,也非崇道,或者我们可以干脆说他既在贬“道教”,又在贬“佛教”,他在反“教”。反映的是正宗的“道家”思想。可以参考:道教和道家的区别是什么?

连“三清”都可以丢进茅坑里;佛祖都是睚眦必报小肚鸡肠。具体不妨详细论一下:

一,菩提祖师说:他们都是垃圾,只有我道门(注意,不是道教)才是真道,正道。

菩提祖师严格说来,既不是道教也不是佛教,更不是儒教。准确地讲是,最最原始的“道家”——仙道。有区别吗?不但有,还很大!看原文,看看菩提祖师话里话外的玄机!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

菩提祖师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嘞?这与庄子所说“道术将为天下裂”是一个道理。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是“道”的一个分支,都是旁门,都不是根本大法。那么什么才是根本大法嘞?往下看:

(一),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术”,这东西虽然重要,但“救得了你一时、救不了你一世”。不能说没用,但只能“避凶”、不能“求福”,“福”还得用行动去“求”。举个例子:比如汽车拉力赛,旁边的领航员只能告诉你哪里有急弯儿、哪里有坑,但他不能帮你夺得冠军。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相信“算卦”就能升官发财,求仙拜佛就能被赐福、就能长生,祖师已经明确告诉你了:“不能,不能!”换成一句通俗的话,就像郭德纲说的那句。你相信这些!死去!

(二),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注意这里说的道家,佛教,儒家等等,都是落入“九流”范畴的了。尤其其中的“道家”绝不是原始的仙道了。

祖师的这一段话,把你所能见到、听到的所有的思想、理念、法门全部给否定了!你要信这些,死去!

(三),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祖师道:“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锻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参禅、入定、清修、持斋、持戒等等各种功法,其实在上面已经从“道家”“释家”里给否定了,为啥又提?就是进一步打破你的某些幻想!不是不明白吗?我再说具体点儿!这就是祖师的用意。你相信辟谷、禅修、练功、修佛等等,死去!

(四),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么?”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如果前面说得那些都是“显术”的话,那么祖师再来跟大家聊聊“秘术”。大家都会以为,很多秘术都是不公布的,都是学不到的。其中以“房中术”为“秘中之秘”,无论佛教还是道教。结果如何?祖师还是那句:信TM这些,死去!

看到没,只有祖师传的“长生术”才是“正道”——根本大法!那么,长生术如何修行嘞?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

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祖师云: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

这一套说辞,讲的其实就是道家的修行心法——“内丹导引术”。(可惜自两晋以来,大多都是意守丹田的“结丹”了,没有了“导引术”。)

学会这些就能“长生”了吗?其实还是不能的!这只是“一法通而万法通”的法门。只有“万法通”了,才能真正长生!要想“万法通”,你还得继续修行和历练,兼容天地万物诸法。

打个比方:就像开车,从驾校拿证儿出来,只能说明你学会了“心法”,不算“老司机”。开过公路,开过土路没?开过泥路没?开过山路没?开过沙漠没?开过水路没?……只有各种路况都见识过的,才能叫“老司机”。

为什么龙在西游记地位低(西游记里龙的地位为什么那么低)(1)

孙悟空的一切经历(包括后来的一路西行),其实就是在兼容各个旁门,当然包括佛教和道教,这可是当时社会两个最大的教派。只有参悟兼容这最大两家,才算是真正“悟道”。体现的是荀子“兼容百家才是道”的思想。所以,孙悟空既要有入职天庭(道教)的经历,又要有西天取经(佛教)的经历。一路所除之魔,其实都是各个小门派。有些是需要归并的,有些是需要清除的。这与古代修道者云游四方是一个道理。

真正的修道,不但讲究隐居出世的清修,还讲究云游四方的入世修,所谓“大隐”与“小隐”。

关于孙悟空的一些法术,其实原本不是所学,但是见别人用一次,他也就会了。比如三头六臂,见哪吒用,他马上就会了;还有钻别人肚子,是当初二郎神变了个桃儿诱惑孙悟空,钻进他肚子用“炼心锁”锁住了孙悟空的心才抓住他的(当然百回本西游记是没有的,是“唐僧取经念词宝卷”里的情节);银角用捆仙绳,他马上就领会了心法,拿过来就能反捆银角,包括紫金葫芦(西游故事里的宝贝其实都是有心法咒语的,但很多处都略去没提)等等吧,这就是“万法通”。

有人曾经跟我说,阴阳二气瓶能够炼化孙悟空。其实即便炼化了,也是没关系的。看看曾经被紫金葫芦炼化的金角银角,还能复原,只不过是在老君的“造化”下。而这个菩提祖师也是李老君的化身,灵台山三星洞就是他在西牛贺州“化胡为佛”的根据地。长生术的最高境界,不但能随意造化自己,还能造化他人。

最后到达西天,也还是要离开的,再过通天河,老鳖翻身弃渡,表示“长寿”不等于“长生”,长寿不能渡人到“长生”的彼岸。上岸后战胜“阴魔”——必须经过“太阴炼形”这一关才能最终成仙,而得“长生”。

从此才真正实现了——

一体纯阳喜向阳,阴魔不敢逞强梁。

须知水胜真经伏,不怕风雷闪雾光。

自此清平归正觉,从今安泰到仙乡。

“水胜真经伏”一句,已经点破:“水(道)胜(超越)真经(佛法)伏(低下)”。

反出天庭,标志着超越“道教”;再过通天河,标志着超越佛教。因为自元代佛道辩论,道教失败后,佛教一直比道教兴盛至今。所以作者才有意如此安排情节。

其实,故事到此师徒五人修行就已经是“归正觉”,到“仙乡”了,后面那一回再返回“受封”就是很世俗的“套路”了,也可以说是狗尾续貂。在较为早期版本里是没有的。

二,西游在崇佛吗?

崇佛,是西游记给人的第一印象。很明显嘛,一路向西干嘛?黑熊精归佛了、红孩儿归佛了、牛魔王归佛了等等这些散仙妖精都归佛了,不是在说明佛教好吗?不是说明佛教比道教厉害吗?更何况师徒五人一路西行也是拜佛求经呢?向佛,是西游的一个主线。

但是,西游作者所描绘的佛,真的是佛教里佛吗?

其实不是的!他是汉传民俗化后的佛。

第一:佛的出身为什么是“道”。

西游记有一个明确的前提,那就是“化胡为佛”。也就是说,佛教是“道”的一个分支。为什么西游作者要给出这么个大前提呢?

这是基于作者比较原始的道家观念的(请注意我的措辞,是“原始的道家”,而不是“道家”或者“道教”,至于其详细区别,可以参考:道教和道家的区别是什么?以及我的其他文章,谢谢)。从庄子开始道家就出现了一种思想:道术将为天下裂;荀子又提出融合百家方为“道”。天下任何一门学术,任何一家思想,可以说都能从《道德经》里找到最基础的理论源泉。墨家的无私、杨朱的自私、兵家的诡道、法家的刑治等等。其中只有庄子和韩非子二人被称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为啥?

韩非子:那位说,韩非子不是主张严刑峻法吗?而老子主张无为,二者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呀?怎么就“最得老子思想精髓”了?

先说,老子的思想精髓。大家都知道“无为”,但不知道无为后面还有一句“无不治”,“无为”是一种手段而已,“无不治”才是目的,我的亲!老子还说“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请问,这“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兵”,还是“无为”吗?当然就不是了,那是“有为”!无所为无所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该折腾时折腾不该折腾时不折腾,什么时候该怎么着,那得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宜,不能死板教条,就叫做“周行妥善”。“周行妥善”是文始道门最高心法。这“周行妥善”是没有统一标准的,狼有狼道、羊有羊道,天道自然、各行其道。为“羊道”而灭“狼道”,就不叫妥善。

以下引用部分可以直接略过,往下看。

韩非子主张以“法”、“术”、“势”三法治国。通俗地讲就是,该“醍醐灌顶”时就“醍醐灌顶”、该“当头棒喝”时就“当头棒喝”、该“放任自流”时就“放任自流”。该教化的教化、该刑罚的刑罚、该自主发展的任其自主发展而不干涉。

韩非子主张“废先王之道”,难道“先王之道”错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得知道什么是“先王之道”。

先王之道,其实就是指春秋以前一直流传的“仁德”治世之道。那位说,不好吗?很好!但是不适应当前社会形势了。上古那个年代还不是“家天下”,部落首领相互比拼的是“看谁对自己的部落民众好”,越好就越受人尊敬,就越有资格做“王者”。分封制,是部落意识形态的延续,是老子“小国寡民”教导的对象。范蠡、苏秦、张仪等这些人几乎都是在维护当时社会的一种既定平衡状态。因为维护既定状态,就是“天下大治”。那个时候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承担起统一天下,实现天下“玄同”的“大道”。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家天下的意识增强了,由原来为整个部落民众着想,变为了为自己家族传承着想了。必然会产生纷争,面对这个纷争怎么办?那一套“仁德”其实已经变味儿了,由大众的“仁德”变成了自家的“仁德”了。怎么办?人人皆公,就需要成其私;人人皆私,就需要成其公。天下大一统就势在必行了。韩非子的思想就是为了天下“玄同”。

看到没,同样是道家思想,该“小国寡民”就“小国寡民”,该“玄同”之时就要实现“玄同”了。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诈伪。庄子说:圣人出,有诈伪。“诈伪”不一定是贬义词,但死心眼儿一定会死得很难看。韩非子他的主要出发点是从“圣人”的角度。而庄子更多还兼顾了“民”应该怎么认识“道”。也就是说作为普通民众,一群被管理者,在一时不能改变这种状况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调整心态。身不能“逍遥游”,但是心可以“逍遥游”。

文始道门的思想里也是认为天下所有思想都是“大道”的一个分支,是为了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就像一个医生给人治病,要按病抓药(不同教派的思想),跟精神病人交流,你得拿他们听得懂的话。治理愚人跟治理智者的手段也是不一样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跟王侯将相要谈治国之道,跟老百姓你得谈柴米油盐。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佛教在统治愚民方面,确实比道教厉害。道家主要走的是上层路线,教导统治阶级如何实现天下玄同,很少告诉大众该如何具体离苦得乐。而佛教正好相反,很少告诉统治阶级该如何治理国家。

道家用玄理去教化普通民众,讲“道可道”,与佛家讲“不吃肉就是善”,二者的收效可想而知。同样,你用佛家思想告诉统治阶级不要杀生,请问他们会照做吗?如果照做,请问江山如何打下,社会如何去稳固?即便如“不吃肉就是善”,他们也是不会政策性推广的,为啥?畜牧业怎么办?经济怎么发展?他们即便是嘴里说着尊佛,实际还是采用了原始道家,诸如文始门的思想,阴阳善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就叫做“周行妥善”,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宜,不能死板教条。这样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也是普通民众里的智者所行之道。

由此可以说,道家思想主要是讲给少数能听得懂的社会精英们的,而佛家思想是讲给大多数普通民众的。道家思想不好执行、不好落到实处。就像文始门提倡的“周行妥善”,你没有标准咋执行?反观佛教很多教义和戒律,都是一点点落到实处的。那位说道教不是也有戒律吗?请详察!道教的戒律大多是抄袭佛教的,原始道家不要说戒律,连所谓的“信徒”都没几个。即便是那些诸侯都还得圣人们去给他们讲道,他们还都懵懵懂懂的,何况普通民众呢?

当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施法对象来看待佛道的话,我们就会客观理性了。

那位说,我怎么总觉得你的文字里总是在抬高道,贬低佛呢?

那是您的狭隘!我毫无此意。面对一头牛,你又是从解剖学、又是从营养学、又是从生物学夸夸其谈,还不如学庖丁,这样才能最直接把肉吃到嘴里。佛和道,在不同领域的教化,其优劣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要以为上层社会就有多高级,不要以为普通民众就很低级,让他们都能实现“心安理得”的精神教化,才是真道。否则,一切都是“伪道”。

弱者最最不幸的是认识不到自己的弱;愚者最最不幸的是自作聪明。认清自我,也是一种道,处之而乐,就是得道。

三,西游记里的如来佛是现实佛教的佛祖吗?唐僧是高僧吗?

答案是否定的。西游记里描述的这个佛祖并不是佛教或者佛经里的佛祖,而是中国人民俗眼里的佛祖,跟印度那个释迦牟尼八杆子打不着。这个佛祖可以是王母娘娘五闺妮的儿子,也可以是无生老母的儿子(无生老母三个儿子:太上老君、如来、弥勒),说法多多,但就不是那个净梵国太子;唐僧也不是历史上那个玄奘法师,作者描述的是类似农村办丧事儿时那些会念几部歪经的和尚而已,老百姓眼里、身边随处可见的那类叽叽歪歪的和尚而已。所以,读西游如果您以为西游是在崇佛,那反而是在打佛教的脸。何以见得?

我们来看真假美猴王里的一段:

他两个在那半空里,扯扯拉拉,抓抓挜挜,且行且斗。直嚷至大西天灵鹫仙山雷音宝刹之外。早见那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诸大圣众,都到七宝莲台之下,各听如来说法。那如来正讲到这:

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

概众稽首皈依。流通诵读之际,如来降天花普散缤纷,即离宝座,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这是西游故事里少有的一段如来佛正儿八经讲法的情节。但是如来讲的这一段真的出自佛经吗?还真不是!他是出自道教的《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原文如下:

天尊告曰:汝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离诸疑网,不著空见。清静六根,断诸邪障,我即为汝,说是妙经,名曰护命,济度众生,传教世间,流通读诵。

西游作者让佛祖讲道经,是不是很无厘头?!

再说唐僧,号称是: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但是他整个一部西游记,讲过一段正儿八经的佛经经典吗?(《心经》除外)

水陆大会里讲的是:

那法师在台上,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

稍微有点儿佛学知识的人看看这些经,什么感觉?

比丘国佛道大辩论,代表佛家的唐僧与代表道家的国丈,看看唐僧是怎么辩论的:

唐僧说:为僧者万缘都罢,了性者诸法皆空。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真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三界空而百端治,六根净而千种穷。若乃坚诚知觉,须当识心。心净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侵。真容无欠亦无余,生前可见;幻相有形终有坏,分外何求?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原;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善计非筹,必须头头放下。但使一心不动,万行自全;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只要尘尘缘总弃,物物色皆空。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寿永无穷。

不懂的猛一看唐僧好高深哪!但是您如果知道这段话的出处,您会怎么想?原文如下:

世事无穷,观来尽空。既向玄门受教,便於心地下功。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真机默默,逍遥於寂灭之中。原夫要长灵苗,先持心地。六根净而千种灭,三界空而百端治。见闻知觉,是障道之元因;恬淡清虚,乃颐真之大义。若乃坚成学道,须当了心。心静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侵。真容无欠亦无余,生前可见;幻相有形终有坏,分付何求。明知诸法皆空,万缘都罢,行功打坐,乃道之狂。布惠施恩,即德之诈。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善计非筹,直要头头放下。但使一心不动,万行自全,每畅神而度日,实知命以乐天。任经春夏秋冬,饥餐渴饮;或对风花雪月,稳步安眠。若能对境忘情,逢场作戏,本来了在方寸,何必修於累世。永嘉既悟,强留一宿而归;卢行犹疑,谩等三更而至。是知物物皆空,尘尘总弃,性外更无实相,目前尽是虚泡。长生有物而混成,神鬼莫测;大象无形随处是,天地难包。信乎本要明心,何劳苦志,谅不由他,诚能自已。大辩忘言,真经绝字,赖啼乌宣扬,落花指示,石女亲传,木人举赐。浅智少识者,则曰不然不然;高明广见者,乃云如是如是。故悟则处处平夷,迷则头头踏刺。大抵欲修天外大成功,莫挂人间些子事。——《心地赋》

作为佛教高僧,又是引用的道教经典。你唐僧引用就引用吧,还给改头换面了,显得很鸡贼。如下:

1,唐僧说:为僧者万缘都罢……了性者诸法皆空。原文是:既向玄门受教……明知诸法皆空。

为僧:说的是佛教徒。玄门:说的是道家。偷换了受众对象。

2,唐僧说: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原;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原文是:行功打坐,乃道之狂。布惠施恩,即德之诈。

二者意思正好相反,高下立见。文始门的修法讲究两个层次:修法和修行。修法就是道家内丹采气法,修行呢?就是“日行一善”,每天做一件过过脑子的妥善的事儿,而不是愚善(我们“智者正道”微信公众号平台有专设的“日行一善”栏目大家可以到那里发帖交流,同修共进)。为的是处事做到“心安理得”,心安理得则心静,心静则气定,气定则神安,神安则入道。如果只注重“行功打坐”,就是“枯禅”,舍本逐末。“布惠施恩”,当布则布,当施则施,不能为了行善而行善,行善为了得善报,不行善怕遭恶报,那就不是真正的行善,就是“德之诈”。

您看原文是深得老子之教义的。反观唐僧的说法,反而就成世俗愚见了。

每当看到西游记里这些个情节啊,不由人想起了《天龙八部》里那个以小无相功催动少林七十二绝技跟少林高僧比武的鸠摩智,简直是洞房夜闪了腰,是哭不得是笑不得。

那么作者为啥要这么安排呢?

其实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菩提祖师所说之: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

虽出自菩提祖师之口,却是作者的思想表现。大道已经分裂为“三百六十旁门”了,每一门都有“正果”就是说都有其可取之处。但都不是“正道”。

那么什么是正道呢?

师徒五人一路西行,所遇种种磨难,其实都代表了一种种思想一种种行为该怎么去面对和认知。逐渐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认知水平,逐渐做到“周行妥善”。即便登上灵山取得真经,也还不算最终得道,也还差“一难”。再过通天河,老鳖弃渡,老鳖代表长寿,放弃单凭“长寿养生”就能入道的邪见。还不算完,还得跟“阴魔作号”斗争。阴魔,就是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完了,才是:

一体纯阳喜向阳,阴魔不敢逞强梁。

须知水胜真经伏,不怕风雷闪雾光。

自此清平归正觉,从今安泰到仙乡。

水胜:道胜。真经伏:佛法伏。此起彼伏。至此,才得“恒道”。恒:为满月,引申为完备。只有融通百家,取其合理,去其偏执,才是“恒道”,才是大道,真道,正道。

那么,哪些不是真道、正道呢?

四,西游路上的那些道士们。

西游记里可以说到处充满丹道玄机,如果说是贬道,那是说不过去的。但西游记里又确实有很多贬道的内容,那么作者到底贬的是哪些道呢?可以说作者崇尚的是正道,贬的都是那些歪门邪道。比如蜈蚣精一回:

长老依言,四众共入,但见二门上有一对春联:“黄芽白雪神仙府,瑶草琪花羽士家。”行者笑道:“这个是烧茅炼药,弄炉火,提罐子的道士。”三藏捻他一把道:“谨言,谨言!我们不与他相识,又不认亲,左右暂时一会,管他怎的?”

通过孙悟空的这么一笑,表现出作者对“炼丹弄药”一派道门的不耻。

还有车迟国那一套隔板猜物、开膛剖腹、砍头下油锅、祈神降雨等等,以及通天河童男童女的“淫祀”,等等等等等,作者都是一种嬉笑怒骂的姿态。

因为西游记崇佛抑道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这些论述文章随处可见,我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大家明白意思就是。

那位说西游记是在“贬道”吗?却也不是。西游记所贬之道,都是旁门左道,而不是菩提祖师口中的“长生大道”。何为“长生大道”?一路西去,还能扭头东回,坚持正念,与邪魔作斗争,去除内心阴暗面,才是正道;该怎么办时就怎么办,不一味地逞强斗勇,遇事儿过过脑子,是为“周行妥善”,就是真道。

五,西游世界里的佛儒道。

很多人在解读西游故事的时候,总喜欢用佛派/道派之类的词汇,分别为首的是如来和玉皇大帝云云,好像他们之间就是水火不容的竞争一样。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是的!

玉帝角色的设定就是一个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的首脑。管你佛教还是道教,你都得归我管,我是该帮就帮/该限制就限制,至于佛教与道教之争即便存在,也跟人家没关系。因为不管你哪家思想,都是我治理天下可用的手段。但如果非得给玉帝定位一家的思想的话,那就是原始道家思想(注意,不是道教/也不是秦汉之后的道家思想)。原始道家思想讲究善恶阴阳两种手段都要抓还得都要硬,这样才能天下大治。这也是历代统治阶级一直在实践的治国之道,既有仁教又有法制。反映在西游故事里,玉帝两个手段代表人物,一个是太白金星/一个是托塔李天王,一个怀柔/一个兵伐。

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其实就开始分裂了,庄子说”道术将为天下裂“”皆有所长,时有所用“。针锋相对的可以说是墨家和杨朱。就像《孟子.滕文公》篇里所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一个从老子主张“身重物轻,无为而治”,发展出“贵己”、“为我”的学术主张;一个从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思想发展出“兼爱”“相利”等学说。这其实都有些极端化了,你自己都吃不饱,还能给予他人多少?你的爱和利,都是没价值的,即便是有好心也办不成什么大好事儿!你自己富得流油,还那么抠门儿,那叫为富不仁!儒家这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忘势》)的”兼善“”兼济“思想实际是融合了墨杨二家之言。

从教的角度来说,道教整体上与佛教几乎没啥区别,因为道教在创立之初就在借鉴很多佛教的东西,可以说是”外道内佛“。佛教也分大乘和小乘,就像墨杨二家。西游记里佛教里面对应的人物,妖怪就不说了,只说菩萨。一个是文殊菩萨,一个是地藏王菩萨。一个为了推广佛法,睚眦必报,派青狮祸害乌鸡国王;一个为了地狱众生,甘愿一辈子憋屈在地狱。

而融合这两个思想的就是观世音菩萨,这就好比是儒家,所以在西游故事里把观世音菩萨单列出来,不属于佛教而是与如来平级的五方五老之南海观音。

西游故事里的如来也只是佛教的代表,太上老君也只是道教(或者说是秦汉之后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但都是老子思想的一部分,都是原始道家思想的一部分。之于神格,那就是道体之祖——李老君。

西游故事讲的就是那些原本是佛教(唐僧)或道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劣徒们,以观音菩萨(儒家)穿针引线,一路西去兼容佛道两教其他分支各派思想,总终达到荀子所说——”兼陈“才能合”道“的理念。

总之一句话,西游记一不是在崇佛教,二也不是在贬道教,不偏不倚、各有推崇、各有鞭笞。若非得从中分出高下优劣,那就是你的邪念。

以“恒道”之心,遍观天下诸家,认清各有其优、各有其劣,同时要反对那些极端的教条,这才是客观公正的“妥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