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0年,卫国内乱。
63岁的子路,被一个叫石乞,一个叫盂黡的杀手追赶。因他一生练武,脚下生风跑得飞快。石乞怕追不上,直接用戈将子路系帽的带子戳断,帽子掉落在地,滚出去好远。此时的子路没有继续往前跑,而是回头去捡帽子。这时更多的杀手们赶到,把他团团围住,子路逃生无望,他捡起帽子,边戴边说:“夫子曾教我说:“君子死,冠不免,”话音刚落,还没等帽子戴好,子路就被杀手们杀死,并剁成肉泥。
“太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割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
孔子有学生三千人,最出名的有72人。72人中学问最好的是颜回,最勇猛的是子路,子路到底是不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不得而知。
子路惨死时,孔子早就从卫国回到鲁国,他正准备用膳,其中有一份牛肉酱。当他听闻子路之死的惨状,72岁的孔子悲痛欲绝、老泪纵横,不住地叹息道:“这是老天在惩罚我啊!”,摆手令人撤掉那份肉酱,以后永不再吃肉酱。
一、子路之死死于自己的性格。
子路,字仲由,又字季路,他的性格属于钢铁直男、太执拗、太自是。
子路和孔子首次相见时,是在大街上。当时的子路有着杀马特造型, “冠雄鸡,佩豭豚”,他留着鸡窝头,头上还插了一根公鸡毛,脖子里带着一颗野公猪的牙齿,披着一张老虎皮,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莽莽撞撞往前走。这造型令孔子感到很奇怪,他看了一眼,马上想到一个词“卞之野人”,因孔子第一次见这种奇异的人,就忍不住多看了几眼,惹毛了子路,子路大喝一声当场把孔子揍了一顿,“陵暴孔子”。二人一个文质彬彬,一个粗野莽撞,一个动手,一个躲闪,一个出身清贫之家,一个出身贵族家庭,形成街边一道亮丽的风景。
孔子根本不是子路的对手,他立刻拿出看家本领——礼教来说教子路。子路多次冒犯孔子,孔子就像唐僧教育孙悟空那样不停地说教子路,最终子路听了孔子的叨叨,觉得似乎有些道理,就做了孔子的学生。从此子路有了别样的人生,他当了孔子的保镖,跟随孔子行走江湖。
自从有了子路在身边,孔子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再没有任何人敢对孔子出言不逊,更没有人敢对孔子动粗。对此孔子曾欣喜地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其实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子路是非常的与众不同,他也是被孔子骂得最多的弟子。
子路说话不看对象,信口开河。有一天,孔子准备出国去第一个国家卫国。出行前子路很兴奋,就问孔子:老师呀,你选择第一个出访我们的兄弟之国卫国,那国君要是器重你,非要让你留下做官,你首先要做什么呢?(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孔子人真地回答说:“必须先正名” (“必也正名乎”)
子路一听马上拍着大腿嘻哈道:嗨!老师你真迂腐!(“有是哉,子之迂也!”)
孔子气得面红耳赤,大怒说:“野哉,由也!”。
子路这是激怒了自己的老师,如果说话不注意方式、方法、用词,激怒的是势力高于自己百倍千倍的敌人,那结果又会如何呢?
子路有些自是,露精,还爱嫉妒人。
当子路看到孔子喜欢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颜回时,他就想拿自己的长处去对比颜回的不足,目的是提高自己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于是他就找了个机会问孔子:如果您要带三军作战,最想和谁一起去?“子行三军,则谁与?”
孔子一看知道子路又要装牛叉,就回答他说:那种徒手去打老虎,光腿去过河,白白丧掉小命的蠢蛋,我是不会和他一块去的。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其实孔子说这些不是他的真心话,只是想刺激下子路的自是而已。
孔子一直想广传自己的大道,可是许多的国君都对此嗤之以鼻。
孔子有些泄劲,就感慨道:如果有一天我的大道实在推行不下去,我就去大海的另一边隐居,到那时,怕是只有子路能陪我走天涯海角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结果,子路听后,并没有以老师的难过而难过,他心中狂喜,并喜形于色,心想我是几千弟子中最受老师喜爱的弟子啦!(子路闻之喜)。
子路还没高兴过瘾,就被正失落的孔子的一句话击了回去。孔子说:子路渣渣,你也就比我勇敢那么一点点,除此外啥也不是。(“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从各方面采用多钟方式教导子路,希望他能改变,但对于执拗的子路并没有多大效果。
子路判断是非有自己的标准,只要是不对的不管是谁,就直接提出,他很率真一竿子到底,从不隐瞒。
如孔子见南子时,子路很不高兴,就直接表现出来,他不会伪装。
南子是宋国的公主,卫灵公的老婆,二人是年龄相差30岁的老夫少妻。卫灵公很宠爱南子,是那种无原则地无底线地宠爱。
南子俊美,生性淫乱,她把持朝政大权,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得到卫灵公的支持,天下皆知,对此百姓议论纷纷。卫灵公的太子蒯聩看不下去了,就和家臣戏阳速密谋刺杀南子。戏阳速看到南子的美貌不舍得下手,急得蒯聩多次向戏阳速使眼色,结果戏阳速看不懂眼色,南子却看懂了,她赶紧逃命,并向灵公举报太子玩刺杀。
太子蒯聩被迫逃亡宋国,后又投奔晋国赵氏。
劫后余生的南子,很仰慕孔子的学问,决定约见孔子,和孔子探讨人生。
在卫国,谁要见卫国的国君,必须先见南子,要经过国君夫人的允许方可。孔子想向卫王传播自己的大道,不得已去见了南子,南子成为孔子的红颜知己,她对孔子发出这样的感慨:“世人能领悟夫子的痛苦,但很少能领悟到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感到很不高兴,板着脸鄙视孔子。气得孔子只好指天发誓说:“我要不是不得已的话,上天厌弃我!上天厌弃我!”。
子路有自己的想法,就大胆提出。他说,读书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种直率的性格是孔子众弟子中所没有的。
有一次,子路在鲁国一个叫郈的小地方当了个首长,掌权者限百姓在5个月以内开通一条运河。
由于任务重,经费不够,老百姓根本做不到。
子路就自己掏腰包补经费,还运来自己家里的粮食,分给干活的百姓吃。孔子听到后很生气,就让弟子子贡弄翻了百姓们吃的饭,还砸毁了锅子餐具。
子路恼怒地去跟老师吵架,斥责孔子:你个假冒伪善的小人!你嘴里天天叨叨让我们“仁义”,我真去行仁义的事,你却嫉妒反对!行件仁义的事,在你这里就这么难?
孔子说:“子路,你个莽夫,传授你那么多你还是不懂。你供养民众,是爱他们的表现,这是天子该做的。礼法规定,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国境以内,大夫爱官职所辖,士人爱自己的家人,越过范围叫冒犯。现在你爱鲁君统治下的民众,你的仁义超过了范围!你应该做好你分内的事就行了,超过了范围,就侵犯了别人,所以你错了。”
昔仲由为郈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以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反经》
不久,掌权人季孙派使者带话责备孔子道:“先生让弟子给徒役吃饭,是想夺取我的民众吗?”
可是,子路的直率,执拗的性格最终也没有改掉,这为他的惨死埋下伏笔。孔子对此摇头叹息说他 “不得其死” “卫国之乱,子路必亡”。
孔子在出公八年(前485年),来到卫国,他一看卫国形势不对,第二年就返回鲁国去了,倔强的子路在卫国继续做官。
二、子路爱管闲事。卫国的太子蒯聩逃亡后,卫灵公要选择新的接班人。
卫灵公四十二年(前493年)春,垂暮之年的灵公决定让自己的小儿子郢当太子,郢不想当傀儡,坚决不同意。不久灵公归西,南子让公子郢承灵公之意即位,公子郢仍然不接受,他推荐蒯聩的儿子姬辄即位。最终姬辄即位,是为卫出公。
晋国的掌权者赵鞅让太子蒯聩回卫国和蒯聩的儿子夺权。南子听说后,下令发兵击蒯聩,蒯聩只得在城外等待时机。
蒯聩躲到自己姐姐家的菜园子里,他姐姐有个儿子叫孔悝,孔悝握有兵权,而当时的子路就在蒯聩的外甥孔悝那里当蒲大夫一职。
蒯聩试图挟持孔悝以壮大自己的势力来发动政变。
孔悝的母亲支持蒯聩夺位,孔悝却持反对态度。孔悝对母亲有些看不惯,他的母亲在他父亲死后 ,爱上自家的仆人浑良夫,让他受到不好的影响。
蒯聩为了拉拢自己的姐姐,明确支持姐姐的爱情,他允许姐姐改嫁,让姐姐和新姐夫很感动。一感动,二人都当了蒯聩的盟友。
蒯聩继续拉拢姐姐,让姐姐强迫她儿子孔悝也加入。
他们匆匆准备歃血为盟,由于太紧急没找到牛,直接抬来一头猪。孔悝的母亲拿着戈,孔悝的舅舅蒯聩带着五个武士,把正在厕所里方便的孔悝揪了出来,胁迫他登上了立盟约的土台子,一起搞事情。
孔悝的家臣栾宁正在吃烧烤,得知孔悝出事,赶紧一边派人通知子路去解救,一边打车护送卫出公往鲁国逃。
子路大吼一声,飞奔着来到城门口,嗷嗷叫着要进城。
这时,子路遇到了也在卫国做官的同学子羔从城里出来。子羔将城里发生的一切对子路说了,并劝他回去:“城门已经关了,别去了。”
子路说:“我拼命赶来就是要进城呢。”
子羔再劝,子路不听,他意志坚决。
他说:“吃人家的饭,在人家出了事情的时候就要上。”这是夫子说的忠。(如果主子做坏事你也上?就算主子救了你的命,他要让你干坏事也不能干啊)
这时,一个使若正好出城,城门开了一条缝,子路瞅准空当,一下子钻进去,进了城。
子路怒气冲冲找到了蒯聩,用剑指着他:“你赶紧放了我的主人孔悝”。嗜权如命的蒯聩看到子路来拦阻自己的大业,气得红了眼,立刻命令手下的人赶紧去弄死子路。
一阵昏天暗地的厮杀,开头的一幕出现。
其实在那种情况下,子路的进城就是寻死。
卫出公出逃,大势已去,说不定歃血为盟后的孔悝早就和母亲、舅舅站在了一边,毕竟舅舅曾是卫国的储君,他当初的刺杀只是要从淫妇南子手里夺回自己家的权利罢了,他只是被迫逃亡,暂失王位。
再说,蒯聩杀南子是天下都支持的行为,他的太子位又没有宣告被废。而子路只是简单认为蒯聩挟持了他的主子孔悝,他就得反对蒯聩,可是鲁莽的子路没有分析蒯聩是不会杀掉自己的外甥的,他正需要人手,他的姐姐也不允许他杀儿子呀。所以无论在大局势上还是小局势上,子路反对蒯聩都是错误的。
另外,无论是蒯聩掌权还是蒯聩的儿子掌权,或是其家族的任何人掌权那只是人家的家事,子路有必要去管吗?再说,你一个63三岁的老头子了,都过了“耳顺之年”了,在同学的再三劝阻下,还依然往死路上走?可以说,子路的脑子被孔子的一些礼教给灌死了,他缺乏变通,不善于审时度势。
孔子教育子路“君子死,冠不免。”意思是,就算要死了也要保持衣冠整齐”,这就是让人将穿着打扮看得比命都重要,这要是地震来了,泥石流、洪水来了,你还要穿着得体,举止斯文吗?肯定赶紧逃命要紧啊。
再说有些外表衣冠楚楚的人,究竟是个什么人呢?因外表的掩饰让人更加难琢磨了,一些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披着羊皮的狼”、“道貌岸然”…… 的人出现了,这样的人更阴险,城府更深,让人难分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特别是女孩找对象,一个不小心看走眼,将悔恨终生啊。
本性率真的子路让孔子毒害不浅,都死到临头了,还在对孔子错误的教导去愚昧地坚持,他最终的死法成为“肉酱”,还哪来的面子呢?也许他不说夫子教他的那句话,还激恼不了蒯聩和杀手们,要知道,蒯聩是非常恨孔子的,他知道“孔子见南子”对他意味着什么。
孔子大概知道子路的死和自己的教导脱不了干系吧,他心里备受煎熬,再也找不到吃肉酱的任何理由。孔子悲痛欲绝,在子路死后 一年多,孔子也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