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应该听过“高血压危象”这个名词,毕竟它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一只“洪水猛兽”。那么什么是高血压危象呢?

高血压危象,即在某种诱因的作用下,血压在短时间内骤然升高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包括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

高血压危象出现时血压可达多少(高血压危象的危害不容小看)(1)

高血压急症:即短时间内血压急剧升高(Bp>180/120mmHg),伴有器官组织的进行性损害,如心脏、大脑、肾脏、视网膜等,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或不可逆的损害。

高血压亚急症:即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但是不伴有器官损害。

但是仅仅用是否伴有器官组织的损害来区别急症与亚急症不是关键,而患者的血压高低也并不能完全说明其危重程度。是否出现靶器官损害,以及确认哪个靶器官受累,是高血压急症的诊断重点,也决定着如何选择治疗方案,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预后。

高血压危象出现时血压可达多少(高血压危象的危害不容小看)(2)

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由于各种因素如情绪失控、过度劳累、寒冷刺激、精神创伤等的作用下,全身小动脉发生强烈的痉挛,导致血压急剧上升,就会诱发高血压危象。

而高血压急症与亚急症的症状表现是不同的。

高血压危象出现时血压可达多少(高血压危象的危害不容小看)(3)

急性期靶器官的损害注意包括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型心绞痛、主动脉夹层等。

而亚急症通常没有急性的靶器官损伤,但也应该在24小时内给予降压治疗。

由于高血压危象是高血压患者的“无形杀手”,因此在诊断与治疗方面一定要做到及时,准确评估病情后快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高血压危象出现时血压可达多少(高血压危象的危害不容小看)(4)

对于高血压急症,需要快速且平稳地降压,减轻靶器官的受损情况,并且要尽快找出病因。而高血压亚急症则需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调整用药方案,逐渐降低和控制血压。

高血压急症的治疗

一旦确诊高血压急症就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持续监测血压,并且立即静脉给予快速且短效的降压药。在迅速降压的同时,去除引起高血压急症的病因,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阻止或减轻脑心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高血压危象出现时血压可达多少(高血压危象的危害不容小看)(5)

常用的药物有硝普钠、硝酸甘油、尼卡地平、地尔硫卓、拉贝洛尔、酚妥拉明等。

高血压亚急症的治疗

高血压亚急症的患者虽然血压急剧升高,但由于不伴有靶器官的损害,因此一般不需要紧急的静脉给药,立即口服给药即可有效控制血压,但同时也应密切随访,以免转变为急症。

临时可选用的药物包括克托普利、拉贝洛尔、可乐定、哌唑嗪等。

高血压危象出现时血压可达多少(高血压危象的危害不容小看)(6)

除了用药,另外一个不可缺少的措施就是护理。无论是高血压急症还是亚急症,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治疗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一般护理

在急性期,患者应进行绝对的卧床休息,并且将头抬高30°,不要搬动患者,也避免对其造成过度的身心刺激,让其保持情绪稳定。如有必要可给予吸氧。

高血压危象出现时血压可达多少(高血压危象的危害不容小看)(7)

健康教育

① 了解高血压危象的相关知识

包括高血压危象的诱因,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平时要注意避免不良的情绪,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在秋冬等寒冷季节要及时增添衣物,注意保暖。

其次是高血压危象的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烦躁、心悸、胸闷、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少数病人可没有任何的症状表现。如出现上述的症状,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高血压危象出现时血压可达多少(高血压危象的危害不容小看)(8)

② 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上要注意调整结构,宜以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少食多餐,可适当多吃粗粮和新鲜的蔬果,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避免因用力排便而导致血压的升高。

另外要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活动方式可以选择画画、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量以不疲劳为好。

高血压危象出现时血压可达多少(高血压危象的危害不容小看)(9)

结语

高血压会损害人体的健康,还会诱发诸多的并发症,而高血压危象更是一种危急综合征,因此患者在日常要注意控制好血压,规避导致血压急剧上升的因素,同时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遵医嘱用药,加上生活方式的调理,定期监测血压,有效控制、稳定血压,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如果患有会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发病,则需要积极治疗,预防其影响血压的稳定。

#高血压##高血压危象#

参考资料:

[1] 邓慧仪,黄京芳,陈琴. 高血压危象的临床急救与护理[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93-94.

[2]吴冬梅. 高血压危象的治疗进展[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7):7-8,17.

[3]杨莉莉,刘卫勤. 高血压危象的急救与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8):4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