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有基层同志反映,中央一再强调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近来在基层工作中,这一问题的确得到缓解,但在一些地方,形式主义又出现了一些新表现比如,将“红头文件”改成“白头文件”,或不再对文件进行编号等等(8月18日《人民日报》),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关于整治形式主义文件精神?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整治形式主义文件精神(整治白头文件不给形式主义留空隙)

关于整治形式主义文件精神

□郭元鹏

有基层同志反映,中央一再强调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近来在基层工作中,这一问题的确得到缓解,但在一些地方,形式主义又出现了一些新表现。比如,将“红头文件”改成“白头文件”,或不再对文件进行编号等等。(8月18日《人民日报》)

为了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深入基层办实事、办好事,不让形式主义束缚了干事创业的手脚,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治理文山会海,控制发文数量、控制发文字数。然而,个别地方却“变着花样”我行我素。

事实上,“白头文件”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仍然没有走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老路。如果不进行约束、不进行纠正,无疑会成为形式主义的新翻版。治理“白头文件”现象,需要厘清头绪,需要找到“红头文件”变“白头文件”的本质和根源。

所谓的“白头文件”实际上就是“没有抬头的文件”“没有编号的文件”。虽然发布文件也有时间和落款,也有当地有关部门的大印章,但有着“诡异之处”。比如,没有“红头”就是为了减轻责任,没有“编号”是为了不记录在案。有的虽然加盖了公章,而实际上公章也是有猫腻的,比如在单位盖章上做了标记,加个“1”或者“2”等等。

为何有些地方、有些干部如此热衷发放文件?主要还是因为工作中形成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一事当前“三板斧”:开会、发文、督查检查。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是采用的老办法、老传统,用“旧船票”想登上“新客船”,不想出力还想出政绩。

另外就是因为懒惰,对于上级的任务和部署,不愿意调查研究,不愿意深入基层,只想依靠“文件指挥”收获“工作成绩”,把所有的压力都往基层传导。足见这些人是患上了“文件依赖症”。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白头文件”还是“推卸责任”的载体。不出事倒也罢了,一旦出了事就可以说“不是我们发布的”,甚至将责任推给工作人员,撇清自己的责任。而有些“白头文件”往往还是打擦边球的,甚至是违规的。这样的“白头文件”让基层干部愁白了头,不落实不好,落实出了问题还得自己担着。

“白头文件”就好比是使用了“染色剂”,让人看不清本来的颜色。因此,治理文山会海,需要好好清洗“白头文件”形式主义的“染色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