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路西法尔
在关于当代中国的影像中,「东北」始终和别的地方格格不入:黯淡的霓虹在漫漫长夜里浮动,萧条的街市上往来的尽是无业人群,东北人既好勇斗狠又无所事事,放在中国其他地方都不会发生的故事只要背景是东北就会变得合情合理起来……
无论是文艺导演还是短视频博主,长久以来「东北」的影像所支撑的都是这样一种印象。
《钢的琴》
有学者说,在高速现代化的中国,「东北」扮演的是一个另类的他者。与万玛才旦镜头下那个相对汉地而言扮演「异域」的他者——青藏高原不同,东北的他者性体现为「内部的他者」:一个在现代化进程中受挫,乃至在某种程度上未能进入现代的失败「中国」。
东北像镜子一样,以自身的衰落陪衬着现代性在「关内」,尤其是东南沿海的节节胜利。
以「彪学」为代表的「东北亚文化」在网络上兴起的原动力,正是对于这种「内部的他者」想象的征用与颠覆。
1 「彪学」兴起
从字面上理解,所谓「彪学」就是「研究范德彪的学问」。「范德彪」是东北著名演员范伟在电视剧《马大帅》中所饰演的角色。
这是一部反映东北农民工进城的电视剧,赵本山所饰演的主人公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女儿——马小翠而进城,因为在车上被扒走了钱包而失去了在城里唯一的亲戚:范德彪的联络方式,不得已通过拉二胡乞讨等各种方式为生。
《马大帅》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就是马大帅、范德彪这些来自东北乡下的农民如何在城市中一次次谋生,又如何一次次失败的过程。城市夺走了主人公最珍贵的东西——他唯一的女儿,还给他的则是无尽的挫败感。最终这部剧的主人公都回到了自己所适合的位置上,即「老实本分」的乡下人位置。从豆瓣评分上来看,《马大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迄今为止「赵家班」拍摄的电视剧中观众认可度最高的。
有趣的是,相比本剧的主人公马大帅,「范德彪」这个先一步进城、多少已经适应了城市的农民形象,更加受到观众喜爱。范德彪第一次出场时黑衣墨镜,一身「道上」的装扮,正在给娱乐城的小弟们传授江湖规矩,彪哥说得口沫横飞,小弟们唯唯称是。
哪怕这个本业是个厨子的「辽北第一狠人」一遇到真正的黑社会马上就露出了「破定」,被人塞进了酒桌底下,观众们也依然喜欢听范德彪吹嘘他参与的那些并不存在的「恶仗」,讲述那个只存在于他想象中的江湖。
范德彪之所以讨人喜欢,正是因为他满足了观众们对于「内部的他者」的想象。如果说东北人是中国的他者,那么进城打工的东北农民就是他者中的他者。范德彪五吹六哨、信口开河,全都源于他都市边缘人的境遇。
这个有了一些见识的乡下人为自己建构了一套比城里人更加城里人的人设,但他的「破定」又无时无刻不令他破功,提醒别人注意他的他者身份:他就是一个无权无势的乡下人,并不是在城里手眼通天的黑社会。所以当他被大汉揪住时,他只能慌乱地大叫「别抓我骷髅」来提醒对方注意自己的设定。
「彪学」兴起的首要功臣当推B站UP主「德彪的奇妙冒险」。2019年7月25日,「德彪的奇妙冒险」投稿了第一支混剪短片《德彪往事 龙城岁月(辽北第一狠人个人cut)》,为范德彪的影像配上了香港电影《黑社会》的背景音。
这支短片的逻辑和范德彪挨打时高喊「别抓我骷髅」是一样的——既然所有人都知道你吹牛不妨就把牛吹大一点,既然东北人已经被贴上了他者的标签,怎么都甩不掉,那么干脆就把这个标签的意义扮演到底。
《德彪往事 龙城岁月(辽北第一狠人个人cut)》
彪哥不仅仅是一个活跃在辽北地区的狠人,更是香港黑帮和联胜的退役龙头,有着沧桑和传奇的过去。对于现实中被贴上了「懒惰」、「不适应市场经济」、「好勇斗狠」、「喜欢吹牛」等负面标签的东北人来说,这是一种远比声称「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更加有效的自我防御思路。
2 东北蒸汽波
如果仅止于此,那么东北亚文化可能仅仅流于粗陋的恶搞。短短半个月之后,「德彪的奇妙冒险」又投稿的混剪视频《蒸汽波——情迷维多利亚》,结果这支视频的访问量从前一支的数千访暴涨到访问量接近两百万。在这支视频里,「德彪的奇妙冒险」使用了《重庆森林》中的原声,并配合故意做旧的画面,营造出了直通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复古怀旧氛围,格调感伤而忧郁,而不仅仅是单纯恶搞。
《蒸汽波——情迷维多利亚》
「蒸汽波」(Vaporwave)是一种发源于Reddit、4chan等网络社区的视觉电子艺术,结合了八九十年代美国、日本的流行文化元素、赛博朋克和电子摇滚,营造出对纸醉金迷的「黄金时代」的缅怀氛围。
《蒸汽波——情迷维多利亚》和「德彪的奇妙冒险」以往发布的那些混剪视频相似又有所不同:它不再立足于范德彪这个个体对于「峥嵘岁月」的自吹自擂,而触及了八、九十年代一度繁荣、如今却已逝去的东北文化,这种追忆引起了广泛地回响,从而动摇了东北仅仅是中国「内部的他者」这种叙事。
就在「德彪的奇妙冒险」投稿《情迷维多利亚》的同一个月,出身吉林长春的饶舌歌手董宝石在《中国新说唱》第二季复活赛中凭借《野狼disco》一炮而红。
身为「八零后」的董宝石将自己对于家乡的记忆融入《野狼disco》之中:「大绿棒」、「BB机」、身着「皮大衣」的「东北初代霹雳弟」这些符号元素所呈现的并不是一个衰退落后、和现代性无缘的东北,而是一个消费文化曾经高度繁荣东北。
和「德彪的奇妙冒险」异曲同工的是,董宝石也选择了以蒸汽波的形式和香港符号来塑造东北怀旧意象。「德彪的奇妙冒险」所选择的是杜琪峰、王家卫拍摄的经典港片,《野狼disco》中,董宝石则引入了粤语来表达更为抒情的段落。《野狼disco》网络走红之后,香港艺人陈伟霆和董宝石合作,又重新录制了一版新MV,使得这部MV真地变成了「联合制造」。
在九十年代,香港是华语文化圈中现代性的头号代表,不仅傲视东北文化,即使内地最发达的北上广也需向其看齐。而身为现代性「后进生」的东北,却将自身与香港嫁接在一起,这既是对于「内部的他者」想象的反向征用,又是对于这种想象的嘲弄和颠覆,是现代化进程中「输家」对于「赢家」的一记温柔的回敬。
「彪学」和《野狼disco》在2019年同时出现,在中国现代性的叙述上打开了一道裂隙:从九十年代以来,关于东北的大众记忆是连串的创伤——「下岗潮」、人口外流、「投资不过山海关」,对于近年来「轻工业快手、重工业烧烤」的说法,东北人只能无奈地接受。
然而,东北人对于家乡的记忆却并非尽然如此:在计划经济的最后岁月,国有工人「大下岗」之前,东北曾迎来过一段短暂的畸形繁荣,以香港电影为代表的消费文化风靡一时,迪厅成为年轻人聚集的娱乐场所,「德彪的奇妙冒险」和董宝石所追忆的就是这段快乐时光。
东北蒸汽波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于现实中鄙视链地简单上下颠倒,它所缅怀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真实存在过的。
3 人情东北
2020年中,由歌手柳爽创作的歌曲《漠河舞厅》再次引发了一波网络上的东北怀旧浪潮。
《漠河舞厅》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柳爽在漠河采风时发现的故事:一位老人的妻子在1987年的兴安岭大火中不幸遇难,这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再未续弦,因妻子生前爱跳舞,老人经常来舞厅独舞,三十余年不曾改变。
老人的故事非常简单,柳爽的采风过程仅用了五分钟。但它所传递的爱情观:对伴侣至死不渝的忠诚,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变得弥足珍贵,就像舞厅这种日渐凋零的娱乐方式一样,指向一个逝去的年代。
在歌迷中董宝石的昵称是「老舅」,据说这个昵称直接源自《马大帅》中的范德彪——在剧中范德彪也是马小翠的老舅。在家庭文化中,老舅是最年轻的长辈,也是父母之外与孩子关系最亲密的人。当吴老板向范德彪流露出对马小翠的好感时,一向不靠谱的范德彪做出了一番令人动容的表态:
「我从一个老舅的角度讲哈,你是想明媒正娶啊,还是想交个女朋友、情人啥的?你要是就是交个女朋友,咱就是要饭,咱不在你这儿蹭饭,知道不?」
在舆论中,东北文化中「重人情」的一面往往被视作一个负面标签,批评者或者指东北人不遵守市场规则、喜欢拉关系,或者指这种人情本身虚伪,看重人情并不能全归于「封建遗存」,也呼应着人性深处对于亲密关系的本能渴望。
网络东北怀旧浪潮不仅仅是属于东北人的,任何地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失意者,都可以从怀旧文化中获得慰藉。就像「彪学家」所常常说的:「或许每个人都是范德彪」。「范德彪」就像贴吧年代所流行过的「屌丝」一样,是一种自我解嘲、自我防御的身份。
不同的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范德彪」更加乐观豁达。比起愤世嫉俗的「屌丝」,「范德彪」更像是一个不倒翁,任凭生活如何捉弄也能荣辱不惊。
从2019年11月之后,「德彪的奇妙冒险」所制作的视频点击量便再也没有达到过百万级的点击,此时距离「彪学」的兴起仅两个月的时间。与其说「彪学」迅速过气了,不如说「彪学」泛化了。
东北蒸汽波所创造的那种「新」东北怀旧意象正在为网民所接受:东北并不仅仅是一蹶不振的废土地带,东北也有过繁荣;东北人的价值观念也并不是现代性之外亟需淘汰的落伍之物,反而对于过分强调效率的现代观念有着纠偏作用。这其中有几分「当年也曾阔过」的廉价自我安慰,但也蕴含着新主体性生长的可能。
东北亚文化在网络上的「文艺复兴」使得长久以来关于「内部的他者」的想象出现了松动的迹象,但松动之后,究竟是倒向廉价的精神胜利法还是成为超越「赢家」/「输家」二分的现代性标准,形成触发新的现代性想象的动机,尚需时日加以检验。
在新主体生成的过程中,文艺也可以成为助产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