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语录: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大商所将继续在中国证监会的坚强领导下,多措并举做好农业初级产品保供稳价工作,稳住农业基本盘,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找准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助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收增收——大连商品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于力,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大连期货协会副秘书长?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大连期货协会副秘书长(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于力)

大连期货协会副秘书长

精彩语录:

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大商所将继续在中国证监会的坚强领导下,多措并举做好农业初级产品保供稳价工作,稳住农业基本盘,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找准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助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收增收。——大连商品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于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总体以小农经济为主,抗风险能力较弱。期货市场作为现代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和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要素市场,凭借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基础功能,能够有效提高涉农产业抗风险能力,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于力表示,期货市场是国民经济和产业运行的“晴雨表”,能够反映市场未来预期价格。通过参考期货价格进行现货贸易,能够有效减少上中下游议价成本,特别提高了农户的议价能力。宏观管理部门也可据此预判经济发展走势,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优化完善粮食补贴政策、重要大宗农产品收抛储体系及动态调控体系。

期货市场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稳定器”,有利于降低各涉农主体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产业链主体可以利用期货、期权工具实现从生产、流通到销售全产业链的风险管控,保障种粮卖粮收益、稳定生产经营、保障粮食安全。期货市场可以促进种植结构优化调整,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引导农业要素合理流动。一方面,广大农户可根据期货市场远期收获期的作物比价关系,降低生产的盲目性,合理规划种植结构,在粮食总量稳定的情况下,达到品种间、年际间均衡。另一方面,交割质量标准的设置促进了高标准农产品的生产,交割区域升贴水的设置引导了现货库存由价格洼地流向高地,交割库的设置则吸引了相关产业资源向交割库周边集聚,引领农产品高质高效生产流通。

背靠东北“大粮仓”、起家于农产品践行中国特色期货“支农支小”

于力表示,大商所背靠东北“大粮仓”、起家于大豆、玉米等农产品期货,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主要在新产品和新工具推出、“保险 期货”模式、对口帮扶与多点推进三方面采取了行动。

首先,新产品、新工具次第推出,已上市品种功能逐步发挥。在2021年1月8日上市的生猪期货,在服务养殖企业有效应对猪周期下行冲击、稳定生猪供需预期等方面初步发挥了作用;今年8月8日,豆一、豆二、豆油期权的上市为服务提升大豆和油料产能再添风险管理利器。

此外,大商所通过实施“一品一策”,不断优化品种合约规则和交割库布局,推动产品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水平匹配平衡。今年以来,大商所先后优化鸡蛋期货交割结算相关规则、调整生猪期货交割区域升贴水。

目前,豆一、豆二、玉米淀粉、粳米、鸡蛋、玉米、豆粕7个品种已实现连续活跃,豆油、棕榈油、豆粕等品种的套期保值效率达到90%以上。

其次,通过“保险 期货”模式有力促进中小农户有效衔接大市场,践行中国特色的期货“支农支小”服务。最后,坚持对口帮扶与多点推进相结合。面向甘肃省秦安县、四川省金阳县等对口帮扶地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00余万元,通过教育帮扶巩固“智志双扶”工作,通过消费帮扶为农民纾困解难。同时,打造“成长计划”人才振兴项目、“一村一幼”幼教点辅导员项目、“暖冬行动”等帮扶品牌,扩大帮扶示范效应。以“暖冬行动”为例,大商所计划在2021-2025年间实现金阳县域内209个幼教点约8700名幼儿人人有冬衣。

上半年立项158个项目引导“保险+期货”常态化发展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7年提及“保险 期货”,提出持续优化“保险+期货”试点模式,进一步从“提质”的角度明确发展方向。

于力表示,大商所从服务大豆扩种和生猪保供稳价出发,投入 3.04 亿元,以“一个额度分档、两个品种聚焦、三个地区专项”为思路,设立养殖分散项目、生猪专项、“大豆振兴”专项、大连专项、新疆专项和西藏专项6个板块,并提高品种专项项目保费自筹比例要求,引导“保险+期货”常态化发展,今年上半年最终立项158个项目。

截至2021年底,大商所累计“保险 期货”模式投入约9亿元,引导70家期货公司、12家保险公司、10家商业银行开展了603个“保险 期货”项目项目覆盖玉米、大豆、生猪等品种现货量1866万吨、种植面积2892万亩,惠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近160万农户,其中包括250个原贫困县的50万余贫困户,总计赔付12.65亿元。

于力表示,2019年起,大商所通过县域覆盖收入险项目为“保险 期货”纳入政策性保险体系奠定基础。3年间,分别在8个玉米和大豆主产区开展了44个县域覆盖项目,共实现赔付约6亿元。县域覆盖项目规模大、对项目管理要求高,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推广“保险 期货”模式。

从2016年到2021年大商所保费补贴比例74.02%降至37.86%保费补贴比例的降低意味着政府、农户等各方保费自筹比例的提高,对多方参与度的调动作用凸显,多地政府已为“保险 期货”出台专门政策并配套专项资金支持,为政府完善补贴政策、改进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积累了经验。

此外,大商所的“保险 期货”项目由种植业向养殖业扩展。2021年开展的111个生猪分散项目累计实现赔付1.7亿元,在生猪价格下行阶段,有效保障养殖户收益和养殖积极性,有力支持生猪保供稳价相关工作。

于力指出,“保险 期货的风险管理和收入保障属性契合了新型农业主体土地规模经营的需求,除交易所支持项目外,近年来商业化保险 期货项目的发展壮大也为该模式的长效、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保险 期货”模式发展仍有制约因素未被纳入再保险范围

在“保险 期货”七年来试点和推广的过程中,能否实现较高的保险保障水平,合理的风险转移成本和标准化的推广能力,是实现“保险 期货”可持续发展和大规模推广的关键,也是最终实现这一模式能否真正保到农户心坎上的关键。

于力认为,目前“保险 期货”模式发展中仍有一些制约因素。首先,尚未形成财政常态化补贴机制。从国际经验看,农业保险维持较高保障水平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稳定的财政资金支持,例如美国,农民保费的60%以上来自政府。从大商所过去6年的项目情况看,财政资金平均支持比例约27%,有一定提升空间。

其次,未被纳入再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现阶段,各保险公司均采用向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购买场外期权的方式进行风险转移,然而目前这一方式尚未被列入统一的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范围。若能将这一过程机制化,明确其再保险属性,将进一步扩大“保险 期货”应用面。

最后,产品设计标准化水平有待提升。当前,同一品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风险保障需求下,产品的保障时间、目标价格、保险费率和理赔条款等存在差异,若在产品设计中可以选取相对稳定的保险条款,统一进行保费费率厘定或设置费率执行上限,则可以进一步实现模式的可复制,有利于模式大范围的普及。

找准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助力增产增收

今年8月1日,我国期货和衍生品领域的“基本法”正式施行。该法补齐了我国期货和衍生品领域的法律“短板”,为促进规范行业和市场发展,保护投资者权益,推动市场功能发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于力表示,目前,大商所已完成干辣椒期货和乙醇期货合约规则的整体设计方案,将继续推动实现大宗商品与中小宗商品分别定位,传统品种、战略品种与新兴品种共同布局,通过“小品种”写好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文章”。

在符合市场规律和做好风控的前提下,充分进行现货市场调研,扎实做好干辣椒、乙醇期货上市准备工作,持续推进茶籽茶油、果葡糖浆、原木期货研究,加快温度指数衍生品研发。于力说道。

此外,大商所还将顺应现货市场变化,不断优化已上市品种合约规则和交割库布局,完成胶合板合约规则优化方案,研究调整玉米交割质量标准的可行性,在生猪、鸡蛋、玉米、豆粕、豆油等品种的交割区域内,特别是仍未设交割库的交割区域,推进具备条件的企业设立交割库,释放市场承接相关产业风险的活力和能力,让大品种成为大产品、服务好大农业。

为拓展“大商所农保计划”服务模式,大商所通过与地方政府的联动,优化资金支持比例,增强“保险 期货”的可持续性与可复制性。通过“大商所企风计划”为涉农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提供“试验田”。与此同时,继续加强信息、培训的下乡工作,让广大农户更好了解并利用期货市场。

大商所还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综合运用产业帮扶、教育帮扶、消费帮扶等措施,巩固对口帮扶地区的脱贫成果,以“品牌性”项目深化期货市场帮扶路径,突出期货市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于力指出,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大商所将继续在中国证监会的坚强领导下,多措并举做好农业初级产品保供稳价工作,稳住农业基本盘,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找准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助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收增收,以更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文源自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