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为统一财经和稳定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陈云在推进经济改革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锐意改革,率先支持并大力推动农村改革;他实事求是,成功领导中国国民经济再调整;他与时俱进,大胆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中要有意识地发挥和扩大市场调节作用;他高瞻远瞩,积极探索符合实际、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周末读史陈云支持包产到户?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周末读史陈云支持包产到户(周末读史陈云支持包产到户)

周末读史陈云支持包产到户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为统一财经和稳定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陈云在推进经济改革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锐意改革,率先支持并大力推动农村改革;他实事求是,成功领导中国国民经济再调整;他与时俱进,大胆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中要有意识地发挥和扩大市场调节作用;他高瞻远瞩,积极探索符合实际、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支持包产到户

推动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1978年11月,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决定把田分给各户,即实行包产到户。但是,这一做法却不符合当时中央一些文件规定。一时间,包产到户面临很大压力。早在1950、1960年代,陈云就曾提出放宽农村政策、发挥个体生产积极性以搞活经济的主张,甚至还设想用分田到户的办法来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但却受到了错误的批判。

陈云认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提高农产品产量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办法,而包产到户正是这样一种好办法。因此,对于包产到户,陈云非常认可。1979年6月18日,陈云出席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会议休息期间,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与陈云就安徽一些农村搞包产到户的情况进行了交谈。正是在这次谈话中,陈云对包产到户作出了“双手赞成”的表态。

关键时刻,陈云的一句“我双手赞成”,让万里定了心,也让包产到户开始在阳光下试行。到1981年底,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90%以上的生产队中得以确立。1982年1月1日,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至此,包产到户得以合法化,农村改革的大势也随之确定。

实行包产到户,说到底,是经济管理体制的一场根本性的改革。对此,陈云曾说:“目前搞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它的意义不亚于私营工商业的改造……体制改革,农业先走了一步。”事实证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路子是对的,在当时,坚决主张和支持搞包产到户的陈云,在这个问题上是有远见的。

力主综合平衡

成功领导国民经济再调整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开启之前,陈云还成功领导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国民经济调整,为我国经济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奠定了基础,更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文化大革命”结束两年间,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但与此同时,经济工作中也刮起了一股大干快上、急于求成的冒进之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这样一种倾向,势必会影响接下来改革的进程。正如陈云所言“站稳以后的前进是更踏实的前进”,在觉察和深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陈云多次提出要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再进行经济改革。他认为,只有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调整过来,使整个国民经济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在一个健康稳定的运行基础上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

早在1978年7月召开的国务院务虚会上,陈云就主张国民经济“要搞好综合平衡,国内工作要跟上,不然又会出现新的混乱”。1979年3月14日,陈云和李先念联名致信党中央,强烈建议:国民经济“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长期看来,“国民经济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一周之后,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初步形成了关于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决策。同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肯定了陈云的调整思想,明确规定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但事实上,这时候全国从上到下快速发展经济的心情仍然极为迫切,而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就意味着改革的某些方面要后退,因此,调整方针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坚决的落实。到1980年底,不仅基本建设规模没有降缓下来,财政收支还连续两年严重赤字。

严峻的现实,让陈云更加睿智冷静,也更加笃定:调整国民经济,势在必行。为使调整方针得以全面落实,陈云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一方面,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陈云对宝钢等特大项目的进退取舍进行了客观合理的论证。另一方面,陈云还不断研究国情实际与建设规模、利用外资与国内配套、速度与效益等辩证关系,从而对有碍于调整的诸多错误认识作出了正确回应。最终,在陈云的执着探索和亲自指导下,调整方针得以有效贯彻。1983年,我国提前两年完成了1981年至1985年五年计划目标,这就为十二大以后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着眼市场取向

深入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是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作为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领导者,陈云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可以说,陈云是最早从理论角度将市场经济纳入社会主义经济范畴的领导人。他曾在1950年代就提出:“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改革开放后,陈云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又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思考。

1979年3月8日,陈云写出了一份系统探讨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提纲。文中,他直戳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因此,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后的经验和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陈云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要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两个部分。“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实际上计划与市场这两种经济的比例的调整将占很大的比重。”陈云在这份提纲中阐述的意见,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是党内最早的以文字形式论述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文献,为经济体制改革要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方向作出了战略性的指导。

此后,陈云还生动地把市场和计划的关系比作鸟和笼子,即是说:市场不能脱离开计划的指导,市场调节必须在计划许可的范围内运行。因此,社会主义经济还是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陈云的这一提法,虽然与此后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不同,但它冲破了一直以来计划与市场非此即彼的传统观念,创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导,中国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也正由此而起步。

强调活而不乱

确保经济改革积极稳步向前

尽管陈云在1980年就不再兼任负责经济工作的副总理,但他始终心系经济体制改革,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经济要协调有序发展。

陈云认为,关于经济改革,首先要处理好积极改革与稳步改革、搞活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这样做,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使改革成功。陈云指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这绝对不是不要改革,而是要使改革有利于调整,也有利于改革本身的成功。”

1982年12月,陈云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市场搞活经济的政策。但同时,陈云还未雨绸缪地指出:“我们也要防止在搞活经济中,出现摆脱国家计划的倾向。”因为“计划是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搞好宏观控制,才有利于搞活微观,做到活而不乱”。这一建议,高瞻远瞩,意义重大,从全局角度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护了航。中国改革开放风雨峥嵘40年,宏观经济形势基本走稳,没有出现大的风浪波折,这与陈云一贯的谨慎态度和稳重主张是分不开的。

在探索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陈云非常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破解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并适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对策。例如,陈云认为,“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因此,他积极谋划对外开放的具体路径,大胆提出要到国外投资办厂的建议,为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开放结构产生了积极作用。再比如,陈云对环境保护也有前瞻性的认识,在经济改革一开始,他便提出经济要发展,环境更要保护的战略策略。他的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作者:聂文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