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萦千年的探月之路、贯通古今的丝绸之路,到百年峥嵘的复兴之路……路,始终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无尽的渴望。它连接着遥远的过去和未知的将来,也连接着脚下的土地和无穷的远方。人有前途之路,有无尽远方。学校亦是如此,从1909年到2022年,从创立之初到百十三载风华,兰州大学始终行进,大步向前,以坚定的步伐,走出一条浩浩汤汤的至公之道,走出一条奋斗一流的兰大之路——
这是一条风雨之路
路,意味着未知,意味着挑战,但也意味着无穷的希望。一路上,势必会有风雨伴随,但勇者无畏,它以气吞山河的豪情和凌云山海的姿态,披荆斩棘,奋勇前行,最终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兰山苍苍,河水泱泱。横亘千古的山川和漫延华夏的黄河见证了兰州城的发展,也见证了坐落于山麓河畔的兰州大学的风雨历程——
1909年9月17日,《甘肃教育官报》载:“甘肃官立法政学堂成立”。
从1909到1949,30年光阴,学校几易其名——从最初的甘肃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一直到如今的兰州大学,却从不改育人初心;它经历时代风雨的洗礼,终磨砺出“自强不息”的品格,涵养出“独树一帜”的风骨。
风雨之路上,兰大人肩负起时代的重任。1946年,时任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以“不可为之而为之”的精神,聚名师贤才、兴建校舍、购置图书设备,创建起拥有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和兽医学院的国立兰州大学。1959年,时任校长江隆基培养兰大“三风”——校风、学风、教风,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兰大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居功至伟。
在漫漫行程中,有前贤开道,有名师指路,后辈英才自然纷涌而来,他们用坚实的步伐,踏出一条宽广阔远的至公之道。1949年,国立兰州大学更名为兰州大学,与全国众多高等教育学府一同,肩负起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此时的兰大名师云集,馆藏丰富,吸引着无数年轻学子奔赴金城,学得真识。
岁月悠悠,时光辗转,奔腾的黄河水一路向前,奔向远方,奋进的兰州大学亦是一路高歌,蓬勃发展——
心向“一流”,兰大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2022年,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四个学科再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注重学科内涵发展是新时代高校的战略选择,兰大循着“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构建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拥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百年沧桑变幻孕育春华秋实,百年风雨兼程铸就辉煌历史。诞生于时代的风雨之中,兰州大学却无惧风雨,坚守至公之道,一路高歌引吭,大步迈向时代的前沿,走出一条无惧风雨的兰大之路。
这是一条初心之路路,意味着奔赴,意味着远别。去往远方的路上,有人忘记理想,有人丢弃本性,但智者无惑,它秉承着来时的初心和信念,坚定而执着地行进在这条路上,虽道阻且长,终行则将至。
黄河东去,不舍昼夜。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兰大也从未改变奋斗为国家的信念,秉承着为国育才的初心,兰大人牢记使命,坚守奋斗,默默践行着心中的那份担当和信念,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把文章写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老一代兰大人胸怀家国、坚守兰州,凭借满腔的报国热情,以非凡的毅力和智慧,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开创出一个个国际领先的成果,创造了化学“一门八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
地理与地貌学家李吉均院士以梦为马、勇踏冰川,对黄河、长江的起源,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中国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与学生秦大河、姚檀栋、陈发虎四人创下“师生四院士”的学界佳话。
现代草业科学开拓者任继周院士潜心草地农业教育研究,创建了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创立的草原分类体系,是现在唯一可用于全世界的草地分类系统;他提出的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被国际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
中国细胞生物学的奠基人郑国锠院士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植物组织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等细胞工程研究,并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细胞生物学本科专业,为中国的细胞生物学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依次为李吉均、任继周、郑国锠院士)
中国胃镜之父杨英福教授首开我国胃镜应用研究,用留学带回的沃尔夫·辛德半屈式胃镜开展了国内第一例胃镜检查术,让兰大消化系疾病诊疗、尤其是胃镜的诊断治疗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中国当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赵俪生教授历史研究独树一帜、冠绝群伦,在农民战争史、土地制度史、文化史三个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依次为杨英福、赵俪生教授)
……
正是这些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创造了一个求真笃实的科研环境,沉淀了兰州大学独有的特质与精神,也为后来人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今天,兰大科研人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国家重大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文物考古、生态安全、旱地作物、青藏科考,兰大人服务于国之所需;人工智能、嫦娥探月、激光雷达、多肽药物,兰大人执着于科研探索;科技创新的步伐,在兰大永不停止。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周又和教授团队用3D打印“独家浆料”突破轻质超导块材制备的国际难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斌教授团队研发的“一种脑电与温度相结合的抑郁人群判定系统”荣获中国专利金奖 ;新冠疫情爆发后,兰州大学黄建平教授领衔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发布了全球首个新冠疫情预测系统获得了钟南山院士点赞:“相当可靠!”
坚守百十三载自强不息,奋斗新时代独树一帜!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兰州大学秉持顶天立地做科研的誓言,发扬特色优势,抓住时代机遇,在科研关键领域贡献出兰大智慧,为区域社会发展贡献兰大力量。
这是一条奋进之路路,意味着机会,意味着梦想。踏上征途,远方便在脚下,纵然前路未知,但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强者无敌,它勇毅坚韧,无惧挑战,以激荡奋斗的豪情奔向一流目标。
煌煌学府,巍巍百年。从1909年的育人学堂,到2022年的一流高校,兰州大学用百年时光,走出一条求索创新、奋进一流的兰大道路。今天,兰大人仍在这条路上不断向前迈进着——
固本强基,转型升级。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教融合培养特色, 发挥一流学科优势,推进学科优势向专业优势转化、人才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完善一流育人体系。
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学校紧盯国际学术前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借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意见,以文理农为基础、以医工为两翼,前瞻性谋划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水平。
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力争到 2030 年,办学水平和质量实现质的飞跃,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学科数量明显增加,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学校总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在求索创新、奔向一流的路上,离不开一流师资队伍的支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兰州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培植人才成长沃土,以“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稳培引用协同打造人才高地。2021年,周又和、黄建平2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校23人入选国家人才工程;105名教师加入兰大大家庭,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扎实。
奋进一流之路,也离不开青春学子们的拼搏。名师荟萃的兰大,英才辈出,42万余名校友从这里走出,他们以浓郁的家国情怀、独特的坚守奋斗,赢得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迈向一流的征程中,兰州大学矢志创新,求索进取,一代代兰大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走出奔向一流的兰大之路。
巍巍上庠,伫立东方。从时代的风雨中走来,兰州大学怀着科研报国的初心,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求索创新,自强不息,走出一条独树一帜,迈向一流的兰大之路。
今天,在积石堂前,在萃英山下,无数兰大人依旧发扬着前辈们树立起的奋斗精神,依然在坚定前进,只因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关注“兰州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关于“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兰州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兰州大学官微、兰州大学官网、每日甘肃、新华每日电讯、光明学人、兰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