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煤球青年。

一个85后,酷爱解读《天道》与《天幕红尘》。

每日一更,喜欢的话,请点个关注。

《天道》解析,全网首发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天道》五台山论道白话文解读(天道解义五台山之行)(1)

五台山精妙的对论,堪称全局最精彩的部分。里面对于佛法精深出的表达,即便是有一定佛法基础的人,都无力去理解。

丁元英与韩楚风的五台山之行,超脱了世人意义上的烧香拜佛的真义,不为求财,不为求寿,只为一个解而来。

人生能活到如此境界,确实不枉此生。有此信念,有此心念的人,与智玄大师的对话,断然不是些迷信之语,定是些真实语,非顿悟者不可懂!

一切都是从因缘而生,无缘便不可成。善缘是缘,恶缘还是缘。

看似胜算在手,也不过是赖着痞性强说。

1

不为求财,不为求寿,只为解而来

当年六祖拜见五祖,五祖问六祖,为何而来?为求财,为求寿?

六祖回答:“不为求财,不为求寿,只为作佛而来。”

丁元英与韩楚风此行五台山,也并非为求财,求寿而来,只为一个解而来。

从一首偈子引出与大师相见的因缘,从何谓真经的对答,试探丁元英的学识高深。每一段都堪称精彩绝妙,对读懂之人,都是能受益匪浅。

“所谓真经,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之知。”

《天道》五台山论道白话文解读(天道解义五台山之行)(2)

出离对错,出离迷信与正信的区别,方才真正有了当下这样的见地。

出离了对立,才真正见到当下。

五台山的讨论,是见当下,见心性的,对于普通人而言,参悟这样的内容确实困难。能见到的,便是拿着十万进香求见大师,都未能与大师得见一面。最后却只凭一首诗,就得与大师相见之缘。

一首诗,竟胜过了千金!岂不妙哉!

之前写五台山论道,更多是以佛法解读得维度审视。可当站在当下维度再看,所见所思量,才知道韩楚风与丁元英去五台山规格之高,对于普通人而言,既是神话。

曾有读者告诉我,豆豆写《天道》小说下的背景年代,当年的二十万,相当于现在的近百万。

我当时看到这个信息很震惊。当年的王庙村还有人在为了如何脱贫,如何过上好日子而发愁,必要在承受贫困所带来的苦,韩楚风与丁元英这样的阶层,已经是带着二十万的现金来五台山拜佛了。

有了这样的对比,韩楚风与丁元英聊了什么就不那么重要了。

不论他们聊了些什么,站在普通人的维度,无非都是一个对错,是非的决断,可即便依着这个决断,就真能见佛了吗?见自己,见本来了吗?

都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所对应如此高的标准,自然不是烧香拜佛的境界可以参悟的。

这便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人解读《天道》的内容,首先都会绕开五台山的论道内容,而是在其它部分下功夫。

《天道》五台山论道白话文解读(天道解义五台山之行)(3)

五台山论道的内容,没有给大众的思辨留下任何强行解读的成分,只剩下当下承受。

思辨在这里都是多余的。只是这个思辨不是大众所认为的思辨。

真相呈现的当下,非是大众所期望的当下。

破译更高层次的思维密码,是明了更高级的社会真相。

能承载这样的真相,才能写出这样的真相,每次读到五台山论道,都会对豆豆的学识无比赞叹。

在那个时代能具有这样一番深刻认识,如果想有一番作为,是易如反掌。

这便是众生所期望的名利,前途,出路。

烧香拜佛是一种追求,参禅悟道也是一种追求。原理设置相同,不等同作用也会相同。

2

一个心安的本来,也是能做的便做了

智玄大师谈论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是竞争。而竞争必然会有弱肉强食的规则。

丁元英的这个心安,是合不合佛法的心安,不是事情可做与不可做的心安。

既然是合了国法,又合了佛法的事情,边界之外的事,就是众生该操心的事情了。

众生价值观的不相同,必然引起不同价值观的对立,而对立之下的结果,是对真相,人生意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认识。不同人生的经历,与原生家庭所给予对于生存与真相的延申,反应到社会便是不同命运的悲欢离合。

丁元英的心安与否,对于大众而言意义并不是那么重要。丁元英心安的作用,是管丁元英心安的用。大众并不适用这样的作用。

各取所需,各为所用的当下,已经无需统一看法,统一立场。

不同的用,体现不同的所需,不同的立场,体现不同的当下。

价值观不必非要兼容,人生的定义不必非要相似,善恶对错的标准,因标准而划定,非是个人好恶的标准为标准。

《天道》五台山论道白话文解读(天道解义五台山之行)(4)

迷则众生,悟则净土。差别就在此处。

知识与道理的量化极限,未必能给大众找到一个心安的所在,做到觉到,才能体现这种作用。

不论什么样的观点,落在实处都是谋求发展的观点,谋求自身发展的作用,一切处,都是归结于这里。

迷与悟的区别,最终也是要落在人生大道上的迷与悟的差别。

不夹杂任何私心杂念。

看红颜知己就是红颜知己,看摩登女郎就是摩登女郎。

五台山之行,是见性,见心,见世间法,见真经。

明了该明了的,便不会执迷当下所痛苦的,体悟无常真谛,便不会再心生贪恋。

明了,便是放下。

《天道》的作用也是尽于此。诸法皆有因缘注定。

落在实处的理,便是管用的理,能给自己指点迷津的理,便是真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