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 刘娥
《大宋宫词》最近也在播送。今人一看该剧主角是刘娥,第一反应就是这是来给反派洗白的,毕竟在传统认知上见到真宗皇后刘娥出场,就知道这女人是个大反派。但历史上的刘娥并非那么邪恶。今人对刘娥的坏印象几乎全部源于《包青天》系列中的“狸猫换太子”案。“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可谓耳熟能详了,但是这个故事怎么来的?其实它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一、狸猫换太子的初现“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直接出现于清代石玉昆的小说《三侠五义》。那么《三侠五义》的“狸猫换太子”又源自哪里呢?
元代写的《宋史》在《后妃传》的《献明肃刘皇后(刘娥)传》和《李宸妃传》中记载了一个真实的历史,辰妃李氏原是当时的贵妃刘娥的侍女,之后李氏和真宗有染,怀孕后生下了真宗唯一的儿子赵祯,就是后来的仁宗,刘娥随即将赵祯收为己子。仁宗继位后,李氏“未尝辩解”,也就是没敢告诉皇帝自己才是他亲妈,而当时又是刘娥摄政,群臣畏惧太后权势,也不敢告诉皇帝真相,“终太后世,仁宗不知自己生母”。直到刘娥死后,才有人告诉仁宗真相,仁宗懊悔不已,开李氏之棺,瞻仰生母遗容并寻找其死因,发现生母面容如生,也没有中毒迹象。随后仁宗“下诏自责”,并追封李氏为太后,祭祀时同刘娥地位平等。
影视剧中的李妃
《宋史》的记载基本厘清了两个史实。第一,刘娥的确占有了李氏的亲子。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封建时代,父亲的正室才是嫡母,当时真宗的后宫中实权一把手就是刘娥,而仁宗的生母李氏连名分都没有,连妾都不算,所以真宗唯一的亲子被寄养在名分高的刘娥名下完全没问题。第二,李氏没有中毒,完全是自然死亡。这点还可以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得到证实,李氏就是在刘娥的关怀下取得名分,并不断被提拔,刘娥还特意设置了正一品宸妃的头衔,让她风风光光。
二、故事开始走样本来,仁宗认生母一事没啥大问题,但问题就在追认之后,刘太后摄政时期的宰相、太后党吕夷简,以及知道真相,但在给李辰妃的谥文上只写了宸妃“生女一人,早卒无子”的晏殊,二人突然全被罢免。接着翰林孙抃上了《进祔李太后赦文》,仁宗看了之后一连几个月心情忧郁、天天垂泪,可见仁宗对已死的刘太后内心已是不满,以至于仁宗的亲信范仲淹都来劝导仁宗说:刘太后还是功多过少,“宜掩小过以全大徳”,不要过分株连。
吕夷简
元代的文学爱好者抓住仁宗开棺这一点,再连同仁宗认母后的政治波动,八卦心瞬间被激活,随即仁宗认母的故事就开始走样。
元代著名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首开“狸猫换太子”故事先河。在剧中,宋真宗朝,真宗临幸了李美人,李美人产子,执掌后宫的刘皇后为了防止李美人权势反超自己,就命令宫女寇承御(寇珠)暗害皇子。寇承御不敢杀害皇子,就先将他扔到金水桥下,突然皇子浑身烟雾缭绕,寇承御害怕,马上求助太监总管陈琳。陈琳将小孩放进食盒,避开了刘皇后的盘问,将孩子送给了南清宫八大王(楚王赵德芳)收养,取名赵祯。十年后,楚王送赵祯入宫,刘皇后见赵祯生疑,就阻碍赵祯和真宗见面,又拷打寇承御,寇承御撞柱而死。又十年,赵祯继位,陈琳说出真相,赵祯遂将刘太后打入冷宫,将被所有人冷落的李美人奉为生母太后。
寇承御
《抱妆盒》首开仁宗认母的宫斗先河,将历史上正常的转寄关系改为刘后狠毒、贪恋权势,仁宗的悲剧是典型的宫斗产物,突出寇承御、陈琳等忠烈形象。这是最早的以仁宗认母为背景的演绎,确立了以后“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几个样板,即食盒救子、刘后拷御(刘太后拷问寇珠,寇珠抵死不招撞柱而死)、仁宗认母三大剧情。
三、包公的加盟到了明代前期,明人对包公很是尊崇,所以在《抱妆盒》基础上出现了明传奇小说《新刊全相说唱足本仁宗认母传》,这是“狸猫换太子”的一个升华版故事。这里面包公成了主角,而且出现了“换”。《认母传》里,太监总管陈琳被改为李妃的太监张院子,寇承御和赵德芳的剧情被删除,增加了和奸臣一同谋划以刘后之女换李妃之子的刘后太监郭槐。和《抱妆盒》不同,《认母传》没有了皇子出宫情结,而是李妃之子直接被换成了刘后之女,李妃之子就被刘后当做孩子。李妃则被打入冷宫,哭瞎双眼。仁宗登基,李妃遇到包公诉冤。然后包公三审郭槐查清真相,叛刘后绞刑,经李妃求情后,二后共存。
包拯
到了明代中后期,戏曲流行,所以仁宗认母又成了绝好的剧本,又因为明代中后期太监权势大,所以塑造陈琳这种忠心的太监也算是给当朝太监马屁,因此寇承御、陈琳等人也再次登上剧本。这样明代基本确立了包公和换太子的情节。
四、狸猫的加盟清代可谓小说盛行期,自然对传唱了几百年的仁宗认母也有升级。最先就是加入了武侠元素。清代传奇小说《正昭阳》中,加入了李妃产子后,郭槐换子并摔死女婴嫁祸李妃的剧情;真宗在寇准死谏下,将李妃发配皇陵;刘后派人火烧皇陵,想要杀死李妃;李妃被江湖侠士巩折天夫妇救走,隐姓埋名;仁宗朝,刘太后派雷先春刺杀仁宗,经包拯帮助仁宗搞清真相,最后刘太后自杀,仁宗迎生母返朝。
京剧《狸猫换太子》
清代对仁宗认母最大的变动就是狸猫加盟了。过去都是说刘后以女换子,但到了清代,清人得再丑化刘后,就将之变为以狸猫换皇子,这个故事首先出现在《万花楼演义》中,故事说真宗去澶渊抵御契丹的时候,刘后主导皇宫,将生子的李妃邀请到昭阳宫游玩,并趁机以狸猫换皇子,郭槐则要淹死皇子,幸得陈琳相救,随后故事类似,就是仁宗登基,包公伸冤。但不同之处在于,仁宗迎回生母后祭天祷告,李妃双目复明。
宋代皇子
到了《三侠五义》这里,终于出现了最完整的“狸猫换太子”:真宗的刘皇后和李妃同时产子,刘后的太监郭槐暗中通过接生婆用剥皮狸猫替换了李妃之子,寇承御和陈琳通过食盒将被调换的孩子送出宫,送给八大王抚养;李妃则流落民间,双目失明。六年后,被立为太子的刘后之子病死,真宗将八大王的孩子过继过来。到了仁宗朝,包拯下乡巡视,李妃以皇家金丸为信物诉冤。包拯将其带回开封,以天水帮其清目,李妃复明。随后包拯三审郭槐,刘后也被郭槐的供状吓死,李妃得以正名。
大宋宫词 刘后
文史君说一个故事的流传必然有其基础,元代首开狸猫换太子先河,但并非无病呻吟,元代是少数民族统治天下,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将儒生学者称为臭老九,文人自尊被极度践踏,所以仁宗认母实际寄托着希望天下也同仁宗一样,虽然存在短暂的认贼作母,但终有一日会真相大白的反元复宋的心理。明代则是借题发挥,明代中期宪宗朝,传言万贵妃会将后宫一切怀孕的女人弄死以保证自己专宠,孝宗生母纪太后就是这么死的,孝宗被太监所救,被秘密抚养长大,所以明人借古喻今。清代则突出了李妃瞎眼后一定会“复明”的剧情,至于什么意思,你懂的。而且清代尹嘉铨曾评价乾隆朝无名臣亦无奸臣,足见乾隆朝政治平庸,所以狸猫换太子也寄托了清人希望有包青天之类的为民办实事的好官的愿望。如此历史上一个还不错的皇后、摄政太后刘娥成了狠辣毒蝎、贪恋权势的反派。
参考文献《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王林飞:《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天中学刊》2015年第30卷。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