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景耀六年(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邓艾大军攻破绵竹,故诸葛丞相之子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同时殉国战死,魏军涌入成都平原。

01投降派

后主刘禅接报大惊失色,连忙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

朝堂上人人垂头丧气,城中虽仍有近万兵马,但却再无敢于领兵之大将。有人提议投奔东吴,有人建议退守南中。

光禄大夫谯周力主投降,其理由让刘禅无法反驳:第一,如果投奔东吴,也是流亡,还是受辱。东吴的命运也会是迟早被曹魏攻灭,到时仍是投降曹魏,与其两次受辱,还不如受一次就好,何况现在投降还可以讲个好价码;其次,南中之地自诸葛丞相死后,一直反复,且地处偏僻,虽能躲避一时,但终无法阻挡曹魏的进攻,最后的结局仍是破灭,到时可能就没有多少讨价的余地,只能做俘虏了。

刘禅心乱如麻,前方退守剑阁大将军姜维的战况也极为不利,蜀汉五万大军想要抵住钟会十几万大军的冲击几无可能,此刻他很是后悔当得知邓艾偷袭阴平时没有批准驻守南中的霍弋勤王的请求,导致如今竟无人领军守卫成都。

在谯周极力保证可以让刘禅封侯和成都军民安全的情况下,刘禅终于是下决心投降了!

02北地王

成都武侯祠刘谌(成都落日余晖下的伤悲)(1)

刘谌与刘禅

朝堂上众人群声附和,唯有一人突然大声道:“若理穷国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

众人目光齐聚一人,却是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

刘禅脸一红,继而发白,沉默良久,不知如何作答,朝中大臣也无人应声。刘禅便不加理会,传旨让中书令卻正草拟降表。

刘谌见父皇决心已定,于是大哭,冲出朝堂,直奔昭烈帝庙,在先主刘备陵前长跪不起,痛哭告变!

成都竟是难得的天气晴好,天公似乎并不关注这个城市将要发生怎样的浩劫。昏黄落日照耀之下的大城少城,却满是人间凄凉,仓皇的百姓纷纷四散奔逃,慌张的中下级官吏不知所措打点行装准备逃亡,无可奈何的朝中大臣也只能等着受降后的命运安排。

03杀身成仁

先主刘备惠陵前的北地王在亡国的伤痛中无法自拔,周围陪他一起哭泣的只有他的家人!

回想先帝何等的英雄豪杰,东征西讨从未停歇,处之绝境仍未屈服,三分天下重昭汉室。

再看今上如此的懦弱无能,继承遗业不思进取,多事之秋宠幸阉宦,大敌来犯开门投降,祖宗基业拱手让人。

再想到自己国难当头却有心无力,有何面目见先祖于九泉,唯有死国而已,。

想到伤心处,他拔出长剑便欲自刎,却一眼望见跪在他身边的妻儿。

那是他的家人,他们应该和他生死一起。于是,他挥舞手中长剑,妻儿们无法动弹,或许他们已经吓傻了,或许他们也以为这就是生命的归宿!

望着剑锋上亲人的鲜血,在夏日的照耀下闪着凄厉的寒光,内心中竟生出一分欣慰能与他们血脉相连,于是他引颈自尽。

正是:丹心一片那堪辱,碧血当浇故国土!

成都武侯祠刘谌(成都落日余晖下的伤悲)(2)

04历史评价

陈寿的《三国志后主传》仅短短一句话:“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

在投降派陈寿看来,刘谌之死似乎并不足惜,因为他原本平平无奇,没有什么显赫功绩,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公子能死得其所,已是极为难得!

的确,他的死并无多大价值,既未能惊醒投降派的春梦,亦不能唤起军民对敌斗争的勇气!

甚至都算不上殉国!如果他能挺身而出担当领军之责,如果他能如诸葛臣相的子孙一样冲入敌阵挥剑格杀。

但这或是对他过于苛求了。与他几个哥哥和父亲相比,也只有他遗传了祖父刘备不愿屈服的基因。

《通鉴》注者胡三省也是感慨“曾谓庸禅有子如此乎”!

刘禅开城投降并没有换来成都一城军民的平安,只顾自己到洛阳受封安乐公,成都城却惨遭乱军抢掠和屠杀。

后主败尽了蜀汉的荣光,所以落日照耀下的成都朝堂满是投降派苍白的面容,竟没有任何朝臣心生殉国死节之心。唯如此方显得刘谌的死弥足珍贵。

刘谌的愤死或许是想要惊醒父皇和朝臣,或许是他没有能力改变结局的悲怆,或许是不愿看到国破家亡的凄凉。

他的行为值得赞叹,唯杀妻儿的行径却又是很让人悲愤!

成都武侯祠刘谌(成都落日余晖下的伤悲)(3)

北地王刘谌像

05伤逝

读历史真是一件煎熬的事情,时而你能感同身受,时而又无法释怀。

那个时代的观念与今天大不相同,妻儿就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但随意剥夺她(他)们的生命即便在那个年代也应该是最让人伤心难过的事情吧!

三国时杀妻儿后自杀的事情并不鲜见,比如幽州的公孙瓒。

但稍有不同的是,公孙瓒是抵抗到城破之时的最后一刻不得已而为之。而刘谌的父兄俱在,世上还有庇护其妻子的亲人,实在不应该如此决绝。自己杀人成仁足亦!

所以,对于刘谌的自杀是值得尊重的,但对他杀妻儿的行为却又是让人伤心的!这或许是他的行为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我以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