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篆刻家 段雪峰 段雪峰1922.4.20—2005.6.26 楚雄双柏县人,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云南省唯一的西泠印社社员,任“滇云印社”副社长、昆明市书法协会主席等职 段雪峰先生安葬于金宝山艺术园林艺术名人苑艺A区11排2号 段雪峰先生生平 段雪峰原名必达,后改单名旭,雪峰其字也,解放后以字行别号朴砚斋主,梦竹楼主,诗作署太瘦生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人,白族,1921年3月20日生于独田乡五达摩村 段雪峰家世代务农,虽有薄田数亩出租,但仍以自耕为主,母兄皆亲操锄 犁,举家日夕耕作,披星戴月、汗滴禾土,得有一饱,在乡里即为小富要以年蓄供给子女外地游学,谈何容易加上抗日战争时期,土匪蜂起,焚烧抢掠闾舍为墟,家道日落雪峰在小学时即已成绩优异,崭露头角,人称其才,亦无力外出深造,就此辍学,在家放牧但其天性好学,农牧之暇,手不释卷,晚间亦燃松明火攻读,比之凿壁偷光,亦非夸词二年后被聘为乡立小学教师,与学生同作息,亦教亦学,发愤攻读古文、诗词,寒暑不辍,时年十五独田乡地处偏远,文化落后,读古书而不得其解,亦问字无门惟以借来之辞书为师,稍可释疑解惑,久之,辞书为之残破,书主亦怜而不责雪峰生性以文学艺术为近,读书外兼习书法篆刻,既无可用之文房工具,更无碑贴印谱等之参考资料,常以瓦石作印,以桌面作纸学书,性之所好率意为之,莫测艺术高深 书法作品“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篆刻作品“漂泊西南天地间” 挥毫篆书 1939年4月进入双柏县政府为缮写员、办事员,八年之间晋升至个旧专员公署秘书、稽征处长,直至云南和平解放 在昆明学习期间,得识篆刻家成都杨悲凤先生,由其指授,引领入门,于篆刻一道乃能登堂入室也1945年1月奉调任曲溪政府秘书,得与袁嘉谷先生之诗学传人梅绍农先生共事,公余承其诗学之教,得益非浅,并经梅翁之引荐,执《雪峰诗词百首》晋谒袁先生之次公子、云南省政府秘书长袁丕佑蔼赓先生,蒙其垂青,赐予批改,题签作序,以后函牍请教,并蒙赠以书法数帧,想见先贤激励后进之用心也 解放后回昆明以鬻刻谋生,此间与昆明篆刻界之王坚白、孙太初、黄继龄、邢孝移诸多同道相识,一时良师益友,切磋印艺,雪峰常云此为艺术生涯中之黄金时代,惜天违人愿,二三年后人事变迁,遂尔天各一方,风流云散,又堕入困顿迷惘之生活激流中 1956年社会主义高潮席卷全国,鬻刻者亦作为个体户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 雪峰生平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深信祖国解放,振兴有日,自愧一介书生,报国无门,有负天生我才,无以致用1969年调昆明衡器厂木模车间,得与机械技术接触,因而对此产生极大兴趣,既可找到一条工作出路,又可藉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之伟大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以尽匹夫之责雪峰个性于文学艺术为近,一旦转而从事机械工程,学非所用,艰困可知但其勇于攀登,知难而进,坚持业余学习,由数理化入门,进而专攻机械制造、机械原理、衡器原理、材料力学等学科前后20余年,倾注半生心血,担任机械、衡器之设计施工工作,积累了不少实际经验,对衡器事业有一定贡献1981年被授 在书法篆刻展上接受记者采访予机械技师职称(助理工程师级),并任命为技术股长,在二轻系统成为公认的革新能手,并得省内外同行之赞许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拨乱反正,百废俱兴,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篆刻书法艺术,在社会主义百花园中得了一席之地,全国掀起学习书法热潮,此时雪峰先生已年届耳顺,精力就衰,但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精神,重新又捡回丢失多年的毛锥铁笔,继续从事书法篆刻的创作,从机械工作再回到艺术殿堂,1982年3月加入民革,此为他人生旅途之又一次大转折 1983年在上海《书法》杂志发表《雏凤清于老凤声》篆刻一方,同年《书法》社举办全国篆刻评比,获优秀奖,发表《春城无处不飞花》篆刻一方同年当选昆明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后任主席 1984年10月雪峰先生正式退休,时年62岁雪峰先生有六十感情诗一首,可概其前半生: 家信哀牢深箐底,青山万叠井中天 菜根果腹称小富,牛角挂书有异篇 一涉沧海惊骇浪,几经峻险失华年 诗书画印数支笔,晚景逍遥我自怜 雪峰先生夫人李雪卿,双柏县妥甸小村人,粗识文字,为昆明雕刻工艺厂的退休工人一生生性简朴,潜心操持家务,节衣缩食以育子女六人,皆有所成,各有其职、各尽所能,不悖父母之训先生常言自己一生道途多艰,在艺术上得有今日之成就 ,不能没其内助之功也晚年为其专刻一印曰“报答平生未展眉”,并以边跋记其意 1985年以后,雪峰先生的篆刻作品先后入选郑州国际书展,全国第二届书展、西南四省一市篆刻联展、《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当代书法艺术大成》书法作品先后入选长江十省市书展、边疆五省市书展、北京全国文史馆馆员书画展、西南五省文史馆馆员书画展、《全国文史馆作品集》、《滇老翰墨书画选集》论文“篆刻文字继承与发展之我见”、“简谈篆与印之关系”入选《云南书学论文集》,“篆刻杂谈”论文入选全国首届《篆刻讨论会论文集》诗词作品曾入选日本汉诗协会《一衣带水》杂志,云南《滇海求珠集》一至五集,《云南诗词选集》等雪峰先生平生爱竹,亦喜画墨竹,师法郑板桥,不多作,兴致乃发,作品清劲可喜有题墨竹诗云: 我生爱竹无栽处,写向云屏面面看, 梦里婆娑来倩影,晚年相对说平安 1988年1月,雪峰先生受昆明市文联委托搜集整理云南历代名人书法作品,编辑出版《云南历代书法选》,担任副主编、执行编辑并负责出版具体工作此举责任艰巨,困难重重,但对促进云南书法艺术发展有重大意义雪峰乃毅然承担重任,不辞千里前往大理、丽江、红河、曲靖等二十余专州县市收集到钱南园、周於礼、袁嘉谷、周钟岳等到二百余人作品编辑成书并查阅资料执笔写成数千言之叙言,略述云南书法发展简况,编写作者生平事略及其作品评介,成为云南书法艺术发展之第一里程碑,出版后颇得社会好评此后,先生在云南篆刻书法界声誉鹊起,世称亦由老段变成了段老 段雪峰先生书法初学兰亭序,集王圣教序,后攻篆籀,以峄山碑、石鼓文为基础,兼习金文毛公鼎、散氏盘及清代各家流派小篆,尤得力于邓石如篆刻以秦汉为宗,师法赵之谦、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诸前辈,并涉猎诸家不拘一格,主张不同印文应选不同之家派风格,参以已意,多思求索,可得较为满意之作品,故其所作风格多样,各具新意段雪峰先生篆刻亦自有机枢,如取法邓石如“十分红处便成灰”一印创作出“雏凤清于老凤声”、“涛声听东渐,印学话西泠”等印,既不失先贤意趣,又具有自家面目,所谓师古而不泥古也云南书坛曾给予“布局谨严,刀法洗练,风格多样”之评语,评为云南优秀作品;郑州国际书展给予“用刀挺拔,古朴浑厚,大气磅礴”之评语;湖南印坛曾给予“落落大方”之评语段老诗书画印兼擅,所作亦皆沉著浑厚,舒展大方,不落小家子气虽曰印坛评语,实则段雪峰先生艺术风格之结论也 段雪峰先生在印学上主张篆印并学,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是篆刻学的不二法门从事篆刻者必须致力于篆籀文字之书写,“若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刀”未必能有大成就或有自诩不书而能刻印者,此为门外汉之语也主张把篆书、篆刻边款熔为一体,也包括自撰句、自作诗词,乃为全壁 段雪峰先生在年近耄耋之时,将其平生所作书画篆刻作品汇为一集,钱君匋先生为其题写书名曰《段雪峰书画篆刻存稿》,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发行,2000年又由西泠印社出版第二集 段雪峰先生1987年受聘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为云南唯一的西泠印社社员,担任云南省诗词学会顾问、云南省老干部书画协会顾问、昆明市文联委员、滇云印社副社长小传收入《中国书法界名人辞典》、《当代书法家传记》、《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印学年鉴》等书 段雪峰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篆刻书法艺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心祖国统一大业他一生勤恳敬业、艰苦奋斗、努力工作、潜心创作,对书画篆刻艺术和文史研究馆事业都尽心尽力,作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 段雪峰先生为人真率无华,谦虚谨重,作品亦如其人,稳练安祥,落落大方,无狂怪骇俗之病篆刻遍学诸家,不拘一格,创新之作亦雅门庭,不失矩度,并主张不同内容之印章,可采用不同的家派风格,能得较为满意之作,为其经验之谈在他社会活动较多、工作较忙的的情况下,对于奖掖后进亦不遗余力,随时注意发现新人新作,并举办“昆明市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以鼓励青年上进有客访谈书法篆刻艺术者则尽已所知与来客交流,不以长者自居,有同道要制印求书者亦有求必应,不取润资虽然作为篆书篆刻艺术家成果卓著,桃李满天下,但段雪峰先生始终安于清贫,乐于助人,勇于奉献,待人接物谦逊儒雅,深受世人爱戴在他的身上,时时处处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 段雪峰先生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篆刻篆书艺术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优秀馆员 段老走了,但他却把他的优良品德和篆刻书法艺术留给了我们,我们将永远怀念段雪峰先生,学习他的高深品德和对艺术执着的追求精神 段老,一路走好,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恩师如父的感悟?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恩师如父的感悟
著名书法、篆刻家 段雪峰 段雪峰1922.4.20—2005.6.26 楚雄双柏县人,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云南省唯一的西泠印社社员,任“滇云印社”副社长、昆明市书法协会主席等职。 段雪峰先生安葬于金宝山艺术园林艺术名人苑艺A区11排2号。 段雪峰先生生平 段雪峰原名必达,后改单名旭,雪峰其字也,解放后以字行。别号朴砚斋主,梦竹楼主,诗作署太瘦生。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人,白族,1921年3月20日生于独田乡五达摩村。 段雪峰家世代务农,虽有薄田数亩出租,但仍以自耕为主,母兄皆亲操锄 犁,举家日夕耕作,披星戴月、汗滴禾土,得有一饱,在乡里即为小富。要以年蓄供给子女外地游学,谈何容易加上抗日战争时期,土匪蜂起,焚烧抢掠闾舍为墟,家道日落。雪峰在小学时即已成绩优异,崭露头角,人称其才,亦无力外出深造,就此辍学,在家放牧。但其天性好学,农牧之暇,手不释卷,晚间亦燃松明火攻读,比之凿壁偷光,亦非夸词。二年后被聘为乡立小学教师,与学生同作息,亦教亦学,发愤攻读古文、诗词,寒暑不辍,时年十五。独田乡地处偏远,文化落后,读古书而不得其解,亦问字无门。惟以借来之辞书为师,稍可释疑解惑,久之,辞书为之残破,书主亦怜而不责。雪峰生性以文学艺术为近,读书外兼习书法篆刻,既无可用之文房工具,更无碑贴印谱等之参考资料,常以瓦石作印,以桌面作纸学书,性之所好率意为之,莫测艺术高深。 书法作品“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篆刻作品“漂泊西南天地间” 挥毫篆书 1939年4月进入双柏县政府为缮写员、办事员,八年之间晋升至个旧专员公署秘书、稽征处长,直至云南和平解放。 在昆明学习期间,得识篆刻家成都杨悲凤先生,由其指授,引领入门,于篆刻一道乃能登堂入室也。1945年1月奉调任曲溪政府秘书,得与袁嘉谷先生之诗学传人梅绍农先生共事,公余承其诗学之教,得益非浅,并经梅翁之引荐,执《雪峰诗词百首》晋谒袁先生之次公子、云南省政府秘书长袁丕佑蔼赓先生,蒙其垂青,赐予批改,题签作序,以后函牍请教,并蒙赠以书法数帧,想见先贤激励后进之用心也。 解放后回昆明以鬻刻谋生,此间与昆明篆刻界之王坚白、孙太初、黄继龄、邢孝移诸多同道相识,一时良师益友,切磋印艺,雪峰常云此为艺术生涯中之黄金时代,惜天违人愿,二三年后人事变迁,遂尔天各一方,风流云散,又堕入困顿迷惘之生活激流中。 1956年社会主义高潮席卷全国,鬻刻者亦作为个体户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 雪峰生平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深信祖国解放,振兴有日,自愧一介书生,报国无门,有负天生我才,无以致用。1969年调昆明衡器厂木模车间,得与机械技术接触,因而对此产生极大兴趣,既可找到一条工作出路,又可藉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之伟大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以尽匹夫之责。雪峰个性于文学艺术为近,一旦转而从事机械工程,学非所用,艰困可知。但其勇于攀登,知难而进,坚持业余学习,由数理化入门,进而专攻机械制造、机械原理、衡器原理、材料力学等学科。前后20余年,倾注半生心血,担任机械、衡器之设计施工工作,积累了不少实际经验,对衡器事业有一定贡献。1981年被授 在书法篆刻展上接受记者采访予机械技师职称(助理工程师级),并任命为技术股长,在二轻系统成为公认的革新能手,并得省内外同行之赞许。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拨乱反正,百废俱兴,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篆刻书法艺术,在社会主义百花园中得了一席之地,全国掀起学习书法热潮,此时雪峰先生已年届耳顺,精力就衰,但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精神,重新又捡回丢失多年的毛锥铁笔,继续从事书法篆刻的创作,从机械工作再回到艺术殿堂,1982年3月加入民革,此为他人生旅途之又一次大转折。 1983年在上海《书法》杂志发表《雏凤清于老凤声》篆刻一方,同年《书法》社举办全国篆刻评比,获优秀奖,发表《春城无处不飞花》篆刻一方。同年当选昆明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后任主席。 1984年10月雪峰先生正式退休,时年62岁。雪峰先生有六十感情诗一首,可概其前半生: 家信哀牢深箐底,青山万叠井中天。 菜根果腹称小富,牛角挂书有异篇。 一涉沧海惊骇浪,几经峻险失华年。 诗书画印数支笔,晚景逍遥我自怜。 雪峰先生夫人李雪卿,双柏县妥甸小村人,粗识文字,为昆明雕刻工艺厂的退休工人。一生生性简朴,潜心操持家务,节衣缩食以育子女六人,皆有所成,各有其职、各尽所能,不悖父母之训。先生常言自己一生道途多艰,在艺术上得有今日之成就 ,不能没其内助之功也。晚年为其专刻一印曰“报答平生未展眉”,并以边跋记其意。 1985年以后,雪峰先生的篆刻作品先后入选郑州国际书展,全国第二届书展、西南四省一市篆刻联展、《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当代书法艺术大成》。书法作品先后入选长江十省市书展、边疆五省市书展、北京全国文史馆馆员书画展、西南五省文史馆馆员书画展、《全国文史馆作品集》、《滇老翰墨书画选集》。论文“篆刻文字继承与发展之我见”、“简谈篆与印之关系”入选《云南书学论文集》,“篆刻杂谈”论文入选全国首届《篆刻讨论会论文集》。诗词作品曾入选日本汉诗协会《一衣带水》杂志,云南《滇海求珠集》一至五集,《云南诗词选集》等。雪峰先生平生爱竹,亦喜画墨竹,师法郑板桥,不多作,兴致乃发,作品清劲可喜。有题墨竹诗云: 我生爱竹无栽处,写向云屏面面看, 梦里婆娑来倩影,晚年相对说平安。 1988年1月,雪峰先生受昆明市文联委托搜集整理云南历代名人书法作品,编辑出版《云南历代书法选》,担任副主编、执行编辑并负责出版具体工作。此举责任艰巨,困难重重,但对促进云南书法艺术发展有重大意义。雪峰乃毅然承担重任,不辞千里前往大理、丽江、红河、曲靖等二十余专州县市收集到钱南园、周於礼、袁嘉谷、周钟岳等到二百余人作品编辑成书。并查阅资料执笔写成数千言之叙言,略述云南书法发展简况,编写作者生平事略及其作品评介,成为云南书法艺术发展之第一里程碑,出版后颇得社会好评。此后,先生在云南篆刻书法界声誉鹊起,世称亦由老段变成了段老。 段雪峰先生书法初学兰亭序,集王圣教序,后攻篆籀,以峄山碑、石鼓文为基础,兼习金文毛公鼎、散氏盘及清代各家流派小篆,尤得力于邓石如。篆刻以秦汉为宗,师法赵之谦、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诸前辈,并涉猎诸家不拘一格,主张不同印文应选不同之家派风格,参以已意,多思求索,可得较为满意之作品,故其所作风格多样,各具新意。段雪峰先生篆刻亦自有机枢,如取法邓石如“十分红处便成灰”一印创作出“雏凤清于老凤声”、“涛声听东渐,印学话西泠”等印,既不失先贤意趣,又具有自家面目,所谓师古而不泥古也。云南书坛曾给予“布局谨严,刀法洗练,风格多样。”之评语,评为云南优秀作品;郑州国际书展给予“用刀挺拔,古朴浑厚,大气磅礴。”之评语;湖南印坛曾给予“落落大方”之评语。段老诗书画印兼擅,所作亦皆沉著浑厚,舒展大方,不落小家子气。虽曰印坛评语,实则段雪峰先生艺术风格之结论也。 段雪峰先生在印学上主张篆印并学,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是篆刻学的不二法门。从事篆刻者必须致力于篆籀文字之书写,“若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刀”未必能有大成就。或有自诩不书而能刻印者,此为门外汉之语也。主张把篆书、篆刻边款熔为一体,也包括自撰句、自作诗词,乃为全壁。 段雪峰先生在年近耄耋之时,将其平生所作书画篆刻作品汇为一集,钱君匋先生为其题写书名曰《段雪峰书画篆刻存稿》,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发行,2000年又由西泠印社出版第二集。 段雪峰先生1987年受聘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为云南唯一的西泠印社社员,担任云南省诗词学会顾问、云南省老干部书画协会顾问、昆明市文联委员、滇云印社副社长。小传收入《中国书法界名人辞典》、《当代书法家传记》、《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印学年鉴》等书。 段雪峰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篆刻书法艺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心祖国统一大业。他一生勤恳敬业、艰苦奋斗、努力工作、潜心创作,对书画篆刻艺术和文史研究馆事业都尽心尽力,作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 段雪峰先生为人真率无华,谦虚谨重,作品亦如其人,稳练安祥,落落大方,无狂怪骇俗之病。篆刻遍学诸家,不拘一格,创新之作亦雅门庭,不失矩度,并主张不同内容之印章,可采用不同的家派风格,能得较为满意之作,为其经验之谈。在他社会活动较多、工作较忙的的情况下,对于奖掖后进亦不遗余力,随时注意发现新人新作,并举办“昆明市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以鼓励青年上进。有客访谈书法篆刻艺术者则尽已所知与来客交流,不以长者自居,有同道要制印求书者亦有求必应,不取润资。虽然作为篆书篆刻艺术家成果卓著,桃李满天下,但段雪峰先生始终安于清贫,乐于助人,勇于奉献,待人接物谦逊儒雅,深受世人爱戴。在他的身上,时时处处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 段雪峰先生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篆刻篆书艺术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优秀馆员。 段老走了,但他却把他的优良品德和篆刻书法艺术留给了我们,我们将永远怀念段雪峰先生,学习他的高深品德和对艺术执着的追求精神。 段老,一路走好!
2021、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