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弓的形状是弯曲的,也只有弯曲的弓才能射出箭,没有了弓,箭便无处安放与发射;箭则是用弓发射的兵器,没有了箭,弓也只是一个摆设,将无法完成射箭的使命。人生如弓箭,弓可屈,箭须直。

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方机动著的历史小说——《管仲 一箭相国》讲述了管仲这位“九败丈夫”的逆袭人生。

书中有两条线相伴而行:一条线是管仲面对诸多不如意和曲折,以弓立身,能伸能屈,以箭立命,坚定目标,箭矢终射中靶心,成为齐国的相国;另一条线就是管鲍的情义。讲到管仲,必少不了鲍叔牙。从一定意义上讲,管仲作为一支穿梭在诸侯列国间的“利箭”,没有鲍叔牙这张“弓”,也早折了不知几次。

《管仲 一箭相国》告诉了读者弓与箭的人生哲学。

从管鲍之交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箭与弓的人生哲学)(1)

《管仲 一箭相国》 方机动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供图

三箭之情 管鲍结下终身之义

周王室衰微,郑国第一个乘势崛起。郑南下灭许,许庄公兵败逃至卫国身亡,许国将军赤牙带着几十名心腹甲兵誓赴郑国,与君报仇。

郑国,颍水西岸,大雪天,一箭台处。鲍叔牙与兄弟经商归家路过此地,正遇上饥困难耐的赤牙一行。赤牙一行要抢劫财货,鲍叔牙一行自然不给。眼看赤牙就要来到鲍叔牙跟前,鲍叔牙一行性命堪忧,就在这时,一支无名之箭射来,射在了鲍叔牙的车前木板上。

一支箭岂能阻拦得了穷凶极恶的赤牙,他策马向前移来,意欲拔剑刺杀鲍叔牙。又是一声破空之声,一箭重重地击在了赤牙的剑上。赤牙手一麻,剑又退回剑鞘。

气急败坏的赤牙正要下令手下一齐杀出,万分危急之时,又是一声急响,一箭正中赤牙掌心……此箭要是想取人性命,全在一念之间。赤牙终知暗处射箭之人厉害,不得不撤。

射箭之人正是管仲,一箭射中马车,意在警示;二箭射中剑身,意在止杀;三箭射中掌心,意在发威。他发这三箭意在救人,而非伤人。此次,管仲是外出游学路过该地,并未露面,管鲍只有一箭之缘,而无一箭之面。但正是这三箭之情,二人结下了终身之义。

箭不离弓 二人共同经商又从军求仕

若管仲是支箭,鲍叔牙可谓他的一张弓。有了鲍叔牙这张弓,管仲才能一箭射出来,经历千山万水,一路荆棘穿梭,最终一举中第,成就相国之位。

管仲少有大志,博学多才,尤精射技。他外出游学的六年里,鲍叔牙经商返乡间隙,必探望管母,对其悉心照顾,六年如一日。

这日,鲍叔牙行商到了南阳。游学数年的管仲在此地卖枣,受一帮无赖欺侮,忍无可忍之下,管仲箭射无赖手臂。无奈对方人多势众,眼见管仲要吃亏,鲍叔牙冲上去就与那帮人打在了一起……

打斗结束后,管鲍二人才真正相识。鲍叔牙提出“愿与君善始善终,结永世之好”。管仲也投桃报李,“鲍兄之情,永不相负”。

从管鲍之交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箭与弓的人生哲学)(2)

此后,二人共同经商。管仲家贫,多是鲍家出资。对此,鲍叔牙无怨无悔;经商数年,因管仲之故,二人屡次失败,对此鲍叔牙也从没有放弃。后管仲前去宋国求仕,卫国求功名,家中又少不得鲍叔牙相助。管仲在宋国得华督陷害,狼狈返乡,又是鲍叔牙一番安慰。从卫国逃亡,受蛇毒的管仲回乡又在鲍家休养……

后来,二人志同道合,一起奔走从军求仕。鲍叔牙曾对管仲表明心迹:“弟之大才,愚兄不及!我愿助兄弟一臂之力,成就大业!此后兄弟去哪儿,我就去哪儿!——朋友者,若子若弟。从此以后,管鲍再不分离!”

鲍叔牙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鲍叔牙要做管仲这支利箭的强弓,是因为他知道管仲这支箭够坚、够利、够准!同时,审时度势也是鲍叔牙在长期经商阅历中练出来的本领,用到政治上同样有效,只是,他力推管仲并不存私心。

《韩非子·说林下》中记载:“管仲鲍叔相谓曰:‘君乱甚矣,必失国。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也,与子人事一人焉,先达者相收。’”《管仲 一箭相国》一书中也有类似之说。管仲受齐国大夫召忽相邀,做齐国公子的师傅。他叫上鲍叔牙,说:“你我同去齐国,天下之势久必生变,春秋霸业必从齐始。”

从踏上前往齐国之路始,管仲这支箭算是上了弓。同时,他拉上鲍叔牙,身边也算有了一张强弓。

鲍叔牙三让相国 成就管仲“霸王之辅”梦想

齐僖公死后,世子诸儿继位为襄公,另有次子纠和幼子白,二人相差一岁。召忽(公子纠的师傅)选定管仲,与其同辅公子纠,鲍叔牙成为公子白的师傅。

管仲分析了当下列国形势后说:“列国诸侯纷乱如云,兄终弟及之事层出不穷……齐襄公后,齐国江山,非纠即白!我们各自辅佐一人,胜算方才圆满。我们三个相约——异日无论是公子纠继位,还是公子白继位,我们皆要互相举荐,共谋齐国,成就大业!”此时的管仲说出此话,绝非出自私情,搞政治投机,因为,在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霸王之辅”的志向,不管谁主齐国,他只想辅佐齐主,称霸诸侯,实现自己的梦想。

管仲的一番话说得鲍叔牙如拨云见日,召忽也恍若一梦,感叹“管子远谋,我辈不及”。后来,公子白早入齐都为王,是为齐桓公。其间,管仲率军半道截杀快要入城的公子白,并且一箭“射中”公子白,但箭只是射中了公子白的带钩,因而公子白并无大碍,他诈死逃过管仲的追杀。

公子白成为齐桓公后,不忘一箭之辱,射钩之恨,他想的第一件事就是非杀管仲不可。化解齐桓公之恨的,还得是鲍叔牙。鲍叔牙不但从齐桓公手下救下了管仲,还三让相国,力荐管仲为相。

鲍叔牙让相,也是一心为齐之霸业所系,绝无半点因私废公之意。第三次让相时,他说:“拜相大事,非臣所能。臣循礼守法,小心谨慎,只懂得为臣之道,非是相国之才。国君欲拜相,非管仲不可!”最终,齐桓公被鲍叔牙说服,拜管仲为相。

《管仲 一箭相国》,以弓箭为线,牵着国事霸业,把管仲与鲍叔牙的弓箭人生描写得淋漓尽致。鲍叔牙与管仲,弓与箭一样的存在。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作者 河南文艺出版社 穆安庆

编辑 夏赛赛

校对 王冰

审核 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