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是根据作家兼记者林恩·巴伯(Lynn Barber)所创作的同名回忆录改编而成,由罗勒·沙菲执导,上映于2009年10月30日的英国电影,获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其实这部电影剧情非常老套,讲述了16岁的女孩珍妮遇到了成熟多金的大叔大卫,为了“爱情”,在父母的支持下放弃学业,最后发现被骗之后,重新拾起学业考取牛津大学的故事。剧情虽然老套,它之所以能获得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除了主演们出色的演绎外,编导对于人性弱点的把控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否则渣男大叔能欺骗未成年小女孩,又怎么能欺骗女孩父母?不外乎把控了人性。
有人说《成长教育》是女性成长必看电影之一,教会女孩不要爱慕虚荣,懂得躲开不怀好意的大叔,其实我反而觉得这部电影背后蕴含女性懂得自己把控命运的警示才更重要。女孩子年轻时犯错不怕,但懂得及时止损,寻找正确的道路并愿意为之努力,这才是女性真正的成长,真正实现自我救赎之路,这才是我眼中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
人生没有捷径虚荣蒙蔽双眼,扭曲三观,自然只能收获欺骗
金钱遇上虚荣,我选择沦陷。
对于一位16岁的高中生珍妮来说,生活的核心只会有一个:读书。因为马上就要面临一生最为关键的高考,考上好的大学和差的大学,有时候命运确实会非常不一样。只要曾经面临过高考的人都能体会珍妮此时的生活,枯燥、乏味,做不完的题,而对于珍妮来说还有练不完的大提琴。就像她冲劝导老师喊的一样:“学习很苦、很枯燥,教书很苦,很枯燥,你让我做一个枯燥的人,被枯燥折磨,你是让我这辈子都这么枯燥下去吗?”
当这样枯燥、乏味的生活遇到大卫大叔给她带来的纸醉金迷生活:奢华的晚宴、华美的服饰、激动人心的跑马场、拍卖场上的竞拍获胜者、浪漫的巴黎之旅,谁会胜出高低立见。对于这样的诱惑,许多成年女性也不一定能抵挡,更何况是一位尚未成年的女孩,珍妮的沦陷是意料之中。
本身的爱慕虚荣是她放弃学业,和多金的大卫大叔结婚的根本原因。很多人都有一颗虚荣的心,只不过有人有机会表现出来,有人没机会表现出来而已,而珍妮刚好遇到大卫,充分把她的虚荣暴露出来,这也是她走向歧途的重要原因。
其实我不傻,我只是欺骗自己。
珍妮作为一名老师眼中牛津大学的“种子选手”,肯定是非常聪明的,这点毋庸置疑,在与大卫相处过程中,她已经有很多机会看清大卫的为人,但她却一次次相信对方,主要原因不过于她愿意让虚荣蒙蔽自己的双眼,自我欺骗罢了。
- 大卫让一群黑人搬进白人老太的公寓,对于有严重种族歧视的老太自然不能接受和黑人居住,马上低价卖房搬走,大卫收购房子,再转房,从中获利。
- 大卫和朋友从老人家里骗走了一幅非常有价值画。
这一切对于亲自看在眼里的珍妮来说,她完全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与大卫不道德的行为,在第一次看到这样情况发脾气被大卫哄下来,说他如果不做这些,要拿什么去维持让珍妮享受的一切。为了自己的享受,她妥协了,也接受了大卫的所作所为,只为了能满足自己的物质享受。所以她在结局揭露前早已知真相,只是不愿意放弃享受,自己欺骗着自己罢了。
我其实并不爱你,只是爱这种享受。
珍妮对虚荣的追求是掩盖在爱的名义之下,表面上看似乎是为爱牺牲,但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珍妮其实并不爱大卫,否则她不会在大卫向她求婚时候,虽然有点激动,但也理智和冷静的表达了拒绝,因为她心里知道她并不爱这个男人,她只是爱他给自己带来的物质享受。
在《成长教育》电影中,大卫这个角色被修饰得风度翩翩,气质不凡,但在林恩·巴伯的回忆录中是这样描写大卫的:相当矮、相当丑、长脸、八字脚的人,还用不同的口音说话,这真是太糟糕了,也不愿让自己的朋友见到大卫。
可见电影有点美化了珍妮和大卫,在现实中其实剥开虚假的爱情,背后只有单纯的虚荣,从这点上来看,珍妮和大卫谁也不用指责谁,彼此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爱,有的只是表演和交易。珍妮造成这一切的结果更多是她自己本身的原因。
这部电影除了本身的寓意比较精彩之外,编导对人性的心理刻画也是掌握得非常到位,大卫对女性虚荣心理的掌控、对女孩父母渴望金钱欲望的把控可谓丝丝入扣,才让一家人被大卫哄得团团转。
失败的家庭教育爱慕虚荣的起点来自于父母的教育,原生家庭有时候确实是一切的根源
如果说珍妮本身爱慕虚荣是主要原因,那么父亲扭曲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则是根源所在。
珍妮的家庭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最大理想就是女儿能考上牛津大学,从此过上富裕的生活。在他的心中,考上牛津大学就能接触更多上流社会的有钱人,而是女儿从此就能过上有钱人的生活。“出色”与“金钱”在他心中是两个概念,女儿出色只是通往金钱的桥梁,金钱才是最终目的。
他内心对金钱充满了向往,正是这种向往,才让懂人性的大卫抓住了他的弱点,把自己假扮得彬彬有礼、有钱、有文化、认识各种高端人士,这一切都满足了父亲对梦想生活的幻想,情不自禁相信了大卫打造的虚幻世界。
所以在剧中当他听到女儿想辍学,与大卫结婚时,立刻就说:“现在你没必要去上牛津了,是吧,有人会照顾你了。总之,看来教育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如果你不清纯的话,他不会要你的。”丝毫没有为人父母的警觉性。
在他眼里,女儿遇到如此多金的大卫,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依靠丈夫,自己下辈子衣食无忧,何必再上牛津,之前想让女儿上牛津的目的本也就是为这个。在父亲这种思维的潜移默化下,珍妮在面对物质诱惑下,抵挡不住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父亲之所以会有这样想法,只不过是社会底层小人物对金钱缺乏的安全感,当有一个梦想中的有钱人出钱时,也忘记去了分辨背后的真假,成为把女儿推向假象的帮凶,有其父必然有其女,原生家庭的教育的失败早已暗含在了孩子的性格之中。
享受得了繁华,也能忍受寂寞当你懂得内心需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努力,才是你走向成功的开端
勇于面对错误,适时止损,自我救赎的开始
无论是《成长教育》中的珍妮,还是《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似乎都是讲述了女孩逃不脱的虚荣之心让她们走向了命运了深渊,可我却更喜欢《成长教育》中的珍妮,因为在看清虚荣背后欺骗的真相后,爱玛选择的结束生命,而珍妮却选择了重拾学业,依靠自己重新追逐梦想。
不得不说珍妮果然聪明,也很理智、坚强,她在看到事实真相之后,虽然有短暂的痛哭,但却更懂得适时止损,敢于承认错误,想办法挽回错误。她去找了校长请求回到学校学习,被拒绝后,又去找曾经自己嘲讽但却珍惜自己的老师,不惜一切重新争取了回学校的机会,找回她曾经讨厌的枯燥。此时的她深深懂得了,想要的一切埋藏的她曾经不屑一顾、异常嫌弃的”枯燥“背后。
明确目标,甘于寂寞,重拾枯燥,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救赎
回到学校,要重新拾取丢下的学业,考取名校牛津,并不是嘴上说说。想达到这个目标,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可想而知。但是在经历挫折,享受过物欲横流的生活后,珍妮却依然能重拾初心,静下心来苦读,忍受寂寞,钻研学业,把一切重新弥补回来。
当她收到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她的笑容是全剧最美的笑,因为这是她靠自己双手打拼出来,谁也抢不走的真正幸福。
珍妮或者说是林恩·巴伯,是众多爱慕虚荣女孩中不同的一个,都曾因虚荣受过伤,但她却懂得在受伤后,如何去挽回这份错误,正是因为她的这份坚持,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这部《成长教育》,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才是我最欣赏的,至少比包法利夫人爱玛更让人觉得舒服。
何必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们的人生永远要掌控在自己手里。
何为成长?何为教育?《成长教育》背后的思索,女性自我命运把控的警示
①生活没有捷径,脚踏实地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没有啥捷径,想得到什么就只能靠自己努力。生活中多少女孩靠姿色、美貌接近豪门,且不说她们最终能不能嫁入豪门,就算嫁入豪门是否又能过上自己想象中的幸福生活?比比皆是的豪门怨妇,又何不尝不是对虚荣的一种讽刺。
郭晶晶嫁入豪门,过得很幸福,但未嫁之前她自己也是豪门,世界冠军的身份足够给她做人生背书。她嫁入豪门并不是什么捷径,而是她自己足够优秀的结果,毕竟世界冠军并不是人人都能拿,背后的努力值得她获得更好的。
②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装睡
其实每个女孩都很聪明的,尤其在恋爱中的,对方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都心知肚明,自己能有感觉。对于那些成天问别人,你说我男朋友(老公)还爱不爱我的女孩来说,其实答案早在她的心中,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何必如此,勇敢相信自己内心的判断,就像珍妮看到大卫做的那些事一样,做出龌蹉的事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败坏的人品,当断就断,才能有机会去寻找更好的自己。
③错了也不怕,找回自己,重塑新生
年轻有时候伴随着“犯错”两字,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选择错误的方法来弥补,比如爱玛。
珍妮的父亲希望她依靠男人而活,她自己也曾经这样以为。当发现男人靠不住的时候,才醒悟一切只能靠自己。所幸她醒悟得早,也愿意为自己去努力,把命运的掌控权拿回了自己手里。才有了后面的牛津大学新生珍妮,才有了作家兼记者林恩·巴伯。
总结:
看完《成长教育》我不想批判女孩爱慕虚荣,因为年轻时谁没爱慕虚荣过,只不过或轻或重而已,但我却看到它的价值在于让女孩们深深感受到自己才是未来理想生活的缔造者,而非他人。哪怕犯错也不怕,只要不放弃,永远都可以重新开始,这才是真正的“成长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