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作为历史上两个动乱的时期,因为它们在时间上交替过渡,因此如何区分这两个时期就有了争议。一种划分这两个时期时间线界限的依据是,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记载了一个结束时间——公元前468年,以那个时间为分界点,在那之前属于春秋时期,之后属于战国时期。这种分法并不严格具有时间界限性,因此就出现了另一个划分界限,即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不管采取哪种划分方式,春秋和战国有很多方面的区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开始变得衰微,但这时期周王室仍是各诸侯国所认同的共主,原来诸侯该履行的义务,各诸侯国仍继续履行。而到了战国,周王室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各国为了获得更多领土而相互征战,周王室的地位十分尴尬,为了继续延续下去,甚至不得不向诸侯国索要供物。
实际上,春秋时期的思想和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有着很大的差异。春秋时期思想流派众多,而且不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这时期的诸侯国虽说有国与国的分界线,实际上没有较强烈的文化垄断性,文化传播更加便利。到了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敌对性更强,各流派想在各国之间传播思想越发难以做到,这样文化地域性加强了。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相互征战,仍按照一定的礼仪作战,像战争中不能杀老者和小孩,在规模和惨烈性上都比不上战国时期的战争。战国时期,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因为小国兼并基本完成,剩下的主要是几个大国之间的比拼,这时期的诸侯国,性质上已经和一个独立的国家没多少区别。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战争双方已经不顾"礼"的原则,只要能获得胜利,什么手段都用上。为了打压敌国,对于战争中俘获的俘虏,甚至不惜大规模坑杀。从这些方面对比来看,春秋时期更像是前奏,而战国则是高潮。这样两个过渡的时期,硬要以一个界限来划分,反倒显得不怎么合适。
一般所说的春秋时期,指的是春秋五霸所处的那段时期,战国时期指的是七国并存的时期。战争更加残酷,意味着国家兼并加剧,这样更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动乱的时代,一些腐朽的东西被淘汰是正常的,这个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格局,就是新思想取代旧思想的体现。虽然战乱给百姓带来了很大苦难,但社会变革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之后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一个封建制度国家。
对比秦朝和周朝,可以发现秦朝一些进步的地方。经过战争的淘汰选择,那些具有更大优势的国家得以留下去,这似乎也是一个适者生存的过程。说到春秋战国出现的原因,西周时的分封制是原因之一,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掌握了更大的经济控制权,这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因素。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