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农历二月初二,
是“龙抬头”的日子。
“龙抬头”,
其实是指“青龙”七星开始出现在东方,
万物此时开始真正苏醒,
春天真的来了。
“二月二”的由来
二月二,龙抬头,
风雨顺,又丰收。
大仓满,小囤流,
好年景,春开头。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
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此外,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要在这天抬头升天,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等。
二月二还是“踏青节”
二月初二春游踏青之俗,传说始于唐代。当时,长安的人们为了活跃生活,便乘二月二之时,三五成群地来到郊外踏青,有些妇女还提篮执铲去挖鲜嫩的荠菜佐食。
有何意义呢?首先是遛百病。冬季过去,春季来临,能到田间走一走,对恢复体能、陶冶性情大有好处。
其次是农田生产劳动。春游时挖野菜的民俗大多在田地里进行,可以借此除去田间的杂草,保证麦苗的正常生长。
其三是民间饮食习俗。民间称吃野菜为“吃青”或“吃鲜”。据说,春季麦田里的荠菜,不仅营养丰富,还可清热败火。
“二月二”的习俗
— 剃龙头 —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 祭祀龙神 —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 围仓 —
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 吃龙鳞 —
二月二这一天的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 炒豆子 —
很多地方当天还有炒豆子、吃豆子的习俗。“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吃了各种炒制的豆子,意味着这个年就算过圆满了,一年辛勤劳作又开始了。
— 德州传统美食:“土里蹦” —
“土里蹦”是一种以面粉为原料,沙土为媒介,大锅炒制的吃食,此三种元素,缺一不可。“土里蹦”在夏津县和武城县传播较广,因为其他地方沙土很难找。
揉面、切条、再切块之后,一个个边长1cm左右的小面团,需用双手手心挨个儿揉成圆形,颇费功夫。所以,往往在做“土里蹦”的当天,一屋子男女老少围在一起,一边忙碌,一边唠着家常,说说笑笑。
院子角落里的灶锅也是必不可少,提前15分钟预热沙土,灶中的杨树枝霹雳吧啦的响着。“土里蹦”入锅后,滚烫的沙土成了传递热量的媒介,渐渐显出“流水”的错视感。大约20分钟后,“土里蹦”变成焦黄色,便可出锅了。
“好吃,又香又甜。”四邻的孩子们都赶了过来,刚出锅的“土里蹦”外酥里软,晾凉后则酥脆可口。
“二月二”诗词
《二月二日 》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十字码头,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正徐徐走着,感叹春天的美好。
《二月二日 》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
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
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
更作风檐夜雨声。
这首诗前边写自然景物赏心悦目的“美”,后边写自己失意后凄苦不堪的“愁”,情景紧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这春景越美,作者自己的愁意就越浓,以乐境反衬愁思。
二月二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美食
给我们留言吧!
摄影|郭庆萍
编辑|高红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