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思想感情(正确解读张继的枫桥夜泊)(1)

线上线下的评论者,说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羁旅诗,这没有错。说它勾画了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等景象,就不够确切。因为这里的景象不是勾画出来的,而是作者堆砌起来的。特别是说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就更是不得要领。因为这首诗没有表现羁旅之思,表现的也不是家国之忧而是一己之愁。

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28岁的张继高中进士。然而,在唐朝中期,能考中进士仅仅是入仕的前提。也就是说高中进士,并不意味着就会有官可做。由于当时的官场腐败,高中进士以后,还要结交权贵才能得到一官半职,可张继却是“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最终在铨选考核时落第回乡。

到了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这场长达八年,以争夺统治权为终极目的天宝之乱,使张继出仕为官的希望再次破灭。出仕无望的张继愁苦无奈,时常夜不能寐。某日,张继乘坐的客船,夜泊苏州的枫桥,夜半时分,他听着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愁苦的思绪达到了极点,于是,就有了这首流传千年的七言绝句古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的起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字面上是写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实际上是写诗人为愁而堆砌的三个意象:落月,啼鸦,满天霜雪。

诗的承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表面上是写江边的枫树和江中的渔火对愁而眠。实际上是写诗人认为江边的枫树和江中的渔火对愁而眠。诗人认为江枫渔火对愁而眠,从而使人想到,起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以及诗人所处的整个世界也都是因愁而存在。有评论者把承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解释为“诗人对着江枫和渔火忧愁而眠”,这是绝对错误的。

诗的转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字面上是写姑苏,城外,寒山寺三个意象,实际上是个偏正结构,意思是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给人以孤愁的感觉。

诗的合句,即诗的结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字面上是写半夜钟声来到客船。实际上是写诗人听着古寺传来的钟声。把诗人孤愁之感推向了极致。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枫桥夜泊》是一首羁旅诗,是表现诗人羁旅之愁的诗,诗人的羁旅之愁是诗人的一己之愁,同时也是大唐王朝的国人之愁。由此我们就会更加明白,线上线下的评论者,说《枫桥夜泊》是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张继这位怀有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从而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这种无稽之谈,如果不是梦呓,就是胡说八道。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请您点赞、收藏和转发。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