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聪敏 先后在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外交部欧美司、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外交部美大司任职,曾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外事秘书、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各国议会联盟执行委员、中美议会交流机制中方副主席、中国加拿大议会协会中方主席等职。

2010年8月9日晚,一架载有9名乘客的小型飞机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个偏僻山区坠毁,“飞虎队”老战士、美国前临时参议长特德·史蒂文斯不幸遇难。美国人民因失去一位资深的政治家、中国人民因失去一位老朋友而深感哀痛。吴邦国、路甬祥和盛华仁等中国领导人和老朋友分别给史蒂文斯夫人发去唁电,表示深切哀悼和诚挚慰问。

飞虎队史蒂文斯(怀念飞虎队老战士特德)(1)

特德·史蒂文斯

一个性情率直,从不言倦,旅行从不让别人替他扛箱提包、能爬到八达岭长城烽火台的老人就这样走了,走得如此突然。

我同史蒂文斯有缘。我们最初相识是在1972年4月10日,当时我先后随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中国医学代表团访美,美国国会领导人和部分议员在国会山欢迎我们,担任联邦参议员已有4年的史蒂文斯以老朋友身份参加了这两次聚会。1998年我到全国人大工作,因有中美议会交往的机会,我们有幸26年后在北京重逢。

史蒂文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也有过不幸的经历。他一生与飞机为伍,却有两次空难落到他头上。那是1978年12月4日,他乘坐的一架私人飞机在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坠毁,他死里逃生,而他的第一任妻子和同机的另外4个人却不幸罹难。他曾预言自己很可能最终将死于空难,这一可怕的预言不幸被言中。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相信的事实。他的离世,是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事业的一大损失,中美议会交往失去一位热心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 战火中凝成的友谊

飞虎队史蒂文斯(怀念飞虎队老战士特德)(2)

年轻时的史蒂文斯(左)与帕拉莫尔

拉近他与中国人民距离的是他的一段传奇经历。20世纪40年代初,世界局势风云诡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燃遍欧洲和亚洲,在俄勒冈州大学工程学专业就读的史蒂文斯年轻的心已被战争的火焰点燃。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突然袭来,他毅然离开校园,应征入伍,那年他还不满19岁。成为一名飞行员是他儿时的梦想。培训结业后,21岁的史蒂文斯与培训班的两名队友随空军来到拉丁美洲,之后经过非洲进入了印度,最后飞越“驼峰航线”来到了中国。在中国,史蒂文斯所在部队被编入陆军,恰恰是这次兵种的转换,书写出史蒂文斯飞行人生的新篇章,因为他隶属于陈纳德将军陆军第14航空队第322运输中队,也就是著名的“飞虎队”。

飞虎队史蒂文斯(怀念飞虎队老战士特德)(3)

“飞虎队”的正式名称是美军志愿大队,又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美国飞行人员组成的空军部队,因战机上印有插翅虎标徽,所以有了“飞虎队”的绰号。史蒂文斯加入“飞虎队”时还很年轻,同时服役的战友都要比他年长十来岁。在队中史蒂文斯先后驾驶C-47和C-46运输机,负责运输军需、弹药至中国。

飞虎队史蒂文斯(怀念飞虎队老战士特德)(4)

飞虎队队员

和“飞虎队”其他战友一样,史蒂文斯经常在没有任何导航设备的条件下,执行长距离的运输任务。他向中国朋友多次讲到执行任务的艰险经历。

1944年春,史蒂文斯奉命为在广西桂林附近的一个基地运输弹药。但基地附近就有一处日军的据点,所以史蒂文斯的运输队被严格要求无线电静音。当运输队即将抵达跑道时,史蒂文斯发现飞机的起落跑道十分狭窄。当时也没有风向标,跑道两边的士兵便点燃小火堆以使史蒂文斯他们辨别方向。史蒂文斯与战友凭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驾机技术,竟神奇地把载满弹药的飞机降落在这布满碎石,甚至比飞机还要狭窄的跑道上。

飞虎队史蒂文斯(怀念飞虎队老战士特德)(5)

还有一次在飞往当时的北平途中,史蒂文斯驾驶的飞机遭遇恶劣天气。当时没有任何地面控制指挥能协助他。史蒂文斯急中生智,利用当地广播电台为飞机的无线电设备测向的方法,安全地将飞机降落在北平机场。后来,他的这项“发明”居然被战友广泛使用。

史蒂文斯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刻骨铭心的经历,铸就了他的中国情节。史蒂文斯多次讲,等他退出公职后,将专门安排时间来中国多住些日子,特别是去看看抗战时到过的地方,他怀念这些地方。

// 最后一次访华

为满足老人的这一愿望,201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邀请史蒂文斯偕夫人、女儿来华休假和访问。考虑到史蒂文斯难以割舍的抗战情绪,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美议会交流协会主席盛华仁专程陪同斯蒂文斯一家人前往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和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凭吊和参观。

飞虎队史蒂文斯(怀念飞虎队老战士特德)(6)

2010年6月11日,特德·史蒂文斯来到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凭吊抗日航空烈士,并参观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这也是该纪念馆自去年9月正式开馆以来接待的首位“飞虎队”成员。(中新社发 王国安 摄)

在公墓上方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3304名烈士的英名,其中包括“飞虎队”在内的美国英烈。史蒂文斯首先向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花圈的缎带上写着:“为了纪念陈纳德将军、‘飞虎队’第14航空队和所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人们。”随后,史蒂文斯一行参观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这座独特的纪念馆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苏等国空军在中国大地联合抗击侵华日军的英勇事迹。馆内陈列的展品把史蒂文斯的思绪带回到他60多年前亲身经历的战争环境。他说:“我和中国人民的友谊是从那个年代开始的,我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与中国朋友共同战斗的情景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飞虎队史蒂文斯(怀念飞虎队老战士特德)(7)

2010年6月11日,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迎来了第一位“飞虎队”成员特德·史蒂文斯先生,中山陵园管理局向他赠送了一架C—47运输机模型。

作为纪念馆正式开馆后来访的首位“飞虎队”成员,史蒂文斯向纪念馆捐赠了他当年身着“飞虎队”制服的10张珍贵老照片和“飞虎队”队员人手一张的丝质双面逃生地图。纪念馆负责人向史蒂文斯回赠了一架C-47运输机模型。史蒂文斯激动地说,这架飞机模型对他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礼物,他当时在中国就是驾驶这种飞机参战的,目前世界上只有阿拉斯加州还在使用这种型号的飞机执行运输任务。

飞虎队史蒂文斯(怀念飞虎队老战士特德)(8)

参观结束后,史蒂文斯夫妇和盛华仁一起种植了三棵“友谊树”。史蒂文斯感慨地说:“如果那些曾帮助过中国人民抗日、现在仍健在的美国老兵都能来看看这个展览该有多好!如果有这样的访问团来华,我一定毛遂自荐担当领队和讲解员。”上了年纪的人总爱怀旧,特别是怀念记忆深处的那些人和事。

飞虎队史蒂文斯(怀念飞虎队老战士特德)(9)

2010年6月11日,特德·史蒂文斯到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凭吊抗日航空烈士,参观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并向该馆捐赠了一批自己当年在中国服务时的照片,以及一幅当时飞虎队员使用的中国详细地图。

史蒂文斯说“二战”时他在云南、广西的经历经常在脑海里闪现,忘不了在敌机轰鸣声中的昆明过生日的情景。盛华仁同他聊天时说起中国有一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叫《滇西1944》。史蒂文斯听此信息极为兴奋,表示他一定要看,说那些故事他比较熟悉。盛华仁设法找了一套该剧的中文光盘送他,并抱歉地说没有找到英文版。他说没问题,回去后让女儿翻译给他看。

// 中美友好是他毕生的心愿

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史册上,应该写上特德·史蒂文斯的名字,他是当之无愧的。他既见证了战争年代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也目睹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当年日军轰炸昆明等地的情景和中国大地的满目疮痍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旧中国的内忧外患唤起他对中国人民由衷的同情。

20世纪80年代后他曾多次访华,虽名义和目的不尽相同,但他不忘自己既是使者又是朋友的双重身份。他经常告诉与他同行的美国人士中国的今昔变化,特别是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告诫人们看待中国切忌偏颇,仅仅从美国报纸上了解中国并以此作出结论或制定政策是很危险的,只有实地考察,亲身感受,进行交流,才能真正了解中国。

在斯蒂文斯看来,中美友好是世代传承的事业。他来中国访问,或接待访美的中国团组,总是尽可能让他的小女儿丽莉(Lily)参加,目的是让下一代不忘父辈的中国情节。他给女儿起名Lily(百合),是因为他喜欢中国的百合花。女儿就读斯坦福大学时,在父亲的鼓励下选读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法律,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成立了学生社团“博尔特中国法学会”,邀请中国法学家信春鹰教授去讲课。如今身为美国奥睿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丽莉·贝克,铭记父亲的教诲,除致力于中美法学交流外,还尽其所能开展其他中美民间交流活动。

飞虎队史蒂文斯(怀念飞虎队老战士特德)(10)

特德·史蒂文斯

史蒂文斯在担任州和联邦两级参议员的40多年间,一直关心和支持发展中美关系,积极推动两国人民开展友好交往。1981年,史蒂文斯作为第二批美国参议员访华,同行的有杰克逊参议员、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和陈纳德将军的遗孀陈香梅女士等人。邓小平会见,与客人进行了热情友好的交谈。对史蒂文斯来说,这是一次亦公亦私的访问。他受命于白宫,向邓小平转达上台不久的里根政府继续致力于发展对华关系的政治意愿。当回忆起这次会见时,他说:“邓小平是一位极其睿智和目光敏锐的领导人。他对历史和地缘政治有着极好的理解和把握……从邓小平那里,我懂得了中国如何保持独立自主、如何致力于发展,以使中国不依附其他国家。”

作为美国最资深的参议员之一,史蒂文斯在美国对华关系上的影响力无可置疑。他积极推动中美建交,支持无条件延长对华最惠国待遇并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支持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他反对参议员通过无端指责中国人权状况的修正案;他会同美国资深参议员井上健、时任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弗里斯特,积极促成美参议院与中国全国人大建立会议机制。这是美国参议院首次与一个亚洲国家,也是首次与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的议会建立高层次定期交流机制。这一举措在国会并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但史蒂文斯等几位朋友初衷不改,力排众议,终使建立机制的议案获得通过,在参议院《2004~2005财年国务院授权法》下面正式立项。

当一名美国记者问他“为什么美国国会同一个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国家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时,史蒂文斯毫不犹豫地反问:“难道意识形态不同就不能成为朋友,就不能开展合作吗?”他简明而巧妙的回答道出了当今处理国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互相尊重。

在美国国会500多名两院议员中,真正了解中国的人还不是多数。我们希望像史蒂文斯这样客观、理性、友好地看待中国和中美关系的议员越来越多。

史蒂文斯偕家人来访,他自己说是来探亲访友,他的话是贴切的。在吴邦国委员长会见,路甬祥副委员长宴请,以及与盛华仁、姜恩柱、胡康生、周文重、曹卫洲、信春鹰和我等老朋友在北海仿膳欢聚时,史蒂文斯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的确,他在几十年漫长岁月中同中国朋友从相识到相知,不仅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也建立了深厚的个人友谊。

物换星移,时势变迁,一位美国老人的中国情节,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在缅怀老朋友史蒂文斯的时候,我们希望中美关系继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这也是老人几十年一直追寻的目标。

— END —

文章来源 |《西交民巷23号院随想》

作者 | 吕聪敏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