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东北农村有十大怪:窗户纸糊在窗外、大姑娘叨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包豆包讲鬼怪、养活孩子吊起来、草坯房子篱笆寨、反穿皮袄毛朝外、狗皮帽子头上戴、嘎啦哈姑娘爱、火盆火炕烤爷太。


其中嘎啦哈是满、锡伯、鄂温克语音译,是一种流传在中国东北的妇女和儿童的传统游戏,因使用“嘎啦哈”(猪、羊、狍子等动物后腿中间接大腿骨的那块骨头)作为道具而得名。

嘎啦哈游戏(东北童年难忘的回忆)(1)

嘎啦哈


嘎啦哈游戏(东北童年难忘的回忆)(2)

嘎啦哈

嘎啦哈有四个面,根据其形状分别取名为“背儿”、“壳儿”、“驴儿”和“增儿”。嘎啦哈一般是长方体,两个大面,两个长条面,还有两头的面比较小,形状不规则。一般游戏时只玩四个比较大的面。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对各个面的叫法不同,有“珍/针/支”,“轮/背/拐”,“壳/坑”,“肚/驴/增”。

嘎啦哈游戏(东北童年难忘的回忆)(3)

在古代,嘎啦哈成为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大小不同、类别不同、颜色不同,以不同的种类代表不同军事名类,通常是山、林、河、泡,排兵布阵,士兵头领,包抄堵截等用嘎啦哈来代表,成为战局中沙盘的棋子。

人们起初是把嘎啦哈当作财富的标志、吉祥的象征。后神化为“定福祸决嫌疑”的占卜工具,视“解者为凶,合者为吉”,“珍背为吉,驴坑为凶,珍包子为大吉”。


嘎啦哈游戏(东北童年难忘的回忆)(4)

嘎啦哈游戏方式主要有:


弹嘎啦哈,先将嘎啦哈按人数均分,按规则以食指弹之。弹者将洒出选任意一子为“头”,向另一面纹相同的子儿弹击,命中即可赢和。不中或碰到其它子儿以及弹错、拣错,无对可弹时,则轮到下一人重新洒、弹,弹完最后一对者为胜。


抓嘎啦哈,有抓单、抓双、单裹、双裹、耗子喀房苞、羊羔啦把把、大姑娘摸嘴唇、小媳妇措花针等名目。抓嘎啦哈时,口念:“捂一花,亮一花,不够十个给人家”,念一句接一次,动作要和拍节,错者为负。


掷嘎啦哈,嘎啦哈站立耳形叫珍儿或大鬼、站立平状朝上叫驴儿或小鬼,凸状朝上叫背儿、凹状朝上叫坑儿或眼儿。掷骰子用3个嘎啦哈,掷出后3个都一样,叫抱子;1个珍儿,2个背儿或2个驴儿或2个抗儿,叫6候;1个背儿,2个珍儿或2个驴儿或2个坑儿,叫5候,1个驴儿,2个珍儿或2个背儿或2个坑儿,叫4候;1个坑儿,两个珍儿或2个背或或2个驴儿1个背儿1个珍儿叫四五六,叫通吃,庄家赢;庄家掷出眼候,叫包庄,庄家输。如果庄家投出的子儿不是上述情况,下注者可撵庄,俗称撵点儿。有的庄家或下注者在掷骰子时高喊:“包子、四五六”,以造人为的气氛。


歘嘎啦哈一般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在大炕上,两人三人四人都可以,玩者带着自己的“嘎啦哈”口袋,分别坐在炕上,开始时,自己出自己的,出多少不让别人知道,等各家都出了,查数,数多的为大家,先“出啊嘎啦哈”,剩下的按出的多少往下排,分别轮流“出啊嘎啦哈”,有时出多时达一百多个,二百来个,铺一大炕,很具规模,很有吸引力。“出啊嘎啦哈”的规定是两个一样的或三个四个一样的(同样是“背”“坑”“驴”或“只”)都可以出啊;还可以两个两个一样的(两个“背”和两个“坑”)一块出啊;出“只”时可以“只”拐,就是出一个“只”可以允许拐另外任何一个“嘎啦哈”,玩时把口袋仍在空中,手抓住你选定要出啊的两个或三个“嘎啦哈”再接住口袋,出啊两个时自己留一个另一个砸在没出啊的大堆里,出啊三个四个都拿出一个往大堆里砸,砸时主要是把大堆的“嘎啦哈砸开成对,给下把出啊时做准备,出啊时不能碰别的“嘎啦哈”,碰别的了就算坏了,轮给下一个人出啊,就这样一直往下轮,直到出啊完为止,继续玩时,再重出玩下把。

另一种玩法是,两人或三人。在炕上或在桌子上,共同出啊四个“嘎啦哈”,一般都是小“嘎啦哈”,也就是羊“嘎啦哈”或狍子“嘎啦哈”,胜负主要是以积累的数字多少而定,规定:两个一样的为一分,三个一样的为十分,要是出四个一样的为二十分,就这样累计相加,最后谁的分多谁胜。

嘎啦哈游戏(东北童年难忘的回忆)(5)

此外,还有捉嘎啦哈、猜嘎啦哈,夺嘎啦哈,往往参加的人数最多,是将百八十个子儿,将“老母”往上抛,高低不限,同时由子儿堆里迅速挠出数个或十几个,接住将要落地的“老母”掷向空中,同时抓挠出的全部嘎啦哈,一堆嘎啦哈被夺尽,多者为胜。


如果你现在沈阳或曾在沈阳、或您关心沈阳、想了解沈阳

请您关注“左右看沈阳”头条号

让我们一起去发现沈阳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丽城市风光和风土民情,,,

让我们一起“左右看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