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流云

作者简介:一个用文字传播力量的斜杠小透明

稿件来源:秋叶写作特训营

助教:林琳


有时候我觉得,世界正在悄悄惩罚我这种贪多而嚼不烂的人。

一听说出了本什么新书就特别紧张,生怕自己没看,知识落后于他人;一听说出了个全新的领域,就特别着急,怕自己跟不上风口,错过了赚几个亿的机会;一听说得到APP又新上了颠覆认知的专栏或者课程,就恨不得立刻订阅,生怕落到一大群人的身后了。

这种状态不但使我越来越疲于奔命,而且连自己最急需的事都没有时间做了。我陷入了低效学习的漩涡,什么都想抓,最后什么也没抓住。

快速提高生产计划的方法(生产知识的人如何学习知识)(1)

通过观察生产知识的人如何学习知识,我发现高效的学习方式不是让自己成为被动灌输的“通才”,而是学以致用为目的,主动找到需要学习的内容。

罗振宇担任节目制作人的时候,特别重视开策划会,邀请最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媒体人来给他们做策划。并借此机会与这些国内优秀的人才交流,学习他们的观点。

秋叶大叔每次提到自己出差外地做分享时都会说,看似输出,其实也学到了组织方怎么做指引,学到了主持人的表达技巧,学到了主办方领导的管理知识。

高效学习的秘诀,就在于比别人更能发现花,并且提取出蜜。

从秋叶大叔的《高效学习7堂课》一书中我们能够获得同样的启示。作为一名高效学习者,多项畅销知识付费产品的生产者,秋叶大叔在PPT、阅读、写作、个人品牌、社群运营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他将自己的7种高效学习思维在书中尽数传授。

快速提高生产计划的方法(生产知识的人如何学习知识)(2)

我认为,普通人培养了定位力、框架力、精进力三种关键思维,就不容易盲目跟风,而是找到自己的定位,搭建知识框架,用合理的时间成本刻意练习,真正学以致用。

一、定位力: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找准目标,弯道超车

定位,意味着正确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

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当年在武汉大学图书馆看了《硅谷之火》,激动得睡不着觉,他被书中的创业故事激励,立志走上计算机和互联网这条道路,最终成就了小米。

试想如果雷军没有在关键时刻受到书籍知识的点拨,找到与自己的志趣和能力契合的定位,而是像许多人一样盲目创业,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如何在不同阶段找准个人定位,书中提供了个人成长定位矩阵分析模型。根据不同人群的风险偏好和能力水平,对应了4种不同的赛道选择。

快速提高生产计划的方法(生产知识的人如何学习知识)(3)

平稳起步:这个阶段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弱、个人能力也弱的情况。比如刚出社会,想要独立的大学生。他们可以先保守地找一份工作,在业余时间学习其他赚钱技能。

选择跑道:这个阶段适合有一定经济能力,虽然个人能力不够强,但敢于冒险,有明确目标的人。此时要做好长期学习的准备,在一个领域深耕,成为这个方向的大V。

升级赛道:这个阶段适合风险偏好弱,但是个人能力比较强的情况。比如,有的人感觉达到了行业天花板,他们可以考虑升职换岗,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成为公司不可代替的人物。

更换游戏:适合能力强,风险承受能力也强的人,他们已经在某个小舞台做到拔尖。需要找更大的目标才能获得发展空间。此时的策略应该是跟对人,学习能人的方法。

如果一时无法决定大方向,也可以遵循一个落地的小建议:选择离钱最近的方向。

学习一门技能常见的误区是纠结于兴趣,却很少考虑赚钱。然而,赚钱才是学习的最大正向反馈,赚钱比兴趣更容易激发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

在人生的不同赛道上,选择大于努力,定位力决定了你是否能根据实际情况不停调整目标,在大方向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超越大多同时起步的人,实现弯道超车。

二、框架力:全局视角、搭建框架;系统学习,事半功倍

以前,我习惯在各个平台学习干货文章,关注作者,收藏文章,但很快抛在了脑后。

囤积干货变成朋友圈的虚荣,完成学习变成自我的感动。

生产知识的高手可不会傻乎乎地死磕,他们有全局视角,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他们能快速从知识体系中调用这些知识,从而系统性的解决问题。而每一次解决问题,知识之间又再次产生了链接,所有知识成为系统,因此事半功倍。

快速提高生产计划的方法(生产知识的人如何学习知识)(4)

基于框架思维,当我定位了学习方向,预备学习一个新领域时,可以有两个步骤:

1、梳理一个初步的系统知识

充分了解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搭建一个初步的知识框架树。刚开始不一定全面,事实上也做不到一蹴而就,只需要将知识点和概念形成串联。

我推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知识框架,因为人类大脑对图像的理解的理解和记忆要比文字强。

2、完成大量的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可以不断补充和完善知识体系。

最近我在学习写作,就一次性购买了十本关于写作主题的书籍。在较短的时间完成阅读并做好笔记,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优化搭建的框架树,让知识体系更有广度和深度。

快速提高生产计划的方法(生产知识的人如何学习知识)(5)

框架力能帮助你快速进入一个领域,让知识不再碎片化,联结成大脑中牢固的晶体。它让普通的学习者也能具备知识生产者的“嗅觉”,有的放矢地“捕捉”知识。

三、精进力:告别懒惰,找对教练;刻意练习,持续进阶

正如《高效学习7堂课》书中所言,在学习这个领域,总是盛行两种东西,一种是鸡汤,因为我们需要鼓励;一种是捷径,因为我们难以忍受付出却迟迟看不到回报。

鸡汤好喝,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捷径是否存在呢,需要我们在把握定位,确定框架的基础上持续精进。

道理并不难懂,但很多人在精进的道路上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容易懒惰,提前放弃。

通常学习技能都要经过如下时间长度:入门需要100小时;熟练需要1000小时;精通需要3000小时;专业至少需要10000小时。

然而很多人在学习时,没有坚持练到位就放弃了,结果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甚至根本没有入门。

比如我之前付费报名了手机摄影训练营,刚开始觉得很好玩,然而好的作品需要多次的拍摄,过程非常的枯燥,而且听说要做好短视频还要学习剪辑、运营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反正自己也做不到,慢慢的就偷懒放弃了。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被一万小时吓住,先踏实做到100小时,再持续地进阶。

第二个误区是盲目学习,缺乏教练。

如果你盲目地死磕一万小时,最终可能耗费了庞大的时间成本,但依然没有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顶多是比普通人熟练一些,因为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所谓“一万小时”理论,不是一万小时的训练,而是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找对一个好的教练至关重要。

18枚乒乓球世界冠军奖牌得主邓亚萍,童年时,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因为个子矮,手脚短粗没能达到进入体校的要求。邓亚萍的父亲是体育教练,在父亲专业的指导下,她得到了适合自身的训练方式,从而走上了冠军之路。

快速提高生产计划的方法(生产知识的人如何学习知识)(6)

而在我的学习经历中,好的教练大致指三类人:

导师。在人生方向、职业发展或是人际沟通问题上能为你提供有效建议的人,可能是有经验的同事或上司。

业内专家。你总是需要一个某方面比你专业的人,关键时刻能为你指点迷津。

跨界通才。这类人能帮你拓宽眼界,提供高瞻远瞩的想法。

不贪多,不求快,从最小的目标开始,逐级攀登;选择对的教练,投入足够的时间,在专业人士的反馈下持续成长,这就是高效学习必备的精进力。

知识付费时代,许多人一面不停买课,一面抱怨自己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正所谓,抱怨是无能的贪婪。

想要成为高效学习者,应该放下偏见,不妨向我们身边的知识生产者们学习。高手从不盲目,他们精准定位、丰富框架、锐意精进,这也是普通人最应该掌握的思维方式。这些方法都在《高效学习7堂课》这本书中,推荐你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