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首歌的演绎:也是对歌迷的迁就多于对音乐的执着的作品(1)

周董的最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上线一周了,从销量上看,这张专辑无疑是大获成功的,但伴随着巨大销量的,还有占据相当比例的负面评价,比如新歌数量少、诚意不足,倒嗓严重、唱功下降,没有自我突破、没有曲风创新等等。诚然,这张专辑与巅峰时期的作品相比确有差距,但如果去掉青春美好回忆对过去作品的加成,去掉对后期作品偏见的滤镜,这张专辑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好好欣赏的,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这张专辑的瑕疵也是可以谅解与包容的。

先说说被提及最多的“一成不变的曲风”问题。不得不承认,主打歌《最伟大的作品》有着与《夜的第七章》几乎一样的调式和结构,《还在流浪》的编曲和唱腔全是《上海1943》的影子,《倒影》可以说就是降调版的《园游会》……但是,首先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我们喜欢一个人的作品本质上就是对其个人风格的偏好,所以,不变的风格,既是对自我的坚持与肯定,也是对受众期望的忠实回应。其次,周董出道至今发行了15张专辑,其曲风涵盖了节奏蓝调、流行、古典流行、说唱、民谣、乡村、电子、舞曲、中国风等等几乎所有类型,而且几乎所有类型都有相当成熟完善的代表作,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求其在曲风上继续开疆拓土确实有些苛刻了。最后,个人认为创新在他的作品里是一直存在的,不过这种创新是一种基于原有风格的拓展,以广受欢迎的“中国风”为例,最初的《娘子》,将现代说唱与侠气十足的词结合,算是对中国风的初次尝试,之后的中国风歌曲,编曲中则开始大量融入中国传统乐器,腔调与咬字也随着歌曲要展现的主题不断变化,如《东风破》,悠长哀伤的二胡与琵芭和着平缓的唱腔,将恋人间的苦愁离别娓娓道来,如《发如雪》,明朗婉转的古筝和扬琴,与高亢的副歌部分迸发出的强烈感情相融交织,描绘出一段穿越千年的凄美等待,再入新专辑中的《红颜如霜》,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体的编曲,大量使用意象的填词,辅以在流行与戏腔之间转换自如的唱法,赋予了整首歌明快、释然与豁达的气质——他其实一直在坚持用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中国风”,因此,我们才能在同为中国风的众多歌曲中感受到专属每一首歌的旋律、气质和意境。如果这不算创新,那至少也是一种自我突破了吧。

对这首歌的演绎:也是对歌迷的迁就多于对音乐的执着的作品(2)

至于嗓音退化,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还在流浪》的副歌部分,连续的D#4能明显地感觉到周董嗓子的疲惫和乏力,但是他至少没有用过度的调音去掩盖和修饰,而是用本真的音色去面对所有歌迷。在我看来,这是作为一名歌手对歌迷的诚恳,和对操守的坚持。

最后,从一个不懂专业乐理知识的普通歌迷的角度来评价,这张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专辑,确实没有达到预期的品质。抛开嗓音退化的客观因素,整张专辑在旋律和编曲方面虽然都在水准之上,但总体给人一种循规蹈矩的感觉,就像一张用标准答案填满的考卷,成绩优秀却又平庸,以往那种一首歌写出8段不同旋律、用各种出人意料的音效丰富听感、动辄4种以上乐器和鸣共奏却仍旧层次分明的灵性创造已经不复存在了。我想再一次听到像《晴天》那样简单却隽永的旋律,想再一次感受像《七里香》那样惊为天人的编曲,想再一次体验一首歌聆听上百遍后,仍能从中发现自己未曾注意到的一段和声、一段低音贝斯的惊喜。

对这首歌的演绎:也是对歌迷的迁就多于对音乐的执着的作品(3)

可能正如歌词里写的:“这世上的热闹,出自孤单。”或许人只有在尚未取得成功、仍旧一文不名的孤独状态,才能创作出让人趋之若鹜、带给世界以热闹的作品吧。他不是江郎才尽,他只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将自己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让位给了歌迷渐渐失去耐心的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