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关于巧姐的判词,以及曲子是这样写的: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个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留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剩除加减,上有苍穹。

根据这个图、判、曲的表面意思,几乎我们所有读者在专家的解读引导下,都一致地这样认为:贾家败亡后,巧姐被她舅舅王仁,和堂哥或贾蓉、或贾蔷、或贾芸卖到了青楼妓院,幸亏被曾受王熙凤接济的刘姥姥碰巧遇见,就变卖田产把巧姐赎了出来,最后嫁给板儿,成为了一个操持家务的农妇。

金陵十二钗判词及人物特征(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1)

如果这样望文生意、顺理成章得出的结纹是正确的话,哪还能称得上是谶纬隐语?

古往今来的谶语,都是非常难以理解透的。比如“当涂高”、“同槽马”、“昌明后”、“卯金刀”、“女武王”、“桃李子”、“两角犊”等等谶语,不是被误以为应了某人,就是被误以为应了自己,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史,因误解谶语,制造了多少杀戮,枉送了多少性命?

不妨举一个距今比较近的例子:

《推背图》第三十八象,图上画的是,一个门口边躺着几个人;谶曰:门口一鹿,群雄争逐。劫及鸢鱼,水深火热。颂曰:火运开时祸蔓延,万人后死万人先。海波能使江河浊,境外何殊在目前。不谈《推背图》的真伪,只说近百年来,按易数专家们理解,“门口”指的是国门之外,鸢鱼是指飞机军舰,万人是形容人多,因而得出结论,预言的是发生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是二战的规模与影响比一战大得多,《推背图》上如果预言了一战,岂能不预言二战?

其实,这一象讲的是笫二次直奉之战,原因是:1,两路军阀为争夺北京政权;2,“门口”指山海关旁的主战场九门口;3.“鸢鱼”指这次战争中,飞机军舰第一次参与,开始海陆空的立体模式,于热兵器战争有着划时代的意义;4.“万人”句指这次战争的开始,奉系先被打死一万人,最后又以直系后被打死一万人而结束。5.“海波”“境外”句指已经与境一样开始了这种立体化战争模式。

从来都是,谶语未应验时,谁也解释不清,应验后才恍然大悟。而《推背图》三十八象过去已将百年,易数专家却还在误解,着实可叹。

关于“十二钗”判词这样,模仿型的谶语,与历史上的谶语又有不同,因为书中写的已经是发生过的故事,并非真正的预言,而以谶纬隐语模式展现出来,又需要把“真事隐去”,那就必须更加隐晦,更加模棱两可地给出一些错觉。

金陵十二钗判词及人物特征(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2)

那么,巧姐的图、判、曲究竟该怎么理解呢?这就需要刹着逻辑思维的惯性,避开文字表面的意思,首先把“巧”、“刘”、“纺绩”所隐藏的意思给搞清楚。

小说第四十二回写道:

凤姐儿道:“这也有理。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他。”刘姥姥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几时生的?”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以我这名字,他必上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逐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就提到了凤姐儿之女“大姐儿”,至第二次来,“大姐儿”到底几岁了,书中还是未曾交代。作为国公府的小姐,一直未起名字,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凤姐儿说“大姐儿”七月七日生日“日子不好”,并不十分有道理,因为这是牛郎织女在喜鹊搭的桥上相会的日子,却说“日子不好”,未免显得有些奇怪;而刘姥姥的那番话,说它有道理,却说不出怎么有道理,说它没道理,也说不出怎么没有道理。其实归根结底为的都是刘姥姥的最后一句话:“却从这‘巧’字上来!”

农历七月七日,原本是“乞巧”节。而书中:“大姐儿”一直未起名字,在凤姐儿的请求下,刘姥姥给起了名字后,又强调“却从这‘巧”字上来”。这一过程,描述的不正是一个“乞巧”的故事吗?换言之,如果要将凤姐儿请求刘姥姥为“大姐儿”起名字的这段描述,给命上一个名字的话,那么这个名字就应该是“乞巧”。

唐朝诗人林杰有一首流传很广泛的七绝《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通过唐代过七夕节的盛况,描述了少女们在牛郎织女相会之夜,利用穿一条条红线,向织女“乞巧”,而渴望能够得“巧”。这与凤姐儿请求刘姥姥为“大姐儿”起名字而得“巧”的描述,可谓殊途同归。

然而,二者同样“乞巧”得“巧”的这个描述,实际并没有特别的意义。那么书中如此写来的目的是什么呢?

《全唐诗》中收录了林杰两首诗,一首就是《乞巧》,另一首叫《王仙坛》:

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炉草木尽凋残。

不知千载归何日,空使时人扫旧坛。

稍稍品味一下这首诗,就会发现其特别暗合《红楼梦》的语境:朱姓的图腾为赤心木,因而书中以“草木”来隐指朱明。那么“草木尽凋残”,不正好可以象征明朝的灭亡吗?而首句“羽客已登仙路去”,又似是在指崇祯帝自缢,再结合后两句,这首诗仿佛就是对大明王朝灭亡进行的凭吊。更“巧”的是,作者林杰生于831年,于847年卒时虚岁17岁;崇祯这个年号实为1628年至1644年三月十九日,亦虚为17年。这也就是说,“巧姐”这个名字,实际隐藏着对大明王朝灭亡于崇祯十七年的凭吊。

关于“刘”字,当然是指刘姥姥。小说中有数关于刘姥姥的描写,其狡黠、质朴、粗鄙、世故等形象,给人印象太深刻了,以致专家与读者都认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代表的就是低层劳动人民的形象。

金陵十二钗判词及人物特征(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3)

而吴氏红学的吴雪松老师则指出,刘的繁体“劉”拆开,就是“卯金刀”,而“金”代表着后金与满清。

其实在我国历史上,自西汉末年就开始有了关于刘姓的“金刀之谶”,此后历经千年,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金刀之谶”的背后,意味着反叛杀戮、天下天乱和改朝换代。

小说第六回,介绍刘姥姥的女婿为什么叫“王狗儿”这个名字呢?这是因为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名王杲,“狗”就是从“杲”的谐音而来。王杲作为明朝的建州右指挥使,于1562年之前开始反叛明朝,1574年被李成梁抓捕后送往京城,次年被凌迟处死。

金陵十二钗判词及人物特征(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4)

(王杲)

王狗儿的儿女分别名板儿和青儿,“板”字拆开即“反木”,意为反叛朱明;青儿,则是隐指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将女真族改为满族,后金改为“大清”。而刘姥姥、王狗儿、板儿、青儿就是从王杲、努尔哈赤、皇太极和福临演化而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隐指皇太极带领后金军于1629十月进犯北京的“己巳之变”;二进荣国府,则是隐指1644年多尔衮与降将吴三桂一起战败李自成后,于五月初三进入北京,开始鲸吞蚕食明朝的所有土地。

而图中“一座荒村野店,有一个美人在那里纺绩”,这个“纺绩”当然不是指巧姐嫁给板儿,成了一位操持家务的农妇。

南梁江淹的《杂体诗.效陶潜》云: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宋朝梅尧臣的《和孙端叟具纺车》云:蚕月必纺绩,丝车方挑掷。

蚕月即农历三月,可见图中之景象,其实也是隐指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大明王朝灭亡,山河破碎。

这样,巧姐的判词就容易理解了:

所谓“事败”“家亡”,与秦可卿判词中的“画梁春尽落香尘”,李纨判词中的“桃李春风结子完”一样,皆指三月十九日大明王朝的灭亡。“偶因济刘氏”的“刘”,则是隐指满清,“济”也并非接济救助之意,而是隐喻送给了满清机会。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隐1629的“己巳之变”,文中提到“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隐指的是太子朱慈烺生于这一年的二月初四(也有说2月26日)。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1644年甲申之变之后,朱慈烺虚十六岁。

那么最后一句“巧得遇恩人”的恩人,就不能真当“恩人”理解了,须知“恩”的前题首先是遭难,而“恩人”当然是刘姥姥影射的满清,此处则特指多尔衮。即满清进入北京后,抓到了朱慈烺,随后多尔衮借口将其杀害。

其实关于朱慈烺的结局扑朔迷离,有“南北太子案”和“逃走”及“被救”多种传说,而判词中隐写的应该是“北太子案”。

《留余庆》曲子中写:“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这两句当然是不能简单地按表面文字理解:“留余庆”指巧姐,也就是指太子,“忽遇恩人”实为反语,隐指被满清杀害;“幸娘亲”指王熙凤,实指明王朝,“积得阴功”则是指送给了满清许多反叛的机会。

金陵十二钗判词及人物特征(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5)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狼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这里的“狠舅奸兄”,“狠舅”为凤姐的哥哥王仁,谐音“忘仁”隐指努尔哈赤六世祖之后,一直受封于明朝,反叛可谓忘恩负义;奸兄指贾蓉、贾蔷,蓉蔷谐音“戎羌”,隐指满清。“乘除加减,上有苍穹!”则是一种悲叹:因果兴亡,或许就是老天爷的按排!

(本文与前两篇秦可卿与李纨判词的解读,有承上启下的紧密联系,下篇《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之四:王熙凤》)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