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同一个历史事件会给两个国家带来截然相反的后果宗教改革给英国带来了君主立宪,却给法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法国有哪些辉煌时期?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法国有哪些辉煌时期(法国是如何当上西欧主角的)

法国有哪些辉煌时期

有时候,同一个历史事件会给两个国家带来截然相反的后果。宗教改革给英国带来了君主立宪,却给法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法国宗教改革演化为一场内乱--即“胡格诺宗教战争”,当时,法国路德宗、加尔文宗、胡格诺派、天主教都不具备压倒性优势,各派之间红装变武装、文斗变武斗,社会秩序已荡然无存。

鉴于当时法国这种乱糟糟的社会形势,法国王室建立了欧洲大陆独一无二的专制体系。

这个专制体系是欧洲独一无二的官僚体系--王室在全国范围派驻监察官,统管各省司法和财政大权。

1642年,王位传到了路易十四手中的时候,法国已经形成了绝对君权,路易十四即赫赫有名的“太阳王”。这位“太阳王”在王位上待了72 年,至今欧洲各国王室无人能打破此纪录。前期“太阳王”兴办工商,后期穷兵黩武,是一位毁誉参半的帝王。

前期,之所以能励精图治,是因为绝对专制的“太阳王”不能为所欲为。地缘竞争实在是太强了,荷兰、西班牙,就连后起之秀英国也俨然站在这个欧洲民族国家始祖的头上。“太阳王”要想让太阳照耀下去,就必须比这些国家更有钱。

路易十四的思路是,只要金银多,国家就会富强,只要有钱,就什么都有。路易十四赚钱的方法有三个:

先说第一个方法:闭关锁国。

这个方法毫无新意,从古至今,闭关锁国不过就那么几条: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我们的清政府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被骂了 100多年。

其实,闭关锁国并非一无是处,究竟是对是错,要看谁来说、怎么说。

确切地说是西方经济学告诉我们,国际贸易中各国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只有这样,全世界人民的福利才能提高。比如,当时法国应该进口纺织品,现在我们应该进口芯片。

所以,不能闭关锁国。

成本比你高,是因为起步比你晚,只有不断尝试,落后国家才可能产生质变。按照现有国际贸易逻辑,你是主角,我是配角,落后国家在高端产业上将永远没有比较优势。

那我就永远是配角了。

我没当过主角,你怎么知道我当不了主角?

要想成为主角,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国外商品拒之门外,发展自己的生产体系。所以,闭关锁国,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错,关键是闭关锁国之后的事情。如果闭关锁国之后,没有“一心一意谋发展”,而是大家关起门来过好日子,那是绝对不行的。

第二个方法:模仿其他国家工业体系。

1662-1663年期间,路易十四建立了大批“王家工场”,仿制威尼斯镜子、英国纺织品、荷兰呢绒甚至神圣罗马帝国的铜器。为降低“王家工场”成本,路易十四又取消了国内关卡,兴修运河。

当时的法国,南部城镇刚刚并入版图,地方经济甚至贵族受王权影响很小,而且、这里本来就是传统的欧洲大陆商路。非但如此,他们还挖走了国王熟练的工人,忽悠国王提供财政支持:十几年里,王室共补助花边生产550万里弗尔(里佛儿:法国古代货币单位名称,后面法郎代替了里弗尔)、呢织200万里弗尔…

结果就是1663年王室赤字高达3500万里弗尔,不得不靠发行国债度日。

第三个方法:抢夺殖民地。

英国、荷兰甚至西班牙殖民者都是个体户,最多打着国王名义招募个把人。法国一出手就是正规军,17 世纪中叶以后,法军先后占领了西印度群岛和加拿大的大片土地(比如,魁北克),之后又相继侵占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

遗憾的是,法国海外殖民地地盘虽大,却只重贸易,不重生产。也就是说,法国对殖民地完全是一种掠夺式开发,尤其是非洲殖民地基本没有建立完整的生产体系,因此、给本土带来的利益或多或少低于其他国家。

如此三个方法,也给了法国城市一个较好的发展空间:国内商路关卡减少、引进新技术、获得财政支持、殖民地带来了大量金银和奴隶……这些,无一不昭示着法国可能沿着一条与英国截然不同的路径走向强国。

历史虽然是无数偶然事件的堆积,但每一个偶然事件又绝非偶然,或早、或迟,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

恶花,是绝对不可能结出善果的。专制王权,就是如此。

一旦国家实力增强,地缘竞争就会减弱,王权限制也就松动。况且专制政体下,王权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因为,专制王权可以集中国内一切力量。

路易十四向所有地方都派驻了督办官专职收税,什么“富人税”、“入市税”、“核准金”等。

总之,就一条,要钱。

想征多少税,就征多少税。不给,就抢。

法国议会不能制约王权吗?英国议会不是很有权力吗?英国议会之所以有权力,是因为议会必须有权力;法国议会之所以无权,是因为它必须无权。

在英国,有议会,国王处处掣肘;没议会,国王连一天都混不下去。英国没有官僚体系,国王要想统治全国,必须依靠议会的贵族和富人召集乡众、征集税收、贯彻政令……

路易十四不同。法国有当时欧洲最为庞大的官僚体系:若干委员会、若干地方总督、若干包税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权力源自王权。

权力只对来源负责。

这是一个与英国截然不同的统治体系,所以、路易十四可以在欧洲很自豪,只有法国国王有权直接向全国征税。

路易十四之前,各城镇都有城市宪章,城市独立享有财政收入,监督权在市议会手中。为抵抗王权侵蚀,各市一般都使用雇佣兵或者民兵对抗暴力,一旦国王对城市税收过高,就会激起市民反抗。

路易十四终于把城市全打服了,就连贵族领导的规模浩大的“投石党运动”也被镇压。城市领导权被代表王权的督办官篡夺,敢于抗税者将被处以流放、苦役、绞刑、斩首……

集权给路易十四带来了大量财富,他迅速建立了一支可以抗衡欧洲强国的军队。有了钱,路易十四就不把自己当人,觉得自己是神了。

有钱后的路易十四成为一个战争狂人,搞得法国边境无一处不起战火。最终,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成为法国的敌人:英国、荷兰、西班牙、北欧国家,甚至罗马教廷……

当然,结果就是法国不断败北,国内税收很快就不能支撑王室巨额开支。

大概从1690年开始,法国王室财政几乎年年巨亏,路易十四必须另谋其他资金来源。

路易十四拿出赚钱的绝招:卖官。

卖官这个事,不是路易十四发明的,只是把卖官这个事干到像路易十四这个地步,也确实古今少见。路易十四当政后期,几乎无官不卖,每年从卖官生意中能搞到7000万里弗尔,约占王室收入的50%。自此,直到 1789 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卖官制在法国始终畅行不衰,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的一大奇观。

路易十四的失败之处,并不在于搂了多少钱,甚至不在于发动了多少场战争。路易十四最失败的地方,恰恰是他自认为最成功的地方:王室成为国内一枝独秀的政治势力。

这样的王室,等于始终宣扬这样一种逻辑:只有官员,在这个国家才是最神圣的,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人。

官僚体制中,国王的喜怒哀乐可以决定大臣的荣辱升迁,大臣又决定下级的官场命运......以此类推可以延伸到整个社会。

所以,只有也只要进入官僚体制就能获得资源,又何必劳神创造新的财富?

只有无权无势、无根无由的人才含辛茹苦,即使如此,也永远不可能融入所谓“主流”。除了国王之外的所有人,都只能以幻想超脱现实,最终人们变得懒散、空想,幻想一夜成名……(以上种种今天被称为“浪漫”)

对一个成长期的大国,这是致命的伤痕,当所有人都把命运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时,国民的命运也就必然得失急骤、生死无常。

没有人喜欢风险,西方人,也一样。

此时的法国人,宁可投资于稳定的农业、政府债券甚至买官,也不愿在商海中沉浮。在国内,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总是在农村购买一片土地;小农破产后,不像英国人一样卖掉土地进城,而是以土地作抵押借高利贷,维持农业经营。

以上种种,上升到一个国家,也就只能以借贷进行资本输出。

路易十四后期,这种趋势已经无法遏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法国却不断对外输出资本,刺激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工业发展,国内生产体系却几十年如一日。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战争停止,法国要赔偿其他国家25亿里弗尔巨债:这才是这位铁腕法王的真实面目。

最后、用路易十四的一句名言结尾吧:王权如同几何学上的原点,永远不可分割,朕即国家。

全文完。如果喜欢的话,就点个赞并关注我吧,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