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10月27日,日本真子公主因与小室圭结婚而脱离皇族身份,日本宫内厅长官西村泰彦将此事登记在“皇统谱”上。有细心网民发现,西村泰彦用来登记的毛笔是中国苏州湖笔厂生产的“选毫圆健”。据《环球时报》29日报道,苏州湖笔几乎已成为日本皇室御用毛笔,此前已经多次出现在“皇族户口本”皇统谱的撰写中。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苏州湖笔厂的历史虽然并不算长,但它一度活跃在中日外交的舞台上。资料现实,苏州湖笔厂原为建于1956年的苏州湖笔生产合作社,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产品有近400种。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后,苏州湖笔厂精制“无上妙品”“右军书法”“白鹤展翼”等名笔供应日本市场,深受日本书画界欢迎。1973年4月廖承志访日、1979年邓颖超访日,苏州湖笔均被选为礼品赠送日本友人。

苏州湖笔享誉海内外,一直深受文化人的喜爱。1963年7月,郭沫若曾为苏州湖笔题诗:

湖上生花笔,姑苏发一枝。

民威代天畏,腐朽出新奇。

破壁群龙舞,临池五风飞。

欲将天作纸,写出长征词。

“破壁群龙舞”,说的是湖州人张僧繇画龙点睛破壁腾去的故事。郭沫若在诗中极力夸赞苏州湖笔的妙处。同时,他也在一开始就点出了苏州湖笔的历史源头。“湖上生花笔,姑苏发一枝”,这个“湖上”指的便是湖州。

湖笔本来原产湖州,故名湖笔。湖州使用毛笔的历史非常悠久。当地的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曾出土两把棕刷,上端用麻线紧紧困扎,后部加固以利于手握。苏州大学教授张鹏川认为,这就是早期的毛笔。

但在元代以前,湖笔不算最有名的。南唐时,文房四宝中,最顶尖的笔是安徽宣城的诸葛笔;唐代,安徽宣城是毛笔制作中心;北宋时,苏东坡、林和靖等人也都酷爱使用宣笔。但到南宋王朝偏安杭州后,不少宣州笔工流入湖州,宣州诸葛氏的制笔方法融入湖州制笔工艺,这直接促进了湖笔的崛起。到元代,湖笔正式取代宣笔,成为笔界一哥。当时有名为冯应科的笔工,制笔技艺妙绝天下,时人将他制作的湖笔和赵子昂的字、钱舜举的画并举,称为“吴兴三绝”。

明清之际,湖笔还作为贡品上呈御前。一次,明孝宗在用笔时,见笔杆上注有“笔匠施阿牛”字样,深觉俗不可耐,“鄙其名”,将笔匠改名为“施文用”。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微史记苏州湖笔的前生今世)(1)

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笔店

那么,湖州制笔技艺是什么时候传入苏州的呢?从史籍记载看,大致在明清之际,湖笔技术逐渐外传各地。南京的陆继翁,苏州的贝松泉,北京的贺青莲,都是著名的制作湖笔的笔店。

而“苏州湖笔”有别于其他湖笔,成为一块响亮的招牌,背后也离不开湖州笔工的努力。1937年11月,日军第10军第6师团进犯浙江南浔,大批湖州人被迫拖家带口逃亡苏州。这批人中,有笔工129户310人最终落户苏州,从而形成“苏州湖笔”业。1956年湖笔生产合作社成立,1958年该社与笔料、笔管生产合作社合并,建立苏州湖笔厂。湖笔厂在原有的湖笔制作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最终打响了“苏州湖笔”这块招牌。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微史记苏州湖笔的前生今世)(2)

苏州湖笔生产合作社成立之初,工人入股的临时收据。

“苏州湖笔”成名后,广受文化界的好评。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也爱用苏州湖笔。1973年元旦,他写下一诗,题为《谢苏州湖笔社为修笔》:

平生最爱湖州笔,日日窗前静对之。

横扫千钧存力量,直驱百怪出神奇。

中山老去曾三折,上苑春回又一时。

多谢推陈重整理,笑从四德认新知。

诗后自注:尖、圆、齐、健为笔之四德。“湖笔四德”之说为明代浙江文人屠隆提出来的。他说一款好的毛笔必须具有“四德”:尖、齐、圆、健。“尖”指笔锋;“齐”指笔锋打开,毫尖齐平;“圆”指笔头浑圆挺直;“健”指落笔时健劲有力。

《扬子晚报》2002年曾报道过苏州湖笔。据当时的报道,上世纪90年代以前,苏州湖笔厂一直“一枝独秀”,但其产量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很多文化用品商店里都出现过湖笔缺货的情况。1987年,几个湖笔厂的退休老职工产生了创办私营湖笔厂的念头。他们与当地街道合作,在沧浪区富郎中巷开办了一家沧浪湖笔社,成为苏州第一家非国有湖笔厂。为了区分市场,避开强大的苏州湖笔厂,沧浪湖笔社实施了错位经营战略,把目光投向了日本、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受到沧浪湖笔社成功的鼓舞,1990年前后,苏州三阳、金阊等七八家私营笔厂相继挂牌。从此,苏州湖笔的制作进入群芳竞艳的时代。

校对 王菲

来源:紫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