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成就了甬剧的诸多“第一”。

第一次带领甬剧迈出国门,出访美国、德国、匈牙利、法国、奥地利、韩国等国家。

第一次带领民营剧团与专业院团同台演出。

第一次与电视台联姻,将甬剧拍成情景喜剧。

如今,她又实现了甬剧人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将甬剧搬上大银幕。

她就是甬剧名家,“梅花奖”得主王锦文。她是柔弱温婉的,也是坚定执着的。

甬剧的由来(她是甬剧的代名词)(1)

王锦文,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主任

阴差阳错,走上甬剧不悔之路

1979年,15岁的王锦文正在宁波最著名的重点学校宁波五中(现效实中学)读高一。这年冬天,宁波甬剧团招考演员,几千人报名,竞争18个名额。那一年,王锦文陪一个同学前去报名,自己却被主考官看中,阴差阳错地被录取了。

然而,录取通知书到来的时候,王锦文的决定却招致了一大家人的反对,父母都希望她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但王锦文却对演员生活充满着憧憬。

“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好吗?”倔强的王锦文通过家庭会议为自己争取了一线希望。一个星期后在艺校的王锦文给父母写信,告诉他们自己很适应集体生活,也喜欢甬剧。开明的父母最终理解并尊重了女儿的选择。

艺校的生活很辛苦,对于当时被破格录取已经15岁的王锦文来说,因为年纪以及身体的原因更要付出比同龄人多得多的努力。

“其他同学六点开始练功,我五点多就做好了准备。”

4年的艺校生涯不仅磨练了王锦文的技艺,通过与前辈的接触也开阔了她的思维。

甬剧的由来(她是甬剧的代名词)(2)

1996年,王锦文自费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这是她整个戏剧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两年的学习结束后,王锦文的艺术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虽然面临着不少机会,王锦文还是选择回宁波。她说:“甬剧表演是我最早接触的艺术样式,也是自己钟爱的事业,离开了它,我也就失去了艺术创作的根基。”

弱女子勇挑大梁,地方戏再现转机

2000年,生性娴静的王锦文接受市文化局的任命,担任宁波市甬剧团团长。

彼时的甬剧团,由于受到大环境影响,日子过得相当窘迫,演员的工资都很紧张,更不用说年底的奖金了,有门路的都去了其他单位,剧团可谓举步维艰。

“有为才有位。”上任伊始,她告诉所有团员:“要对甬剧有信心。”她跟剧团的四位领导班子,自掏腰包 7 万元给职工发奖金。尽管每人到手的钱只有八百元,但这一举动让大伙儿感到温暖,心甘情愿地为了甬剧事业安守清贫的生活。

人心凝聚了,王锦文开始一边呼吁政府重视甬剧,一边开拓演出市场。那时,她身为剧团团长又是主要演员,经常坐公交车下农村去跑场次。有时,白天才苦口婆心地拉了业务回来,晚上还得赶演出。

甬剧的由来(她是甬剧的代名词)(3)

有一年冬天,剧团要到一个山村演《半把剪刀》。主角王锦文生病了,医生叮嘱她无论如何不能外出受风寒。但这可是好不容易才谈成的一场演出呀!最后,她翻山越岭抱病去了……

剧团要发展,必须在剧目上开拓创新。王锦文一边到处奔忙,一边抓剧目抓演出。《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等传统优秀节目要保持,但决不能光吃老本。儿童剧也是个市场,她主演的《桑兰》,每天三四场演出,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且还在新一代观众群中烙下了甬剧的印记。

“地方戏剧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路子,必须加速完成转型,使其从城镇文化转向都市文化,使地方戏剧植根于现代都市,植根于都市的知识阶层。只有这样,地方戏剧才有发展的基础,才会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才会真正成为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化。”这是她的内心独白。

一台《典妻》,重焕生机

“甬剧?早该进博物馆了。”面对大部分观众被电视媒体分流的情况,王锦文不忍心甬剧断送在自己这代人手里,她下定决心“背水一战”。

两年的导演学习生涯,让王锦文认识到了甬剧要发展不能原地踏步,而是要与时俱进,需要创作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的作品。

题材很快被选定,该剧根据作家柔石的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创作改编,这是反映旧时代浙东农村荒诞的“借腹生子”故事,是赤裸裸的人性交易!王锦文断定,美丽而哀愁的“妻”肯定能打动观众!

甬剧的由来(她是甬剧的代名词)(4)

被她对甬剧艺术的执着与梦想所感动,上海著名编剧罗怀臻、中央戏剧学院导演曹其敬、舞美设计周本义、灯光设计邢辛、音乐设计汝金山、服装设计孙耀生、形体设计孙大西等一大批全国一流的戏剧艺术家纷纷加盟甬剧团。

“甬剧这个小剧种从来没有请到这么多全国一流的专家,我要为我们这个团、这个剧种争一口气。”王锦文说。

在唱腔上王锦文通过与老师的磨合也采用了更好听的唱腔,而舞台的布景则是来自于现实生活。2002年这部总投资120万的甬剧《典妻》一经亮相,就成为了当年戏曲舞台上最受关注的剧目之一。 专家感叹,小剧种出了大作品!

甬剧的由来(她是甬剧的代名词)(5)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学术最高奖“戏曲学会奖”、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浙江省“鲁迅艺术奖”……一时之间《典妻》囊括了全国各类戏剧的所有奖项。

“在昆剧界,《十五贯》有‘一个戏救活一个剧种’之说,而对甬剧来说,《典妻》也有着相似的意义。”王锦文说,是《典妻》让甬剧转危为安。

任重道远,不会歇业的“百年”老店

《典妻》之后,人们终于开始重新关注起甬剧,王锦文又相继推出了《风雨祠堂》、《美丽老师》、《宁波大哥》等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演出的机会开始增多,演员们也不再需要靠演儿童剧谋生。王锦文开始对甬剧充满了希望。

2008年,宁波甬剧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 年6月,王锦文担任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主任。短短的一年时间,她带领团队举办了不少甬剧传承活动,还创排了两部甬剧大戏。滩簧大戏《呆大烧香》是挖掘整理改编传统剧目资源的典范,新创甬剧《甬港往事》走的是探索剧种创新发展的路子。

王锦文从甬剧《甬港往事》中谢幕,便马不停蹄地一头扎进电影《典妻》的拍摄准备中。将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她穿着长袖衣服,奔跑在山路上,汗水很快浸湿了整个后背。为了不中暑,她每天出门前,都要吞服大量的人丹。

甬剧的由来(她是甬剧的代名词)(6)

“我根本顾不上去想这样对身体有什么伤害,我只有一个想法,我不能倒下,不能耽误整个剧组,一定要把电影拍出来。”“那些教过我的第一代甬剧老艺人都走了,可我总感觉他们好像在天上看着我。他们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

她仿佛还是多年前那个懵懂的小女孩,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句赞赏,使出浑身解数努力着。“我就是希望甬剧能变成永远不会歇业的‘百年’老店,就算哪天我不在这个剧团了,甬剧依然会枝繁叶茂地生存和发展下去!”王锦文说。

来源:她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