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欢迎来到这家展出记忆,见证时光,寄语将来的老博物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国庆黄金周7天时间里,红网记者每天为你讲一件藏品的故事。

花果山孙悟空雕塑(老博物馆猴王悟空)(1)

红网时刻记者 夏君香 长沙报道

“锵—锵”,锣鼓声起!

“孙悟空”腾云驾雾,连翻几个筋斗,从戏台一侧飞到台前,一把揪住了正在呼呼大睡的猪八戒的大耳朵,逗得台下的小观众哈哈大笑。

多年以后,忆起那具陪伴自己近半个世纪的杖头木偶——“孙悟空”,年近耄耋的谭奇书兴奋得像个孩子。

花果山孙悟空雕塑(老博物馆猴王悟空)(2)

湖南木偶唯一猴戏表演者谭奇书与木偶“猴王悟空”。受访者供图

结缘:木偶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这只猴是我老师张祖富专门为我制作的,猴戏表演也是从他那学的。”

从5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谭奇书已经记不清自己带着这只猴子“南征北战”多少场了,创排的剧目却如数家珍,《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八戒闹庄》《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波月洞》《八戒背老婆》《童子拜观音》《盘丝洞》……

谭奇书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湖南唯一演“孙悟空”(猴)的木偶艺术家。

1956年,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成立。次年,剧团派专人前往祁阳招收优秀学员,谭奇书凭借一副好嗓子进入剧团。

大约同期,谭奇书开始学习猴戏表演。为创排木偶剧《八戒闹庄》,演员出身的张祖富特别用新的要求专门为谭奇书制作了这只猴型“孙悟空”。

“当时只觉得好玩。慢慢地,便产生了感情,这具木偶似乎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花果山孙悟空雕塑(老博物馆猴王悟空)(3)

湖南的猴子跟全国的都不一样,是一种“猴学人”。受访者供图

自豪:湖南猴戏征服香港观众

“湖南的猴子跟全国的都不一样,是一种‘猴学人’。”说起湖南杖头木偶戏,谭奇书言语里满是自豪。

湖南杖头木偶戏是傀儡戏的一种,又称“木脑壳戏”“棒棒戏”“矮台戏”“低台戏”“观音戏”,兴起于唐朝,至清代已甚为兴盛。

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南杖头木偶戏再度兴盛,各地木偶戏班社争相恢复和建立。

花果山孙悟空雕塑(老博物馆猴王悟空)(4)

1958年毛主席接见湖南杖头木偶戏演员。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供图

1956年全省约有600多副箱担,艺人约3000人。同年成立的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成为湖南木偶艺术的重点保护和实验基地,后更名为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1961年,谭奇书等湖南木偶表演艺术家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首次进京演出,便被中央电视台看好,即刻搭建两个分场相邻舞台向观众开放直播,开启了全国木偶电视直播的先河。

花果山孙悟空雕塑(老博物馆猴王悟空)(5)

1961年,《光明日报》报道湖南木偶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受访者供图

2004年,谭奇书受邀在香港上演《金猴降妖》。

“当时还创新融合了皮影戏。上面是木偶孙猴子在不时观望,下面是皮影猪八戒在盘丝洞里和蜘蛛精调情,上下都有画面。当时那个爆满哟,破了木偶皮影记录的票房纪录呢。”

“谢幕时,我把幕布打开,举着“孙悟空”领着师徒四人走在场子,就像是在小人国,一路西行。还没到第三排就走不动了,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

从谭奇书简单的讲述中,足以感受到当年木偶猴戏的盛况空前,好比明星出场,忠实的粉丝前拥后挤。

后来,“猴戏”慢慢淡出舞台。这只“猴子”也成了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镇馆之宝,被珍藏起来!

花果山孙悟空雕塑(老博物馆猴王悟空)(6)

“猴戏”慢慢淡出舞台。受访者供图

创新:淡出舞台见证湖南木偶屡创新高

随着影视的兴起,尤其是动画片、动漫的冲击和影响,木偶戏的生存也面临着重大革新。

谭奇书坦言:“时代在变迁,所以木偶戏也应该跟着变,推陈出新。”

面对这种情况,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夸张与写实相得益彰,造型与故事相映成辉,尤以童话剧和寓言剧独树一帜,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喜爱。

花果山孙悟空雕塑(老博物馆猴王悟空)(7)

湖南杖头木偶戏《马兰花》。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供图

“一直以来,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木偶艺术的基础上,对木偶的表演形式、制作、舞台美术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使木偶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湖南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冯微表示,“另外在题材创作上,除了娱乐性,更注重思想性。关注现实题材、关照现在人的生活、寓教于乐,三措并举。”

从编剧本、制作木偶、演员排演,到人偶配合,再到修改剧本……一部木偶大戏的排演最快也要半年。尽管如此,湖南木偶的继承者们在保护木偶原生态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湖南木偶更上一个新台阶。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湖南木偶先后创作出《金鳞记》《智取威武山》《白蛇传》《八百里洞庭》《马兰花》等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

花果山孙悟空雕塑(老博物馆猴王悟空)(8)

《金鳞记》。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供图

近年来创作的《火云鸟》《猎人海力布》《青蛙王子》《石三伢子》《游湖》《思变》《李白醉月》《农乐舞》《虞美人》《小放牛》《月光仙子》《狐假虎威》《留守大山的孩子》等剧目更是在国内外木偶艺术节中屡次获奖。

花果山孙悟空雕塑(老博物馆猴王悟空)(9)

《留守大山的孩子》。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供图

其中,《火云鸟》《石三伢子》等剧目荣获“文华新剧目奖”。

谭奇书老师的那只木偶“猴子”,虽然淡出了舞台,但它见证了湖南木偶戏剧的新的发展,成为木偶艺术的一个时代标志。

“现在,木偶剧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在冯微看来,国家对于传统的文化艺术特别重视,既有政策扶持,又有经费补充;社会大环境对舞台艺术工作者的尊重和认可给了他们很多鼓舞,更坚定了文化自信。湖南傀儡戏正是以它在国际国内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以它源远流长的历史、辉煌的过去和不断精进的现在,成了诠释“湖湘文化”深厚底蕴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花果山孙悟空雕塑(老博物馆猴王悟空)(10)

湖南杖头木偶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欢迎,图为在新西兰演出交流照片。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