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的甲骨文字型见下图:

甲骨文含有大字(甲骨文中和弓有关的字)(1)

“弓”字甲骨文

很简单,一目了然,无需赘述。

弓主要分为两个部件,其一为“弦”,字型见下图:

甲骨文含有大字(甲骨文中和弓有关的字)(2)

甲骨文“弦”字

上图中的小圆圈是指事符号,指的就是弓弦本身。

另一个部件叫“ㄋ”,象形字,“乃”的古字,音同“乃”,意思是:弓臂或者叫弓背,即不包括弓弦的部分,早期字型见下图:

甲骨文含有大字(甲骨文中和弓有关的字)(3)

后来再造字的时候,常用这个字型作为偏旁,代表“弓”,如下图1、图2:

甲骨文含有大字(甲骨文中和弓有关的字)(4)

图1:甲骨文“扔”字

甲骨文含有大字(甲骨文中和弓有关的字)(5)

图2:甲骨文“扔”字

这两个字都是“扔”字(最新解读),即:用手拉弓的意思。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两个字里面的“ㄋ”部分和之前的有点不一样,就是上面都多了一笔,这是为啥?个人解读:这个时期的弓已经发展到可以调节弓弦的松紧度了,这个就是调节弦松紧度的机关,可能是和琴相互借鉴。或者也有可能琴就是根据弓发展而来的。也许也正因为是这多余的一笔,所以到后来秦汉时期,隶书把“ㄋ”开始写成“乃”。其实,在甲骨文中后期很多的弓字也开始加了这一笔,见下图:

甲骨文含有大字(甲骨文中和弓有关的字)(6)

甲骨文后期“弓”字

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时期的“ㄋ”,非常容易与“尸”字混淆,见下图:

甲骨文含有大字(甲骨文中和弓有关的字)(7)

古文字学家解读的“尸”或者“夷”字

个人觉得上面既不是“尸”,也不是“夷”,而是“ㄋ”字,当然,可能表示的意思是“夷”一个困扰甲骨文专家一百多年的疑惑可能解开了。而“尸”的甲骨文字型见下图:

甲骨文含有大字(甲骨文中和弓有关的字)(8)

左边为“尸”字 右边为“乃”字

左边即为“尸”字,右边为“乃”字的古字“ㄋ”字。

而真正的“夷”字,见下图:

甲骨文含有大字(甲骨文中和弓有关的字)(9)

甲骨文“夷”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