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和慧之间的关系,定和慧的功夫缺一不可,如果你只修定,确实心里清净了,不起妄念了,你整天打坐禅定,但是如果这样的话,虽然你摆脱了头脑思维的控制,但是你不去做事了,不去体验生命的过程了,不去在事上磨炼了,天天躲在这个定里头,这就成了王阳明所说的坐枯禅,这就相当于只有体,没有用了;可是反过来,如果你光修慧,按着经典佛经去研究参悟,然后听各种的课,看好多的书,总想着去分辨万物,觉察和分辨一切发生的真相,探究底层的规律,但是你又不打坐,不修定,也不去练习专注力,这样也不行,很容易就会跑偏。因为定是体,慧是用,慧是不可能脱离了定而单独存在的,如果你没有定的能力,那你随时可能不再是那个自性本来具足圆满的你了,因为你动不动就被习惯头脑情绪带走了,你都不是那个你了,你怎么可能有慧呢?可为什么强调定能生慧呢?这其实是在说,你首先要能定住,让自己保持和本心的链接,让自己保持自性本来不受污染,因为本心,他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自性本来就是本自具足,智慧圆满的。

你之所以没有智慧,就是因为你的自性掉线了,你又变成了贪嗔痴慢疑的肉人做主了,所以修那个如如不动的定力,保持自性,保持专注力,保持在任何内容发生的时候,都可以不去做自动化反应,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修行的第一步和前提,因为这样,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做到自性而为,而自性而为,他就是定这个体,其中的一用,能做到自性而为,就是有智慧的一种体现,这就是所谓的定能生慧。但是,我们又不能一直陷入定里面不出来,不去面对事情,我们的体,总要落到用的上面,禅宗告诉我们,我们要在具体的各种事情当中,在各种幻相当中即定即慧,随时的依定生慧,这就是定慧等持。

佛学是门槛很高的一门学问,大家的悟性和层次又是参差不齐,所以,佛家是有严格的次第区分的。作为末法时代人们,普遍更加缺乏的是定力,尤其最近几十年人心更加浮躁,人人都很忙,就算表面上不忙,心里也都忙着胡思乱想,就算没事做,刷手机,打游戏也忙的不亦乐乎,所以,现在大多数人,心都不静,完全没有定力,都被社会习气浸染的很深,所以,目前,按照佛家的次第,大家就应该多修定,当你心逐渐静下来了,定力也开始升起来了,你才可以去对境练心,去事上磨炼,不住念,去证悟无所住而生其心。但现在的人,普遍都很急躁,总想一步到位,得到最及时的反馈。总想着听几节课,看几本书,突然就有了如如不动,心生智慧看破一切相的能力,这不依然是凡夫不劳而获破格获取想走捷径的妄念吗?这样的人太多了。嘴里喊着各种鸡汤大道理口号,然后在具体的事上一练,就又被世间的相所牵引,陷进去出不来了。结果又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为什么呢,因为多数人都没有慧能那么大的根器,可以顿悟,直接达到即定即慧,定慧等持的境界,可又不愿意下功夫去修定。结果没有体,在用上当然也会一败涂地。

如果把即定即慧,定慧等持换成三个字,那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王阳明所说的在每一个当下的致良知,就是把禅宗的这个定能生慧,定慧等持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了。王阳明的心学也同样特别强调静坐,强调息思虑,这不还是让你练习定力吗?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现在的情况和位次,多数人都要先从打坐和冥想开始练习定力,越忙越要静下心练习专注力。相反,如果你不忙,心里没有妄想,反而可以少打坐或者不打坐,因为清净的时候你也不容易起烦恼。越是忙的时候,反而要让自己静下来。

只有你的定力和专注力修持到随时都可以让你安住在当下,你才有资格去参悟金刚经,去参悟无所住而生其心,去参悟慧能所说的: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去体会定和慧的体用一如,去实现定慧等持。

智和慧与慧区别(什么是定和慧)(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