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苗移栽具有提高幼苗成活率、缩短作物生长周期、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优点,目前国内约60%以上的蔬菜品种采用种苗移栽的方式种植。移栽作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使得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因此广大种植者对移栽机的需求较为迫切。移栽机功能的发挥必须与种苗标准化相结合,否则难以实现有效作业。埋苗、伤苗、倒伏等现象都与种苗标准有直接关系。

机械化移栽发展现状

世界上移栽技术发展较早的主要是欧美、日本等国家。国外出现的蔬菜移栽机有两种发展方向。一种以美国为代表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少,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高度自动化和机械化,移栽技术走向专业化。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土地面积较小,秧苗移栽机精密度高,专用性强,这种秧苗移栽机实现半自动移栽,人工辅助,即可完成生产进度,保证小面积移栽秧苗的需求。国外移栽机类型多,移栽通用性能较强,相对成熟。全自动秧苗移栽机造价太高,且普适性差,因此半自动移栽机应用相对较多。

中国秧苗移栽机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移栽机,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裸根苗移栽机,20世纪80年代出现半自动秧苗移栽机,并逐步应用于生产实践。目前已在大葱等作物上实现了普遍的机械化移栽。但多数是引进或仿制日本技术与设备以及配套的物资。茄果类、瓜类等作物受种栽培模式、种苗标准化程度等的影响至今仍未实现大范围的机械化移栽。

容器苗移栽技术与管理(种苗移栽作业要高效)(1)

果菜种苗移栽机

容器苗移栽技术与管理(种苗移栽作业要高效)(2)

果菜移栽现场

移栽机对种苗标准化的要求

机械化移栽本身具有标准化的特点,移栽深度、行距、株距、定植方式等均匀一致。所需种苗也需具备一致性。当前移栽机类型很多,如吊杯式、鸭嘴式、倒苗管式等,但都需要配合标准化的种苗,否则无法实现高效作业。移栽机对种苗标准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叶幅、株高、根系、嫁接苗下胚轴高度等指标。种苗宽幅不能超过投苗杯直径(一般是10 cm左右),否则种苗无法正常下落。高度不能超过地面与设备底部的距离(一般是20 cm左右),且种苗直立,否则种苗无法完全掉落或者设备行走时易损伤种苗。幼苗高度低于导苗管直径时,容易在管内翻转,根系无法正常入土。覆土厚度在2 cm左右,因此种苗下胚轴不能低于2 cm。种苗保持直立,一般来讲茎秆粗度需要达到3 mm左右。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移栽机略有差异。

容器苗移栽技术与管理(种苗移栽作业要高效)(3)

标准化种苗

机械移栽要求种苗的根系发达,整体成坨,能够轻松提苗且不散。否则种苗提取或下落时会导致根系受损,缓苗迟缓。不同作物不同穴盘根系抱坨时间有差别,不同季节也有所差别,应根据定植需求适当选择。

容器苗移栽技术与管理(种苗移栽作业要高效)(4)

穴盘苗根系完整包坨

容器苗移栽技术与管理(种苗移栽作业要高效)(5)

塑料大棚不同茬口番茄南北垄栽培方式定植参数

近几年纸钵苗在国内应用越来越多,纸钵苗展现出了较好的机械移栽前景。取苗便捷、不伤根,且纸钵高度可根据移栽机适宜的尺寸任意调节。纸钵苗受苗龄限制小,小苗也可进行机械化作业,定植后迅速缓苗。

容器苗移栽技术与管理(种苗移栽作业要高效)(6)

纸钵嫁接苗

种苗标准化不仅体现在种苗个体上,种苗群体的标准也是影响移栽的重要因素。个体标准决定了种苗能否进行机械移栽,而群体标准化则直接影响到移栽效率。若群体中非标准苗过多,将会大大增加选苗、换盘等不必要时间,而且还会造成种苗浪费。

种苗生长调控措施

种苗生长的调控是实现种苗标准化以及机械移栽的关键措施。常用的调控手段主要有4种,分别是水肥、温度、调节剂和农艺措施。

01 水肥调控

水肥手段主要调控高度,幼苗1叶之前是下胚轴最容易徒长的时期,此时适当控水,可以抑制下胚轴伸长,达到适宜的高度。如果下胚轴过短时可以通过增加水肥的方式促进生长。真叶展开以后,适当干旱可以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茎秆硬度。

02 温度调控

通过控制温度协调高度和粗度均匀生长。当幼苗生长偏细长时,支撑力小,易发生弯曲,且叶色偏淡,此时应降低夜温,加大昼夜温差;幼苗节间过度短粗时,定植时,叶片易被埋进土里,此时应增加夜温,促进节间伸长。温度调控是有限度的,一般不低于13℃,长期温度过低会造成种苗的亚健康,伴随着叶片黄化、根系受伤等不良症状。

03 调节剂

调节剂的使用能够有效调控株型,且见效快。最常应用的就是植物生长延缓剂,俗称抑制剂,例如多效唑、矮壮素等。在节间长度达到要求长度时,及时使用延缓剂控旺,避免形成徒长苗。而且延缓剂可以提高幼苗茎秆及叶片的硬度,适宜机械化作业,减少倒伏和损伤。但调节剂的使用有一定副作用,掌握不好容易发生僵化苗,严重抑制生长,因此应慎重使用。

04 农艺措施

农艺措施主要用于群体调控,保障种苗整齐一致。当穴盘苗叶片密集相互交叠时,会有明显的徒长趋势。通过稀盘的方式,盘与盘之间拉开空间,边缘的苗会向两侧倾斜,中间苗的生长空间自然加大。随着种苗生长,叶片更加拥挤,将会出现边缘效应,穴盘中间的苗会继续徒长,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人工擦拂的方式,用布进行擦拂,擦拂时稍微用力,将苗压弯,生长点接受机械刺激后会减弱徒长趋势。苗床也存在边际效应,可以通过转盘的方式调节,把边缘的穴盘旋转180°,边缘一侧转到苗床内,减弱生长差异。

种苗标准化的制约因素

01 需求多样化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栽培区域受气候影响形成了多种独特的蔬菜栽培模式,由此也形成了蔬菜种苗标准的多样化。例如宁夏地区硒砂瓜受风沙影响,要求西瓜种苗下胚轴高、节间短粗、叶柄叶片硬实,不易被风沙吹折;而山东地区要求西瓜种苗下胚轴短粗、节间长度适中、叶片有韧性、有活力。有的地区需要的种苗并不匹配移栽机,这种多样化的需求不利于移栽机的推广,同时对移栽机的通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季节、不同茬口需要的苗的标准也不一致。冬春季气温低,要求种苗耐寒性高,幼苗要大一些。夏秋季节要求种苗发根快,缓苗快,种苗应略小。

02 育苗温室调控能力不足

种苗生长有自身的规律性,人为调控只是有限调控。植物生长受天气影响,远超过技术调控,比如连续阴天必然会导致幼苗徒长、细弱。现在的育苗温室越来越高级,对天气的依赖性越来越低,甚至可以利用植物工厂进行育苗。但是越高级的温室育苗成本越高,甚至高过人工移栽的成本。当前绝大多数育苗温室的调控能力不足,尤其是对光照的调节能力不足,补光技术与设备有较大的空缺。

03 育苗技术水平不均匀

国内各地区种苗产业发展不均衡,缺乏统一的标准,育苗质量参差不齐。山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较快,是中国种苗产业的优势地区。内蒙、新疆等地区虽育苗条件优良但技术相对缺乏、规范化苗厂较少,尤其是嫁接育苗技术缺乏,大型种苗公司较少,难以实现标准化。例如2016年山东省嫁接苗量已超过22亿株,而2017年宁夏嫁接育苗总量仍不足1.5亿株。南方地区设施发达,但气候条件不利,因此对育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化的难度也比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