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购使用紫砂壶还要注意些什么?

1)要按照自己品饮的习惯选择壶的容积。

2)装满水后,端壶时无“费力、不顺手”的感觉。

3)泡红茶用,壶身宜稍高一点,茶壶质地细腻一些。泡普洱茶用,壶身可较矮,壶口可较宽敞。

4)把壶放在平面上,按按四角,看是否有“翘脚”现象。

5)注意流、把、体的均衡,明接要干净,不残留泥痕,暗接要和顺,无明显凹凸。

仿古壶最佳容量(购壶篇三)(1)

如何观察壶的细节?

1)壶流像“揪”不像“戳”:如果是暗接工艺,壶流应像是从壶身上“揪”出,流与壶身一体相连,没有突兀感,结合自然,不能像是硬“戳”进壶身,接痕分明。

2)壶把要“顺”不能“硬”:如果是圈把,把圈内沿的弧度,要顺势,拐弯自然,不能突然转折。

3)口盖要“平”不应“卡”:口与 盖在烧制中会收缩,成品严丝合缝难度极大,有一定松动是正常的,但不能哐当,要平整,不应起翘,不应在旋转时卡阻。

4)子口要“平”不宜“皱”:子口的一周应薄厚一致,表面匀整,不此起彼伏,不凹凸不平。截面要光滑,不能“露青”。

5)壶内要“净”不该“糙”:壶内处理干净利落,不可痕迹杂乱。壶内出水孔边为倾斜的倒角,以使出水顺畅爽利。

区别真假紫砂,有什么简单的办法?

1)掂分量:矿物成分不同,烧成后的密度不同,重量也就不同。类 紫砂陶土壶较重,紫砂壶较轻。

2)看色泽:紫砂色彩丰富,除了基本泥色外,还有红紫、褐紫、黛紫等不同色类,不是单一不变的颜色。真正的紫砂壶,不管何色,也不论深浅,都可以看见壶泥中有异色小颗粒,俗称“金砂显现”。这种颗粒既是“砂”。纯粹的“底槽清”原矿中共生有青色的“硅砂”,俗称“鸡眼”。青色的硅砂在烧成以后呈白色或金黄色。未泡养水色就很好的壶,可能是浆泥为料,透气性不好;也可能含有化工料。颜色特别鲜亮、鲜艳的壶基本是化工拼料。

3)验手感:真正的紫砂泥烧成的紫砂壶犹如豆沙一样,再精细的紫砂看起来仍有半悬浮态的颗粒感,摸上去也不会太光滑,但也不会剌手。类紫砂的陶土摸起来有涩感,而掺了化学原料的则过于光滑。未调砂的泥料砂粒分布是不均匀的,比较自然和谐;调砂泥的砂粒生硬地“浮”在壶表,分布均匀有人为操纵感。

4)听声音:紫砂与瓷器不同,不上釉,烧结后表面就会自然形成有附着感的“泥门”浆体表皮,不漏水但透气,声音传导没有瓷器那么清脆,但也不闷,而类紫砂陶土声音发闷。

5)闻气味:无味,或仅有土味、窑烧味,绝无化工味。

仿古壶最佳容量(购壶篇三)(2)

选壶时敲击壶体的方法正确吗?

有的选购紫砂壶者,从制壶人或店家的陈列架上,抓起一把壶就用壶盖敲击壶身。须知,制壶人或店家,对这种敲击是极度反感的。

首先,一把紫砂壶用料的确当、制坯的工巧、烧制的适度、意蕴的高低等,不是凭敲击声就可以判断的。紫砂壶部件的相触声,大致主要反映的仅是烧制的火候。

其次,千万不要去敲击他人的紫砂壶,不要认为自己总是能控制好力度的。在欣赏高档紫砂壶时,甲方都是先将壶 妥置于台案后,由乙方从台案上自取的,这叫“各负其责,责任明确”。

最后,紫砂壶部件的相触声,虽可以传递出一些质量信息,但相触的方式应该是“摩擦”而不是“敲击”。摩擦的方法是:把壶盖的子口外壁,与壶口的母口内壁密合,然后顺势提取。

怎样凭声音判断紫砂壶烧制的火候?

把壶盖的子口外壁,与壶口的母口内壁密合,然后顺势提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出的声音尖锐高亢,说明这把壶的火候偏老,透气性小;如果发出的声音沉闷沙哑,说明这把壶的火候偏嫩,透气性过大;如果发出的声音中正平和,脆而不尖,回音袅袅,说明这把壶火候到位,透气性适宜。

需要特别注意:泥料不同,声音的性质就会完全不同。红泥声锐利,团泥声平和,紫泥声沉稳。不可用不同泥料的声音去做对比。

根据声音来判断其优劣,虽不是科学的鉴别方法,但能反映出一些问题。声音的沙哑还是清脆,主要和烧成玻化程度(烧结度)有关:玻化度高,发音相对脆,吸水率低难泡 养,颜色滋润有看相;玻化度低,发音相对闷,吸水率高易泡养,颜色晦涩缺看相。

为什么说“工业化违背紫砂特点”?

以工业品为主要标准的市场,对紫砂壶追求的主要是“感官”因素,消费者注意的是器形、功用、意境、名款、色彩等,商家也就强调色彩纷呈、色泽匀称、口盖严密、三点一线、出水顺畅、不流涎水、体表无疵等,吸引顾客眼球、满足顾客喜好、充实自己腰包。

实际上,紫砂壶的选购本应以紫砂内在品质特点、制作工艺特点为基本考虑,外观是不能反映品质的。但是,目前紫砂理论相对滞后,在评判缺乏权威依据和标准的情况下,市场对工业品的要求,势必要将原料、制作、烧成等引向工业化。而这种要求,违背紫砂制造本身的特点。例如,花泥、铁 疵,本来是纯正泥料的标志,但为了满足市场对“感官”的要求,“酸洗”和“加料”就大行其道了,化工调料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为什么有的壶出水好,有的壶出水差?

壶的出水流速,主要由流根位置高低形成的水压决定;壶的出水流量,主要由流身最窄处孔径大小影响。壶的流根位置太高,壶的流内有“结石”,壶的流壁厚、外观粗而内径细,壶的出水网孔被部分堵住形成虚张,壶的钮上进气孔太细形成负压等,均可造成出水不畅。所以,购壶时应该试水。试水时出水流畅,泡茶出汤时却不流畅,除了清水和茶汤的张力有别外,还可能或网孔、或气孔、或壶流被茶叶、茶渣堵塞。

仿古壶最佳容量(购壶篇三)(3)

什么是“水试”?

将水浇在壶身上仔细观察,优质 泥料制成的紫砂壶,壶身上的水会慢慢挥发;而劣质泥料制品一经浇水,水会以珠状滚下,迅速荡然无存。干透的优质紫砂壶,一经注入开水,还会发出“淅淅”的响声。

什么是“新壶做旧”?

将新紫砂壶处理成旧壶模样,冒充旧壶、老壶出售以获暴利,即为“新壶做旧”。常见有:

涂汁法—将浓茶汁、食用油、食醋、酱油、糖等调和成汁,涂抹在新壶的表面。

熬煮法—将新壶放进浓茶汤中熬煮,晾干再煮。反复几次,新壶表面即灰涩陈旧。

拭油法—将颜色相近的鞋油擦拭在新壶上。

土闷法—将新壶闷埋土中,使壶表面新泽消褪。

如何以小见大辨别古壶真伪?

1)看泥色—清中期以前的泥料颜色大多显出泥黄,当时人们还不懂得在泥中掺氧化铁粉以调色。

2)看壶型—时大彬时期,筋纹形器占主导地位。“曼生壶”盛行时期,几何形器占主导地位。例如程寿珍,在晚年就只做“掇球”、“仿鼓”、“汉扁”三式。

3)看气质—即使造型最简单、用料最一般的作品,只要出自名家之手,也会气韵生动,精神不凡。赝品在工艺上、技巧上可能超过被模仿者,但精神、气质是模仿不出来的。

4)看烧成—烧成的区别包括个人习惯,也包括时代特征。传统“龙窑”温度较现在的“电窑”稳定性差,烧成品有火候不足或过火的现象。“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始于明代李茂林,之前陶、瓷制品混于一窑烧制,瓷器上的釉彩在高温下会腾溅于紫砂制品上,使其表面沾染上“缸坛釉泪”。

5)看印款—刻款、印款及其在壶上的位置等、不同时代都有各自的特征,不同的作者又有各自的习惯。陈仲美之前,作者多用楷书刻款;陈仲美之后,开始用印章作款。刻款最难判断,一些不能自书的作者大多请别人代笔。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可排除烧制收缩造成的印章失真,使印章真伪难辨。所以印章的鉴定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6)看铭刻—配书画、铭文的作品在仿制时极易出现破绽,作伪者在模仿时,不会一气呵成。不同时代铭刻特征不一:明代一般先在壶上以笔写字,然后双刀正入刻,刀口为双面,笔划两侧同样光滑;清代大多使用单刀侧入刻,笔划一面光,一面糙。

仿古壶最佳容量(购壶篇三)(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