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假期谨防白痴盒子)(1)

大家好,我是Ms.Che本人,非常抱歉,这是一篇迟到的稿子,本打算在寒假伊始就发布的,结果节前的繁忙加上感冒袭击,才在此刻发送出来,希望依然能够给正在愉快假期的你们「泼点冷水」(其实是一些友善且重要的提醒吧!)——Ms.Che

引 言

一到放假,电视、手机、PAD等电子产品又堂而皇之大行其道起来。爸妈们想着,毕竟孩子辛苦了一学期,考试也结束了,想玩就玩一下吧。而孩子们更觉得理所当然,被没收的电子产品,被禁止的使用时间到了假期总该解禁,可以过过瘾了吧。此外,爸妈们也有些「私心」,在不短的假期里,还要面对孩子的各种「胡搅蛮缠」,有时候电子产品是让他们安静下来的绝佳方式,也好让自己在假期里能够喘息一下,毕竟带娃可比上班累多了。

偶尔为之,未尝不可。

可是,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Ms.Che真的还是要提醒提醒再提醒。因为这货用不好,真的就是「巫婆恶魔」,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怎么教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假期谨防白痴盒子)(2)

别低估「白痴盒子」产生的「坏影响」

最近有些爸妈问我类似的头痛难题,「儿子除了睡觉吃饭,每天就是看动画片怎么办」,「孩子放假在家,趁大人一不留神就开电视」,「女儿上瘾了,每天一起床就找Ipad,不知怎么办」……

其实我们很多家长已经知道,过多接触电子产品会给孩子带来不少危害,尤其是低龄儿童,但或许还无法意识到,这种危害绝不仅仅是视力健康的问题,甚至会损害大脑发育。

在《海绵宝宝》里有一集,海绵宝宝和胖大星买了一台电视机,他们却把电视机丢掉了,然后两人躲在纸盒里面玩想象力游戏。不少电视机前的孩子看到这一集,都嘲笑两人“好蠢”,其实,谁才是真的“蠢”?

教育心理学家Jane Healy曾提出「白痴盒子 idiotbox」的概念:当孩子们看电视时,大脑前额叶皮质区域会出现短暂的空转状态,当孩子长期沉迷电视,最终会对大脑的发育不利,直接后果将是孩子大脑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批判力得不到很好的发育。所以,很多人将20世纪伟大发明——电视机——称作「白痴盒子」。当然,随着PAD、智能手机的普及,这类便携式的电子屏幕也可被纳入孩子们的「白痴盒子」品类。

而我们真的不能对此掉以轻心,尤其是在假期里,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不加控制。

怎么教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假期谨防白痴盒子)(3)

非常有意思的是,那些走在时代最前沿,那些硅谷的高阶经理们,其实是对孩子在家使用电子产品最为严格规定的一类群体。你可以想象吗?那些把这些高科技产品推向市场的人们,在使用这些产品时却是最最谨慎的。这是为什么呢?

那天看了《纽约时报》就此话题的采访,这的也是让我沉思良久。这些硅谷的科技高管家长普遍认为,「电子产品作为学习工具,其好处并没有外界所宣传的那么大,但上瘾和阻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风险却格外的高。」

社群运算家 Kristin Stecher 认为:「不看电子产品比看一点更容易。如果我给孩子一点使用的时间,那他们只会想要更多。」其丈夫 Rushabh Doshi 是脸书工程师,他们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基本上不希望家里有人使用。他们两个女儿一个5岁,一个3岁。两个孩子都没有固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唯一能使用的时候,是长程坐车(4小时以上)或搭飞机时。
谷歌产品指导员 Hunter Walk 强烈反对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他举例,像是带有平板电脑以训练孩子上厕所的便盆等产品,他绝对不认同。
脸书行政助理 Athena Chavarria 说:「我相信恶魔就住在我们的手机里,并且正在对孩子造成伤害。」她禁止孩子在上高中前拥有手机。她的女儿在9年级时才有了第一部手机,但不可以在车上使用,在家里使用也受时间限制。她相信班上的赢家是最后一个有手机的孩子。她说:「其他家长会问,当你找不到孩子的时候,你不担心他们在哪儿吗?我说不担心,我不需要每分每秒都知道我的孩子在哪里。」
机器人公司3D Robatics执行长 Chris Anderson 说:「如果拿糖果跟毒品来比较,电子产品更像毒品……」他家有12条电子产品的使用家规,包括:13岁才能使用社群媒体、上高中才能有自己的手机、在卧室里不能使用、网路内容屏蔽、绝对禁止使用平板产品、订有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表,由爸爸控制、违反规定就断网24小时。

据报道,早在在2010年,苹果之父乔布斯被记者问:「你的孩子一定很喜欢Ipad」,没想到乔布斯说:「他们还没用过Ipad……」并不清楚消息是否可靠,但至少可以看见,这些走在时代前沿的硅谷高管们,对于自己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是非常谨慎的。

当然,这些人的看法并非能够代表一切,我们也无需对此谈虎色变,毕竟不同国家、不同环境之下,对于「电子产品是如何影响孩子」这一课题仍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作为负责任的家长,至少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白痴盒子」可能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我们大人的影响。

至少在假期里,当我们想要让电子产品替我们「照看」孩子时,能够想起Ms.Che今天的「危言耸听之言」,三思之后再决定是否要这么做。

低幼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更需慎而又慎

如果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无可或缺的一部分,似乎没有人可以跳脱这些电子产品对我们的束缚,更别提在这种环境下出生并成长的孩子们,让他们完全不碰电子产品,似乎也不太可能(Ms.Che的内心OS:真好奇,那些美国硅谷高管们是如何做到如此严格的呢?)。

但为了保护孩子的大脑与视力发展,尤其是对于低幼儿童,爸妈们还是需要遵循一些关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建议的。以下分享一些美国儿科医学会去年新公布的关于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建议1:学龄前儿童最好避免使用电子产品

2岁以下幼儿大脑尚未发育成熟,极需大量与「真人」互动的经验来认识语言逻辑、社交能力、专注力,以及观察一般物理现象等等。这个时期的幼儿如果使用电子产品,不论是单向的电视输入,或者互动式的平板游戏,不仅学不到什么东西,还会干扰大脑的正常发展,基本上是「完全」不建议使用。但如果真的无能为力必须让孩子使用,那么美国儿科医学会建议,一定要在大人陪同下使用,而且从旁以口语复述节目内容。

怎么教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假期谨防白痴盒子)(4)

3到5岁的小孩,由于大脑比较成熟,已经可以从某些经过设计的App中,学习部份语言词汇或一些知识。然而,事实上很少有出版商会真正乖乖地拿自己的App去做临床测试,大部分厂商所宣称的「寓教于乐」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即便能提供孩子知识的学习,我们家长仍然要明白,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专注力、冲动控制、情绪管理、正向思考、创意创造等,这些技能通常都无法从App中习得,必须从有效的亲子互动中才能养成。(Ms.Che这里要多说一句,我们常常会觉得这个阶段孩子的记忆力超级棒,所以一股脑把所有知识都塞进他们的脑袋里,其实这种表面看起来的记忆,不过是鹦鹉学舌,记得快未必记得久,加之囫囵吞枣的结果未必会对未来产生多大的积极影响,却错失了孩子习得更重要的能力的最佳时机,得不偿失。

建议2:亲子共读不可取代

越来越多家庭,采用更智能化的学习设备,但电子书、点读笔、互动机器人等都无法替代真正的亲子共读。要知道亲子共读的目的,并不单单只是传达故事内容本身,而是要增进亲子之间的语言交流与互动,因此惟有你一言、我一语的共读,对学龄前孩童才有正向的效果。而过于花俏的动画反而会干扰孩子的专注力。

建议3:帮助学龄儿童对使用时间作出规划

针对上述学龄前儿童,美国儿科医学会建议每天不可以使用电子产品超过一小时,但是到了学龄之后,美国儿科医学会就不再规定具体时间了。因为根据现实状况,电子产品已经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工具之一,强迫做出时间限制,恐怕流于理想而不切实际。因此,使用时间的多少,应该是由家长根据孩子的作息,扣掉睡眠、上学、户外运动等等时间之后,自己订立家庭计划后执行。

制定家庭计划时,专家们特别提醒了下列重点:(1)家中要规划出一段「不插电」时间与空间,全家人关掉电子产品一起吃饭或玩耍;(2)发挥创意将电子产品融入生活互动,比如说借助电子产品一起互动游戏等;(3)电子产品绝对不可侵犯到睡眠时间、运动时间、游戏时间、单纯阅读时间、以及家人互动时间。

为此,美国儿科医学会还设计了一个小工具,帮助家长做家庭时间规划。在这个网站,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自由设计每天的作息时间,经过计算之后,大概就可以估计出孩子每天能允许的「使用时间」范围了。

网址如下,可复制后在网页打开,

www.healthychildren.org/MediaUsePlan

怎么教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假期谨防白痴盒子)(5)

页面大致就是如此⬆️

从电子产品中重新赢得孩子

对于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全球的学者都在进行探索,目前没有唯一定论,美国儿科医学会的建议也仅仅只能作为参考。但无论是哪国的研究学者,抑或是哪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共同之处了,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性。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是否能够以身作则。

如果你自己也是一个典型的手机依赖症患者,抑或是网络游戏的忠实粉丝,那么你的孩子必然无法真正摆脱电子产品设下的圈套。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被电子产品所「引诱」误入「歧」途的话,那么请你也能够尽可能地学会抵制电子产品的「诱惑」,不如就从这个假期开始吧。

在这里,Ms.Che又要老生常谈自己对于电子产品一直以来持有的观点:

真实的生活远比那些人工设定的虚拟产品更有意思,请花点时间陪孩子去领略真实的风景、享受真实的生活。此外,没有哪个玩具会比爸爸妈妈以及同伴这些「大活人」更有意思了,也没有哪个游戏会比和爸妈伙伴玩耍更有趣味了。哪怕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互动方式,都可能是孩子最喜欢的童年游戏,请不要吝啬,将它们分享给你的孩子。——Ms.Che

怎么教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假期谨防白痴盒子)(6)

给家长的贴士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设定电子产品「禁区」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的建议,在我们的家庭中,需要有一定的电子产品「禁区」,无论是我们家长还是小孩都应遵守,以便创设更好的家庭氛围。其实这个建议,更多是给到家长的,希望更多爸妈能够在家中在特定时间放下手机,这或许与要求孩子不要过度使用手机同样重要。当孩子知道爸妈也遵守规定时,他们更愿意服从。家长的以身作则,孩子才能养成好的习惯。

禁区一:床上

孩子房间里不该有电视,同时也应该禁止自己和孩子带着手机上床,或者至少在睡前半小时内不再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

禁区二:餐桌上

全家人一起聚在桌前吃饭的时间,不看手机是基本的餐桌礼仪,没有例外。一切问题都可以等到吃完饭再去使用电子产品来解决。所以那些需要依靠手机、PAD才能吃下饭的孩子的家长,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以及自己的行为习惯呢?

怎么教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假期谨防白痴盒子)(7)

禁区三:书桌上

一边看书一边看电子产品,学习效率一定会有影响。在书桌前使用手机是可以的,但一边看书一边玩手机是行不通的。想想看,你的孩子是否真的能够管住自己,如果没有手机等电子产品,他是否能够完成作业。

禁区四:在户外

在户外玩耍时,请放下手机等电子产品,一定能玩得更尽兴。如果到哪里都依赖着手机等,那么去哪儿玩根本没多大差别——风景只是背景。全家一起出去玩时,把手机、PAD等作为相机使用即可,别让它打断你们的家庭活动。

禁区五:在车上

其实在车上的时间,和在餐桌上的时间一样,是家人亲密交谈的时间。尤其是家有青少年的家庭,在车上的时候,是家长与青少年孩子一对一交谈的好机会,因此别让手机占据了你们的亲密时光。

假期中,不妨和孩子尝试一些家庭规则的建立,在越和谐的氛围之下,规则越容易达成共识,实践起来也会越容易,循序渐进地设立「电子产品禁区」,为新学期开始时的习惯养成做好准备工作。——Ms.Che

用亲子陪玩取代手机保姆,用真实的游戏互动赢得孩子的心

虽然把手机、Pad等给孩子玩,固然能获得孩子一时的「太平」,但其实孩子不过只是被动的讯息接收者而已。只有让孩子真正动起来,才能让孩子真正在「玩中学」。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对于人类发展的研究,认为儿童时期的经验会对大脑的运作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童年时期的经验尽量不要单一化,越多元越好,越丰富真实的经验越有助大脑建构的丰富化与弹性。就这一点看,电子产品是万万做不到的。

其实,「游戏」才是生活经验丰富化的最佳途径。而且,根据心理学家的建议,理想状况下,孩子的游戏至少要有6种基本类型,才足以促进孩子的发展。如果可以,请想办法让你的孩子这6种类型的游戏都有机会能玩到。

感官游戏:可以促进听、闻、看、摸等感官刺激的游戏,例如玩沙、玩水、做劳作、听音乐等。

体能游戏:包括使用到大肌肉的跑、跳、攀爬、翻滚等活动,以及运用到小肌肉的揉、捏、抓、握等各种游戏。带去户外大自然玩、公园、亲子馆等都好,尽量让孩子身体动起来,灵活和平衡度都要够好,身体才会健康、脑袋的执行功能才会好。

认知游戏:各种可以操弄、把玩、拆解、组合、建构的游戏,例如积木、拼图、智慧拼片、魔术方块等。

扮演游戏:可以让孩子想像、假装、角色扮演的各种游戏,提供例如手偶、象征玩具、各种可以装扮的道具衣服等,让孩子可以在当中练习沟通、协调、表达、展现各种角色的行为。最重要的是,还要提供玩伴,以促进社会互动。

语言游戏:唱歌、念谣、看故事绘本、讨论、接语汇、猜谜、说笑话或故事接龙等,各种让孩子对语言敏锐、能灵活运用口语的游戏。

规则游戏: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玩的各种游戏,例如扑克牌、棋类、各式桌游等。

不妨趁着这个假期,和孩子一起放下手机等电子产品,一起探索出这六类游戏的N 1种玩法,或许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是个游戏高手,还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哟!——Ms.Che

无论你究竟是否能做到,至少给你提供了一个视角,毕竟对于「电子产品使用权」的争夺已经成为了全球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了。

,